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心:“格格”真出格
刚刚接手六年级某班班主任,我便遇到一个令我头疼的女孩。这个女孩特别崇拜性格豪放不羁、行事无拘无束的“还珠格格”,加之她的一些我行我素的行为,所以同学们都称她为“格格”。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格格”可真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呀!
她曾画了一张画送给某男生,画面上是两个被一支红心箭射中的小天使;她曾在体育课的中途溜回教室,将那个男生的书包放在课桌上,自己爬上桌子,俯卧在书包上,一直到下课其他同学回到教室也不愿从书包上起身。
一天课间十分钟的时间,老师请她发本子,她可倒好,借机将本组男生的作业本统统吻了一遍。班级里立刻就像是炸了窝,而她倒像没事人似的端坐在座位上。
还有一天,为了报复某个和她发生争执的男同学,举着扫帚将人家从四楼追打到一楼,并用十分钟写了一个“微型剧本”,剧名叫《某某与妓女》。
面对那张被同学冒着“危险”(她肯定是不会饶过人家的)送到我这里的《某某与妓女》,我简直是目瞪口呆!
我当即把她找来:“这是你写的吗?”
她眼皮垂下,嘴唇紧闭,沉默不语。
我又问:“你知道你写的是什么意思吗?”
依然沉默。唯一的变化是眼皮抬了一下又迅速垂下,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我克制着自己,尽可能耐心地问:“你的这些话都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仍然是沉默。
“你简直是太不像话了!你这写的都是什么呀?你还是个女孩子吗?”我终于怒不可遏,声调提高了八度。
可能是被我的怒火给镇住了,她眼里闪过一丝慌乱后,彻底地低下了头……
这到底是哪家的“格格”呀?怎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呢?
困惑:“格格”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特别的孩子,一定有一个特别的环境和一段特别的经历。对这个出格的“格格”,我进行了深入了解。
“格格”名叫晓艺,出生在一个普通又富足的公务员家庭。晓艺自幼聪明伶俐,能歌善舞,一直是学校合唱队成员,口头表达能力极强,反应又快,是班里有名的“铁嘴”,文章写得很漂亮,还发表过一些小练笔呢!虽然因为跋扈的为人也经常被批评,但总的说来,还是很受父母和老师宠爱的。
进入五年级后,晓艺的班主任由一位一直比较包容她的语文女老师,换成了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教数学的毛头小伙子。少了一些“优待”,晓艺在学习上就没有了动力。除了感兴趣的作文之外,其他什么都不想学,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又由于她不断变胖,使得学校合唱队里也少了她的身影。后来,父母突然闹离婚,对她基本是不管不问,她的所作所为也就更加肆无忌惮。
晓艺开始变了,变得更加强悍和敏感,甭管和谁,只要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甚至动手,这使得谁都不敢和她说话。聪明的大脑、发育的身体、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得她对情感的需求比一般孩子更强烈,糟糕的人际关系却使她备受打击而又无处倾诉。
尊重:破译“格格”青春的秘密
我明显感觉到,晓艺虽不敢对我明目张胆地挑衅,但她对我的态度是疏远又警惕的。因此,面对她的种种出格之举,我并没有贸然地去指责或批评,因为我知道,没有信任就没有有效的教育,那次愤怒之下的匆忙谈话只是暂时让她低下了头,她心里的疙瘩并未解开。我想,只有用真诚赢得她的情感,用尊重赢得她的信任,才能融化她心底的坚冰,真正走进她的心灵深处。
两天过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平等的、朋友般的谈话。
我和颜悦色地对她说:“晓艺啊,那天郭老师批评了你之后,又站在你的角度想了一下。我想可能你有什么理由的,否则也不会那样做,对吗?”
她微微点点头,但没有说话。
我接着说:“你是对某某同学有什么意见吗?是不是他那天说什么话惹你生气了?”
“是啊!就是啊!是他先骂我、先惹我,我才那样写的!”她终于开口了。原来是因为她先说了某某同学笨得跟驴似的,人家回了她一句,说到了上次她“亲本子”的事件,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于是,她就闹了这么一出戏。
我说:“看来,你是不愿意别人说上次的那件事情了?”
她点点头。
我追问道:“为什么呢?”
她有点委屈地回答说:“大家会笑话我的。”
“既然知道大家会笑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她不回答。
我想了想,平静地说:“我猜,你是喜欢其中的一个男生,为了掩饰,就亲了全组男生的本子,对吗?”
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其实,我早已经知道,晓艺对我班的一个男孩子有好感,期望和他说话,期望见到他,期望他也能注意到自己,可是人家好像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她这个人似的,于是她就有了那样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学生的青春期异性交往障碍,对此,简单批评恐怕是不行的,我要做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引导。
于是我笑着说:“其实我觉得,喜欢别人可以用更好的表达方式呀,何必这样呢?”
