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尚需具备基本的专业人格,比如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快乐情绪。教师的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和快乐情绪与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构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基本要素。
教师的主动精神
教师的主动精神意味着:第一,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第二,善于做好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第三,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教师的乐观心态
教师的乐观心态主要包括宽容的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的生活。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赏识意识指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激情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要选择一种乐观主义生活方式。乐观的第一个指标是宽容。宽容的人不会对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会因他人不关注自己而一味抱怨。乐观其实很简单:停止抱怨。
乐观的第二个指标是“赏识”。不仅宽容,还能做到赏识他人,这是一个进步。渴望赏识是人性中最可爱的弱点。
乐观的第三个指标是内心“宁静”、有“激情”、能快乐地生活。人总是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一起。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有一种能力,叫感染;喜欢把痛苦带给别人的人,也有一种能力,叫传染。
教师的快乐情绪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教师和学生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学生往往不会有好日子过。教师万一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至少要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
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
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上了一节好课,可能是发表了一篇文章或出了一本书,也可能是参与建设了一个新班级或一所新学校。所有的作品都意味着某种“改变”。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自己的作品,是因为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
创造性生活其实是一种“可能生活”或“理想生活”。拥有创造性生活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梦想是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是自己将来要抵达的地方。人过得好与不好,全取决于有没有梦想或理想。
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是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期待。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有教养的民族”充满“活力”:神采奕奕、生机盎然;热情、冲动、抒情、机灵、智慧、敏感、勇气、冒险、探索、拓展、开阔;争执、挣扎、执著、反抗、超越、拯救、解放……
具体而言,人的幸福感来自三个要素:一是有情趣;二是爱人与被人爱;三是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
(《中国教育报》2007.4.27 刘良华/文)
孩子,说出你的故事
儿童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常常透露出期待和心声。儿童的故事就像是通往童心俱乐部的邀请函,可以让我们一览儿童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富含动机含义的故事是我们进入童年领域的重要通道。故事所传达的绝不仅仅是客观信息,还包含着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我们利用“故事”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
从儿童口中讲出的“故事”并非平常意义上的“故事”。儿童期最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行为问题,而行为问题背后常常隐藏着情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留意儿童的语言,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表达自己,并迅速给予互动反馈。鼓励儿童自己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鼓励儿童给同一故事背景发展不同的后续情节,并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使孩子们表露出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共同解决问题。当然,善于觉察儿童故事中传达的信息并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爱心和耐心。当我们能够以儿童的方式和步调与孩子展开对话,相信通过故事,我们必然会“有了然于心的顿悟,也会给孩子以欢乐和教育”。
(《中国教育报》2007.4.12 翟胜男/文)
脑科学研究的三大谬误
“形式即功能”谬误
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往往以为,有关脑结构的形状、大小及活动的研究为人的学习、思维和行动提供了有用信息。但如果说,人脑在某个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活跃性或较多的增长,便意味着有更多的学习行动或思维活动发生,则是错误的。
一些早教倡导者对突触快速增长的重要性进行了误读,以为婴幼儿突触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他们比年龄大的人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这是不正确的。尽管突触连接是重要的,但连接的数量并不能告诉我们有关学习能力的任务信息。而且,即便我们知道如何制造更多的突触,也无济于事。脑科学家指出,突触的修剪过程对于正常成年人脑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现实是,我们对突触的了解非常有限,还不足以对是否该促进更多突触连接的形成提出建议。同时,我们对神经系统的连接也知之甚少,哪些玩具或教育方式对之有促进作用,我们无法给出建议。一句话,我们远不知道如何打造一个更好的脑。
