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平时上课时常常以自己为中心。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总是自己一手导演,凭着自己的思维方式直接主观地判断学生哪里不会,哪些任务接受起来有难度,哪些知识点理解起来困难,经常忽视学生的思维方式,把现成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来取代学生的想法,并且为之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式时并不一定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生,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有充分、透彻地了解。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一旦学生自己的想法得到教师的认可,这样学生才愿意去学,也愿意去思考问题,课堂效率才会提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呢?
一、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
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师要很明确,教师自己要先认真地备课,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还要认真研究一下自己的学生究竟是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来思考这些内容的,他们对哪些东西更感兴趣,他们希望教师以何种方式来表述课本上的内容,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还有学生的能力水平各有不同,不能只考虑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而应该考虑中等偏下的学生,这个问题教师这样讲解中等偏下的学生是否理解,不理解的话我们该怎么去解释。例如: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三角形全等条件为什么一定要有三个条件?这就关系到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索中的分类思想的渗透。学生会怎么去思考?学生喜欢教师以什么方式教学更有趣?在这之前他们已了解图形全等的概念与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作好了知识上的辅垫。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画图能力,对求知事物有探索的热情和愿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画图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但大部分学生不会用圆规画出已知三边作一个三角形。这里教师就改用吸管来拼出三角形,在一张白纸上粘三根吸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结果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还可以课前到学生当中去备课,了解他们独特的想法和思维习惯,教师在上课时,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加以恰当地引导,这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二、在上课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的思维过程及课堂反应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作出回应,而不是简单制止从而认为是打断你的思路,例如:当我在讲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的条件时:只需要两个条件:角角、边角边,边边边,有些学生马上就有疑问,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及三边对应成比例不都是三个条件,这是教师就应该给予解释一边是无法成比例,因为一边怎么有比值相等,所以两边对应成比例只能算一个条件,三边对应成比例只能看成两个条件;再比如我在讲一次函数定义时,有个学生无意中说就是关于x和y的二元一次方程,我说对极了,于是又有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就是用x的代数式表示y,有的学生就说是用一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单独的字母是因变量,另一个是自变量,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教师,函数为什么不是数?而名字又有数,叫函关系不更好理解吗?这些你都必须给以回应作出解释。在具体解题中,一题多解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时学生根本不会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都应肯定。例如:要证一个点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教师习惯按照角平分线的逆定理去证明:只要证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就可以了。可学生不一定这么想,他们更喜欢顺着思维的方法,通过全等证角相等。又如在讲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时,很多学生想到的是相似,利用相似比1:2得出中位线和第三边数量关系及对应角相等推出它们的平行关系,书本上的方法学生根本想不到,在教学时就应该提出这种方法并给予肯定。
三、给学生提供在课堂上的讨论机会,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人能力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很有天赋,可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却非常差。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喜欢听教师讲课,但有的学生不喜欢听教师讲课,因此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教学的学习方式,而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他们在讨论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判断谈们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并根据这些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如上北师大八年级上第二章《平方根》这节课时,我先在一个班是这样上课的:从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正的平方根、负的平方根到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开平方根、平方数这些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一节课花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讲下来,自己认为讲得很细致、很精彩,可结果是只有几个学习好的学生掌握了,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就一头雾水,最后就■=±5,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是对的。后来在另一个班上时我讲完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时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正的平方根、负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学生自己去归纳去讨论,这样的效果比第一节可好了许多。
四、批改作业时教师要勤于反思,提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既要关注学生正确的的解题方法,又要关注学生错误的解法,这些错误是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的,就立即在教学过程改进与优化。变个别同学的典型错误为全班同学的经验教训,以便讲解时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
总之,作为一个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课堂、思考教育,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
一、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
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师要很明确,教师自己要先认真地备课,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还要认真研究一下自己的学生究竟是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来思考这些内容的,他们对哪些东西更感兴趣,他们希望教师以何种方式来表述课本上的内容,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还有学生的能力水平各有不同,不能只考虑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而应该考虑中等偏下的学生,这个问题教师这样讲解中等偏下的学生是否理解,不理解的话我们该怎么去解释。例如: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三角形全等条件为什么一定要有三个条件?这就关系到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索中的分类思想的渗透。学生会怎么去思考?学生喜欢教师以什么方式教学更有趣?在这之前他们已了解图形全等的概念与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作好了知识上的辅垫。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画图能力,对求知事物有探索的热情和愿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画图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但大部分学生不会用圆规画出已知三边作一个三角形。这里教师就改用吸管来拼出三角形,在一张白纸上粘三根吸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结果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还可以课前到学生当中去备课,了解他们独特的想法和思维习惯,教师在上课时,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加以恰当地引导,这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二、在上课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的思维过程及课堂反应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作出回应,而不是简单制止从而认为是打断你的思路,例如:当我在讲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的条件时:只需要两个条件:角角、边角边,边边边,有些学生马上就有疑问,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及三边对应成比例不都是三个条件,这是教师就应该给予解释一边是无法成比例,因为一边怎么有比值相等,所以两边对应成比例只能算一个条件,三边对应成比例只能看成两个条件;再比如我在讲一次函数定义时,有个学生无意中说就是关于x和y的二元一次方程,我说对极了,于是又有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就是用x的代数式表示y,有的学生就说是用一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单独的字母是因变量,另一个是自变量,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教师,函数为什么不是数?而名字又有数,叫函关系不更好理解吗?这些你都必须给以回应作出解释。在具体解题中,一题多解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时学生根本不会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都应肯定。例如:要证一个点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教师习惯按照角平分线的逆定理去证明:只要证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就可以了。可学生不一定这么想,他们更喜欢顺着思维的方法,通过全等证角相等。又如在讲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时,很多学生想到的是相似,利用相似比1:2得出中位线和第三边数量关系及对应角相等推出它们的平行关系,书本上的方法学生根本想不到,在教学时就应该提出这种方法并给予肯定。
三、给学生提供在课堂上的讨论机会,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人能力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很有天赋,可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却非常差。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喜欢听教师讲课,但有的学生不喜欢听教师讲课,因此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教学的学习方式,而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他们在讨论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判断谈们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并根据这些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如上北师大八年级上第二章《平方根》这节课时,我先在一个班是这样上课的:从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正的平方根、负的平方根到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开平方根、平方数这些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一节课花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讲下来,自己认为讲得很细致、很精彩,可结果是只有几个学习好的学生掌握了,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就一头雾水,最后就■=±5,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是对的。后来在另一个班上时我讲完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时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正的平方根、负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学生自己去归纳去讨论,这样的效果比第一节可好了许多。
四、批改作业时教师要勤于反思,提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既要关注学生正确的的解题方法,又要关注学生错误的解法,这些错误是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的,就立即在教学过程改进与优化。变个别同学的典型错误为全班同学的经验教训,以便讲解时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
总之,作为一个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课堂、思考教育,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