“嗯?”她抬起头来,睁大双眼,好像没有听懂似的看着我。
“你不必诧异。其实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非常正常的呀,合理地表达一下也是很正常的呀!”也许是我的态度让她找到了对朋友倾诉的感觉,她说:“可是,家长和老师从来都是不许我们有什么的呀!”
“哦!是吗?我倒不这么认为呢。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吧。”于是,我和她推心置腹地谈了起来……
这次谈话的结果我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第一,晓艺开始愿意说出她的想法了;第二,她正在逐渐地信任我;第三,我了解到了她的苦恼,她的体型偏胖,她的皮肤黝黑,包括她对某个男生的关注都是别人议论、嘲讽的话题。
虽然说话时,她的表情依然刚毅,她的态度依然不驯,可目光中流露出的一丝孤寂与无助还是没有逃过我的眼睛。这个孩子,心里一定有着别样的伤痛啊!
晓艺又何尝不想得到同学的认可和欣赏呢?然而她的种种行为却又已经让她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可怜的自尊心不允许她低头服软,现有的交往能力又让她不知道如何迈好下一步。其实,和她有着同样心理和交往困惑的孩子还有很多,只是她的行为更加出格一些罢了。
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晓艺一个人,更是为了走进更多“晓艺”的心灵深处,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在班级开展了以“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同学,你这么说会伤害我”等为主题的一系列班级大讨论活动,其中重点谈到了“面对‘青春’,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引导,我希望能消除孩子们对成人世界的一种戒备、不信任心理。我用一种平常、真诚的态度告诉他们:有了萌动的心芽不必慌张也不要害怕,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你们正在长大。
晓艺在此次讨论中,神情端庄,态度大方,她标准地道的普通话、清脆悦耳的嗓音成了班级的一道风景。看着她迎向我的越来越勇敢、明亮的目光,我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然而,那个《某某与妓女》的“剧本”仍时不时地提醒我:晓艺的事情还没有完。她写的那些不堪入目的话到底是从哪儿学来的呢?
关爱:抚平“格格”心中的伤痛
全班展开的大讨论对晓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对她的理解和尊重也让她和我亲近了许多。她在班级的强势作风有所收敛,与同学的关系正在慢慢改善。我顺势与她进行了多次个别交流,尽可能地给予她更多的关注,希望能更深地走进她的心灵。而她也逐渐向我敞开了心扉。在她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幅场景:
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偶然在家中播放的碟片里看到了不堪入目的画面;一个自小备受宠爱的小姑娘忽然看见了母亲因父亲嫖娼而与他大打出手闹离婚的情景;一个爱读课外书、对语言非常敏感的孩子在父亲的书中读到了那些淫秽的字句与露骨的描写……濒临破碎的家庭带给她失望与孤独,不负责任的父亲带给她不良影响,个别老师的讥讽和同学的嘲笑迫使她像刺猬一样竖起坚硬的刺,随时准备刺向一切“敌人”。她用怪异荒诞的行为和言语、用冷若冰霜的表情和态度守护着自己那颗受伤失落的心,抵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侵害”,掩饰着心中那深深的郁闷和彷徨。她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憧憬、对真情的向往,却又无处倾诉。
这是怎样一个令人惊心、令人痛心的事件啊!
当她那颗坚硬的心开始柔软,当她那张刚强的脸开始柔和,当满眼泪水的她扑进我的怀里泣不成声的时候,我也禁不住泪水长流:孩子,我愿意成为你永远的依靠!
我告诉她,她的声音、她的文笔其实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只要好好把握,她一定还会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姑娘的。
我告诉她,只要她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处事态度,肯定会赢得同学的信赖、老师的喜爱。
我告诉她,大千世界里有鲜花也有泥潭,我们一定要努力追求心中的太阳!
我告诉她,心理学家说青少年即使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要过于担心,要及时与身边的朋友、长辈进行交流。
在这之后的时间里,我和她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亲密和默契的朋友关系。而师生之间的这种朋友关系,在我看来也是教育成功的一种标志。
在晓艺的身上,基本没有再出现过那些让人吃惊的言行了,偶尔的“小发作”之后她也能很快自我纠正,同学们慢慢地重新接纳了她,而聪明的她也渐渐在学习上找回了自信与尊严。最后,晓艺以音乐特长生的身份顺利地考入了一所重点中学。
我感到非常欣慰。但是我知道,在我今后的教育中,还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格格”。面对渐渐长大的孩子,面对他们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面对他们得不到正确指导时出现的一些畸形、扭曲的行为,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和慎重地去看待整个事件,应当投入更多的尊重、信任、理解、同情和耐心。如果我们能以心灵赢得心灵,便能够帮助一个个“格格”绽开笑颜、敞开心扉,自信地迎接青春的成长!