“更多及更好”谬误
大家都能认识到如下推断的错误:由于吃一片维生素比不吃好,因此把整瓶维生素都吞下去肯定更有利于健康。但是,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在理解脑科学发现时经常犯同样的逻辑错误。例如,研究显示,在早期被严重虐待或长时间无人照看的孩子会有发育滞后及其他问题。但早教倡导者并非仅仅告诉父母不要疏忽自己的孩子,他们还进而提出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刺激,以促进他们的脑发育。
哈佛大学的卡拉·莎茨在《科学美国人》的一篇论文中写道:“在如此推断的基础上,有的人主张为婴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以此期望能够促进他们的发育。但目前的研究并无明确证据显示为儿童提供大量刺激是有用的。”
“关键期”谬误
也许,关于脑科学研究的最大谬误是婴幼儿关键发展期理念。主张这一理念的人认为,脑的关键发育期从出生开始到3岁结束。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儿童的潜能就被锁定,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每一个早教倡导者都接受了这个思想,认为社会应该为婴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有大量刺激的环境,以免他们失去学习的能力。但是,这种思维跨越非常危险。研究已经发现,特定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是有关键期的,但整个感觉系统并没有关键期。另外,还没有研究者发现知识的传递以及诸如语言、阅读和数学等技能存在发展的关键期。
(《中国教师报》2007.4.11 啸 天/译)
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呼唤
(1)请不要用讥笑和讽刺来教训我,这除了使我感到自卑和伤心之外,什么也得不到。(2)请别纵容我。我清楚地知道,我不能使你们有求必得,你们也不该对我有求必应,有时我的无理要求只是试试你们罢了。(3)请你们别老在别人面前纠正我,如果你们单独对我讲,我会改正得更快些。(4)请别对我照顾得过细,保护得太多,这样我只会觉得自己老长不大,最终会变成一个大笨蛋。(5)请别为我的行为承担后果,我所做的应由我自己来承担,即使是痛苦的后果也一样。只有这样,我才能亲自去体验人生。(6)当你们把我当作“小皇帝”时,你们自然成了我的奴仆,你们又怎能要求皇帝去孝顺他的奴仆呢?(7)请别过分为我的毛病担心,有时我犯“病”,只是为了引起你们的注意,希望别把我丢在一边不管。(8)请别老是在耳边唠叨个不停,不然我会装聋作哑的。(9)当我向你们提出问题时,请别嘲笑我的幼稚,更不要不理睬我,否则我会转而去问别人,同样不去理睬你们的意见。(10)请千万别向我暗示你们都是永不犯错误的完美无缺的人,否则,一旦我发现了真相,我会受不了的。(11)我不喜欢您为我护短,因为我明白,护短只能越护越短,最后失去自我。(12)爸爸妈妈与其苦苦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不如扎扎实实地教我们学会做人。
(《与孩子沟通的36种方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崔华芳/文)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尚需具备基本的专业人格,比如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快乐情绪。教师的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和快乐情绪与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构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基本要素。
教师的主动精神
教师的主动精神意味着:第一,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第二,善于做好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第三,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教师的乐观心态
教师的乐观心态主要包括宽容的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的生活。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赏识意识指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激情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要选择一种乐观主义生活方式。乐观的第一个指标是宽容。宽容的人不会对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会因他人不关注自己而一味抱怨。乐观其实很简单:停止抱怨。
乐观的第二个指标是“赏识”。不仅宽容,还能做到赏识他人,这是一个进步。渴望赏识是人性中最可爱的弱点。
乐观的第三个指标是内心“宁静”、有“激情”、能快乐地生活。人总是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一起。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有一种能力,叫感染;喜欢把痛苦带给别人的人,也有一种能力,叫传染。
教师的快乐情绪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教师和学生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学生往往不会有好日子过。教师万一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至少要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
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
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上了一节好课,可能是发表了一篇文章或出了一本书,也可能是参与建设了一个新班级或一所新学校。所有的作品都意味着某种“改变”。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自己的作品,是因为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
创造性生活其实是一种“可能生活”或“理想生活”。拥有创造性生活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梦想是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是自己将来要抵达的地方。人过得好与不好,全取决于有没有梦想或理想。
