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美军撤后会怎样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美国总统奥巴马有关阿富汗新战略的出炉,作为美国另一重要战场的伊拉克何去何从,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奥巴马此前已正式宣布美国在2010年8月31日前撤出驻扎在伊拉克的军队,只留少量官兵支援和培训当地警察。事实上,奥巴马使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地一出一进的计划,其中大有深意。与新增兵的阿富汗一样,即将撤军的伊拉克同样是一个“看点”。
  
  “死亡的呢喃”渐显生机
  
  自杀袭击、路边炸弹、绑架杀人,可以说是这些年包括首都巴格达在内的伊拉克安全形势的真实写照,即使眼下,令人恐怖的爆炸声和杀人越货的枪战声仍不时传入人们的耳里。不过,客观地说,近两年,发生爆炸和袭击的频率和数量相对还是减少了,伊拉克正在一点点走出地狱般的“死亡泥潭”。
  不妨就看看伊拉克的“死亡泥潭”。
  由著名的底格里斯河及其支流水域灌溢而成的赛尔萨尔湖,是伊拉克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巴格达西北部80公里处。该湖不但水产资源异常丰富,是当地居民生计的重要来源,而且风光绝佳,在萨达姆统治时期,那里建了一个名叫“赛尔萨尔的萨达姆”的旅游景点,一些达官贵族和有钱人家常来此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然而,美军占领伊拉克之后,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赛尔萨尔湖成了“死亡之湖”,湖面上时不时就会浮起一具具无名尸体,湖畔的四周,也常有人被杀,有的人甚至还被砍掉了脑袋,尸身被丢弃在草地上,睁着惊恐眼睛的脑袋则被挂在湖边树上,让人毛骨悚然,充斥血腥的画面,令渔民们再也不敢涉足其间。
  在阿拉伯语里,赛尔萨尔的意思是“絮语”、“呢喃”,而频发的暴尸事件使这个富有诗意的湖变得恐怖无比,“死亡的呢喃”成了这个湖泊的代名词。附近的渔民哈米德说,赛尔萨尔湖一带有“基地”组织的成员,也有来自也门、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所谓“圣战者”,他们与美军展开激战,试图把美国士兵从伊拉克赶走,结果受害的往往是老百姓。
  与赛尔萨尔湖近在咫尺的地方,还驻扎着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美军特种部队,专门负责训练“敢死队”成员,用“以毒攻毒”的方式,对付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恐怖分子”。
  如今,赛尔萨尔湖的恐怖状况正在得到好转,杀人的现象明显减少了,渔民们也开始驾着船撒下鱼网捕鱼了,甚至周边地区的一些渔民也敢来赛尔萨尔湖。当地的媒体说,赛尔萨尔湖在遭遇数年可怕的经历之后,一定程度上正在恢复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它也给伊拉克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类似的情况还有巴格达市中心的“穆塔纳比”街,这条以历史上阿拉伯著名诗人名字命名的街道曾经充满文化气息,上百家的书店、书摊以及规模庞大的书市曾闻名整个阿拉伯世界。但伊拉克战争后,“穆塔纳比”大街时不时就响起爆炸声,尤其是2007年3月,那里发生了汽车炸弹袭击,至少39人死亡,70多人受伤。一时间,昔日的文化乐土成了文化的沙漠。然而,从去年开始,“穆塔纳比”恢复了书市,关门的书店重新开张了,人们也渐渐开始在这条文化街上徜徉。
  还有,巴格达市政府3月下旬宣布,巴格达将于4月15日举办伊拉克历史上第一次国际花展,为期一星期,地点位于巴格达市中心的扎乌拉公园。扎乌拉公园是巴格达最大的公园,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关闭,直到2008年才重新开放。巴格达市政委员会发言人说;“选择4月举行花展是因为这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同时对我们来说,安全局势的好转促发了这一想法,我们想盛邀全世界来见证。”他透露,展会期间的安全,将由巴格达市政府协同安全部队共同负责,并对保证花展安全举行充满了信心。
  
  军队将肩负保家卫国使命
  
  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伊拉克军队是中东的一支劲旅,萨达姆时代,它甚至还敢同出没在海湾水域上空的美国战机叫板,然而,伊拉克战争,使这支军队的官兵纷纷做鸟兽散。
  伊战后,武装警察部队和军队正在一点点得到重建。相比较而言,拥有20多万人的武装部队和拥有40多万人的警察部队装备较落后,大多配备轻型武装,难以有效对付包括自杀爆炸等各类袭击。但是,改造和整编后的军队不可小瞧。除了政府拨重金(伊拉克2009年用于安全和防务的预算为80亿美元)加强军队建设,这支军队尤其得到了大量美军的装备和补给。今年1月中旬,伊拉克和美国签署超过50亿美元的军事合作协议。中东媒体和舆论都认为,美国用高精武器装备打造伊拉克军队,有着强化其主导伊拉克局势的地位以及有效防范伊朗等深层次的战略考虑。随着奥巴马政府的“反恐”重心东移,美国需要伊拉克军队肩负“保家卫国”的使命,因此重点对伊拉克军队实施武器装备的改进以及军事人员的培训等。
  根据美伊军事合作协议,美国在今年年内就将向伊拉克交付可装备两个营的M1主战坦克和可装备10个连的120毫米口径火炮,此外还有F-16战斗机、包括“地狱火”在内的大批反坦克导弹以及武装直升机等武器装备。这些装备将使伊军“鸟枪换炮”,从而加强其战斗力,使之能够胜任与伊境内武装分子作战的任务。
  美国重点武装伊拉克军队,还出于遏制伊朗在中东地区扩张势力的考虑。伊朗与伊拉克本来就关系特殊,而美军的撒出,无疑为伊朗填补真空、进一步与伊拉克走近继而在海湾地区坐大提供了可乘之机。在美国看来,使伊拉克拥有一流的装备,无疑可以阻截伊朗的这一企图,在遏制伊朗的地区野心面前构筑一道“屏障”。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事实上并不想全部从伊拉克撤军,道理很简单,如果全撤了,也就失去了有效掌控伊拉克这个战略支撑点的能力,再强的伊拉克军队也起不到预定的作用,甚至,如果伊拉克与伊朗越走越近的话,反倒会适得其反。因此。奥巴马的撤军方案明文规定保留3,5万一5万的在伊驻军,美其名曰“用来支援和培训当地警察”,实际上是用以“殿后”,加强对伊拉克的监控和驾驭能力,以防不测。
  还有迹象表明,奥巴马政府有在伊拉克留驻更多军队的可能。据报道,美军中央司令部出台了一套所谓“妥协方案”,建议奥巴马政府重新定义美军“战斗部队”的概念,把大批“战斗部队”直接划归“非战斗部队”,这样,所谓的“非战斗部队”人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留在伊拉克了,从而让奥巴马坐收一箭双雕之效:兑现撤军的竞选承诺的同时,在事实上留下大批军队,从而牢牢掌控中东。
  