(责编 晓 月)
刚刚接手六年级某班班主任,我便遇到一个令我头疼的女孩。这个女孩特别崇拜性格豪放不羁、行事无拘无束的“还珠格格”,加之她的一些我行我素的行为,所以同学们都称她为“格格”。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格格”可真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呀!
她曾画了一张画送给某男生,画面上是两个被一支红心箭射中的小天使;她曾在体育课的中途溜回教室,将那个男生的书包放在课桌上,自己爬上桌子,俯卧在书包上,一直到下课其他同学回到教室也不愿从书包上起身。
一天课间十分钟的时间,老师请她发本子,她可倒好,借机将本组男生的作业本统统吻了一遍。班级里立刻就像是炸了窝,而她倒像没事人似的端坐在座位上。
还有一天,为了报复某个和她发生争执的男同学,举着扫帚将人家从四楼追打到一楼,并用十分钟写了一个“微型剧本”,剧名叫《某某与妓女》。
面对那张被同学冒着“危险”(她肯定是不会饶过人家的)送到我这里的《某某与妓女》,我简直是目瞪口呆!
我当即把她找来:“这是你写的吗?”
她眼皮垂下,嘴唇紧闭,沉默不语。
我又问:“你知道你写的是什么意思吗?”
依然沉默。唯一的变化是眼皮抬了一下又迅速垂下,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我克制着自己,尽可能耐心地问:“你的这些话都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仍然是沉默。
“你简直是太不像话了!你这写的都是什么呀?你还是个女孩子吗?”我终于怒不可遏,声调提高了八度。
可能是被我的怒火给镇住了,她眼里闪过一丝慌乱后,彻底地低下了头……
这到底是哪家的“格格”呀?怎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呢?
困惑:“格格”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特别的孩子,一定有一个特别的环境和一段特别的经历。对这个出格的“格格”,我进行了深入了解。
“格格”名叫晓艺,出生在一个普通又富足的公务员家庭。晓艺自幼聪明伶俐,能歌善舞,一直是学校合唱队成员,口头表达能力极强,反应又快,是班里有名的“铁嘴”,文章写得很漂亮,还发表过一些小练笔呢!虽然因为跋扈的为人也经常被批评,但总的说来,还是很受父母和老师宠爱的。
进入五年级后,晓艺的班主任由一位一直比较包容她的语文女老师,换成了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教数学的毛头小伙子。少了一些“优待”,晓艺在学习上就没有了动力。除了感兴趣的作文之外,其他什么都不想学,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又由于她不断变胖,使得学校合唱队里也少了她的身影。后来,父母突然闹离婚,对她基本是不管不问,她的所作所为也就更加肆无忌惮。
晓艺开始变了,变得更加强悍和敏感,甭管和谁,只要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甚至动手,这使得谁都不敢和她说话。聪明的大脑、发育的身体、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得她对情感的需求比一般孩子更强烈,糟糕的人际关系却使她备受打击而又无处倾诉。
尊重:破译“格格”青春的秘密
我明显感觉到,晓艺虽不敢对我明目张胆地挑衅,但她对我的态度是疏远又警惕的。因此,面对她的种种出格之举,我并没有贸然地去指责或批评,因为我知道,没有信任就没有有效的教育,那次愤怒之下的匆忙谈话只是暂时让她低下了头,她心里的疙瘩并未解开。我想,只有用真诚赢得她的情感,用尊重赢得她的信任,才能融化她心底的坚冰,真正走进她的心灵深处。
两天过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平等的、朋友般的谈话。
我和颜悦色地对她说:“晓艺啊,那天郭老师批评了你之后,又站在你的角度想了一下。我想可能你有什么理由的,否则也不会那样做,对吗?”
她微微点点头,但没有说话。
我接着说:“你是对某某同学有什么意见吗?是不是他那天说什么话惹你生气了?”
“是啊!就是啊!是他先骂我、先惹我,我才那样写的!”她终于开口了。原来是因为她先说了某某同学笨得跟驴似的,人家回了她一句,说到了上次她“亲本子”的事件,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于是,她就闹了这么一出戏。
我说:“看来,你是不愿意别人说上次的那件事情了?”
她点点头。
我追问道:“为什么呢?”
她有点委屈地回答说:“大家会笑话我的。”
“既然知道大家会笑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她不回答。
我想了想,平静地说:“我猜,你是喜欢其中的一个男生,为了掩饰,就亲了全组男生的本子,对吗?”
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其实,我早已经知道,晓艺对我班的一个男孩子有好感,期望和他说话,期望见到他,期望他也能注意到自己,可是人家好像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她这个人似的,于是她就有了那样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学生的青春期异性交往障碍,对此,简单批评恐怕是不行的,我要做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引导。
于是我笑着说:“其实我觉得,喜欢别人可以用更好的表达方式呀,何必这样呢?”