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是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期待。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有教养的民族”充满“活力”:神采奕奕、生机盎然;热情、冲动、抒情、机灵、智慧、敏感、勇气、冒险、探索、拓展、开阔;争执、挣扎、执著、反抗、超越、拯救、解放……
具体而言,人的幸福感来自三个要素:一是有情趣;二是爱人与被人爱;三是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
(《中国教育报》2007.4.27 刘良华/文)
孩子,说出你的故事
儿童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常常透露出期待和心声。儿童的故事就像是通往童心俱乐部的邀请函,可以让我们一览儿童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富含动机含义的故事是我们进入童年领域的重要通道。故事所传达的绝不仅仅是客观信息,还包含着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我们利用“故事”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
从儿童口中讲出的“故事”并非平常意义上的“故事”。儿童期最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行为问题,而行为问题背后常常隐藏着情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留意儿童的语言,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表达自己,并迅速给予互动反馈。鼓励儿童自己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鼓励儿童给同一故事背景发展不同的后续情节,并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使孩子们表露出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共同解决问题。当然,善于觉察儿童故事中传达的信息并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爱心和耐心。当我们能够以儿童的方式和步调与孩子展开对话,相信通过故事,我们必然会“有了然于心的顿悟,也会给孩子以欢乐和教育”。
(《中国教育报》2007.4.12 翟胜男/文)
脑科学研究的三大谬误
“形式即功能”谬误
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往往以为,有关脑结构的形状、大小及活动的研究为人的学习、思维和行动提供了有用信息。但如果说,人脑在某个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活跃性或较多的增长,便意味着有更多的学习行动或思维活动发生,则是错误的。
一些早教倡导者对突触快速增长的重要性进行了误读,以为婴幼儿突触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他们比年龄大的人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这是不正确的。尽管突触连接是重要的,但连接的数量并不能告诉我们有关学习能力的任务信息。而且,即便我们知道如何制造更多的突触,也无济于事。脑科学家指出,突触的修剪过程对于正常成年人脑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现实是,我们对突触的了解非常有限,还不足以对是否该促进更多突触连接的形成提出建议。同时,我们对神经系统的连接也知之甚少,哪些玩具或教育方式对之有促进作用,我们无法给出建议。一句话,我们远不知道如何打造一个更好的脑。
“更多及更好”谬误
大家都能认识到如下推断的错误:由于吃一片维生素比不吃好,因此把整瓶维生素都吞下去肯定更有利于健康。但是,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在理解脑科学发现时经常犯同样的逻辑错误。例如,研究显示,在早期被严重虐待或长时间无人照看的孩子会有发育滞后及其他问题。但早教倡导者并非仅仅告诉父母不要疏忽自己的孩子,他们还进而提出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刺激,以促进他们的脑发育。
哈佛大学的卡拉·莎茨在《科学美国人》的一篇论文中写道:“在如此推断的基础上,有的人主张为婴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以此期望能够促进他们的发育。但目前的研究并无明确证据显示为儿童提供大量刺激是有用的。”
“关键期”谬误
也许,关于脑科学研究的最大谬误是婴幼儿关键发展期理念。主张这一理念的人认为,脑的关键发育期从出生开始到3岁结束。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儿童的潜能就被锁定,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每一个早教倡导者都接受了这个思想,认为社会应该为婴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有大量刺激的环境,以免他们失去学习的能力。但是,这种思维跨越非常危险。研究已经发现,特定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是有关键期的,但整个感觉系统并没有关键期。另外,还没有研究者发现知识的传递以及诸如语言、阅读和数学等技能存在发展的关键期。
(《中国教师报》2007.4.11 啸 天/译)
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呼唤
(1)请不要用讥笑和讽刺来教训我,这除了使我感到自卑和伤心之外,什么也得不到。(2)请别纵容我。我清楚地知道,我不能使你们有求必得,你们也不该对我有求必应,有时我的无理要求只是试试你们罢了。(3)请你们别老在别人面前纠正我,如果你们单独对我讲,我会改正得更快些。(4)请别对我照顾得过细,保护得太多,这样我只会觉得自己老长不大,最终会变成一个大笨蛋。(5)请别为我的行为承担后果,我所做的应由我自己来承担,即使是痛苦的后果也一样。只有这样,我才能亲自去体验人生。(6)当你们把我当作“小皇帝”时,你们自然成了我的奴仆,你们又怎能要求皇帝去孝顺他的奴仆呢?(7)请别过分为我的毛病担心,有时我犯“病”,只是为了引起你们的注意,希望别把我丢在一边不管。(8)请别老是在耳边唠叨个不停,不然我会装聋作哑的。(9)当我向你们提出问题时,请别嘲笑我的幼稚,更不要不理睬我,否则我会转而去问别人,同样不去理睬你们的意见。(10)请千万别向我暗示你们都是永不犯错误的完美无缺的人,否则,一旦我发现了真相,我会受不了的。(11)我不喜欢您为我护短,因为我明白,护短只能越护越短,最后失去自我。(12)爸爸妈妈与其苦苦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不如扎扎实实地教我们学会做人。
(《与孩子沟通的36种方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崔华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