“嗯?”她抬起头来,睁大双眼,好像没有听懂似的看着我。
“你不必诧异。其实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非常正常的呀,合理地表达一下也是很正常的呀!”也许是我的态度让她找到了对朋友倾诉的感觉,她说:“可是,家长和老师从来都是不许我们有什么的呀!”
“哦!是吗?我倒不这么认为呢。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吧。”于是,我和她推心置腹地谈了起来……
这次谈话的结果我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第一,晓艺开始愿意说出她的想法了;第二,她正在逐渐地信任我;第三,我了解到了她的苦恼,她的体型偏胖,她的皮肤黝黑,包括她对某个男生的关注都是别人议论、嘲讽的话题。
虽然说话时,她的表情依然刚毅,她的态度依然不驯,可目光中流露出的一丝孤寂与无助还是没有逃过我的眼睛。这个孩子,心里一定有着别样的伤痛啊!
晓艺又何尝不想得到同学的认可和欣赏呢?然而她的种种行为却又已经让她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可怜的自尊心不允许她低头服软,现有的交往能力又让她不知道如何迈好下一步。其实,和她有着同样心理和交往困惑的孩子还有很多,只是她的行为更加出格一些罢了。
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晓艺一个人,更是为了走进更多“晓艺”的心灵深处,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在班级开展了以“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同学,你这么说会伤害我”等为主题的一系列班级大讨论活动,其中重点谈到了“面对‘青春’,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引导,我希望能消除孩子们对成人世界的一种戒备、不信任心理。我用一种平常、真诚的态度告诉他们:有了萌动的心芽不必慌张也不要害怕,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你们正在长大。
晓艺在此次讨论中,神情端庄,态度大方,她标准地道的普通话、清脆悦耳的嗓音成了班级的一道风景。看着她迎向我的越来越勇敢、明亮的目光,我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然而,那个《某某与妓女》的“剧本”仍时不时地提醒我:晓艺的事情还没有完。她写的那些不堪入目的话到底是从哪儿学来的呢?
关爱:抚平“格格”心中的伤痛
全班展开的大讨论对晓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对她的理解和尊重也让她和我亲近了许多。她在班级的强势作风有所收敛,与同学的关系正在慢慢改善。我顺势与她进行了多次个别交流,尽可能地给予她更多的关注,希望能更深地走进她的心灵。而她也逐渐向我敞开了心扉。在她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幅场景:
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偶然在家中播放的碟片里看到了不堪入目的画面;一个自小备受宠爱的小姑娘忽然看见了母亲因父亲嫖娼而与他大打出手闹离婚的情景;一个爱读课外书、对语言非常敏感的孩子在父亲的书中读到了那些淫秽的字句与露骨的描写……濒临破碎的家庭带给她失望与孤独,不负责任的父亲带给她不良影响,个别老师的讥讽和同学的嘲笑迫使她像刺猬一样竖起坚硬的刺,随时准备刺向一切“敌人”。她用怪异荒诞的行为和言语、用冷若冰霜的表情和态度守护着自己那颗受伤失落的心,抵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侵害”,掩饰着心中那深深的郁闷和彷徨。她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憧憬、对真情的向往,却又无处倾诉。
这是怎样一个令人惊心、令人痛心的事件啊!
当她那颗坚硬的心开始柔软,当她那张刚强的脸开始柔和,当满眼泪水的她扑进我的怀里泣不成声的时候,我也禁不住泪水长流:孩子,我愿意成为你永远的依靠!
我告诉她,她的声音、她的文笔其实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只要好好把握,她一定还会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姑娘的。
我告诉她,只要她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处事态度,肯定会赢得同学的信赖、老师的喜爱。
我告诉她,大千世界里有鲜花也有泥潭,我们一定要努力追求心中的太阳!
我告诉她,心理学家说青少年即使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要过于担心,要及时与身边的朋友、长辈进行交流。
在这之后的时间里,我和她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亲密和默契的朋友关系。而师生之间的这种朋友关系,在我看来也是教育成功的一种标志。
在晓艺的身上,基本没有再出现过那些让人吃惊的言行了,偶尔的“小发作”之后她也能很快自我纠正,同学们慢慢地重新接纳了她,而聪明的她也渐渐在学习上找回了自信与尊严。最后,晓艺以音乐特长生的身份顺利地考入了一所重点中学。
我感到非常欣慰。但是我知道,在我今后的教育中,还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格格”。面对渐渐长大的孩子,面对他们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面对他们得不到正确指导时出现的一些畸形、扭曲的行为,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和慎重地去看待整个事件,应当投入更多的尊重、信任、理解、同情和耐心。如果我们能以心灵赢得心灵,便能够帮助一个个“格格”绽开笑颜、敞开心扉,自信地迎接青春的成长!
(责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