  重塑家园不容易
  
  战争留给伊拉克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收拾起来殊非易事。目前全球肆虐的金融危机以及国际油价不断下跌更使伊拉克遭遇经济重建的寒冬,政府不得不节衣缩食,勒紧裤带过日子。最近,伊拉克议会将政府本年度的财政预算从790亿美元压缩至590亿美元。
  重塑家园不容易。据中东媒体援引美国一个有关伊拉克重建调查委员会的报告称,阻碍重建工作取得进展的主要原因是重建计划混乱、重建过程中的腐败和浪费现象严重等,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不断缩小对伊拉克重建的资金注入。
  对于重建中的贪污腐败等现象,伊拉克政府已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最近伊拉克内政部长布拉尼撰文说,为了肃清腐败并打击教派分歧,政府今年3月已经炒了6万多名警察的鱿鱼,他们都存在经济问题。
  如果说腐败、浪费等现象是老问题,要解决的还有美国大兵带来的新难题。比如美军在伊拉克寻欢做乐的场所妓院。伊拉克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官方严禁色情业存在,萨达姆统治时期曾严打卖淫活动,1999年就处死过大批妓女。伊战爆发后,美军在伊拉克的存在刺激了该国卖淫业的死灰复燃。根据美军的军规条令,士兵禁止嫖娼,但事实上在巴格达的“绿区”内开设有多家妓院,美国大兵是那里的常客,后来由于新闻曝光,他们的行为才有所收敛。
  伊拉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其电影业发展在阿拉伯国家曾名列前茅。但是1991年海湾战争后,电影业开始每况愈下,伊拉克战争更是重创伊拉克电影。但伊战后,良莠不齐的西方电影迅速打入巴格达市场,各种不堪入目的色情内容影片被冠以“浪漫电影”、“性感电影”登堂入室。对此,伊拉克宗教界、政界和文化界有识人士多有批评和指责,认为美军留下的这些文化垃圾,残害青少年的健康,毒化社会风气,应该加以取缔等。
其他文献
广东老板娘  我刚到荷兰时,工作居住在南部的马斯特里赫特市(以下称马城)。那是27年前,祖国改革开放刚起步,经济腾跃尚在孕育之中,而这里的经济自文艺复兴起就未间断地持续增长。从北京到阿姆斯特丹十来小时的飞行不但把我从东半球带到西半球,而且把我从一个世纪带到另一个世纪。反差之大,令我眼晕。  马城古香古色,恰似从童话里走出来的小镇,但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我的老本行教育领域就是一例,以问题为出发点的
长期以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受到权力利益、政党竞争和大陆因素等等的复杂影响。蔡英文在1月14日“大选”中落败后请辞民进党主席,随后由高雄市长陈菊代理党魁一职至5月底新的权力核心产生。民进党在纷纷扰扰中进入盘整期,围绕权力核心及两岸政策调整的各种较量暗中集聚,改革派与保守派、务实派与激进派、中生代与“天王”世代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民进党能否利用未来两年岛内没有重大选举的“空窗期”,在两岸政策上拿出能为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已经进入最关键阶段,民主共和两党的较量越来越火热。在众多竞选关注点中,显得有点另类的“体育”近年来越来越有看头。  美国特色的“竞选体育”文化  如果说中国的体育文化特点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讲究靠体育来为国争光,从而形成以争夺奥运金牌为目标的“举国体制”,那么美国的体育文化则简单得多。  在美国,参加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业余的,他们平时有自己的工作,参加比赛多有一
颁布新宪法、举行新的大选,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进步。但五部关于选举的法律又对参加选举的组织和个人设置了较高门槛,民盟和昂山素季因而被排斥。军人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缅甸政治。    2008年2月9日,缅甸军人政府宣布制宪完成,2010年举行新的大选。尽管大选的具体日子到现在都没有最后确定,但是国际社会对缅甸20年后的又一次大选还是充满了好奇和希望。  1988年9月18日,缅甸三军总参谋长苏貌上
2011年,中国与大国的关系很不平静。大国战略关系是否将发生质的变化,大国战略竞争是否将重新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2012年中国与大国关系是顺着2011年的轨迹惯性发展,还是会出现转折点,重新回归往年的平稳状态,这是一个未知而又特别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小组的数据,简要描绘了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历史轨迹,并对2012年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可能走势进行了预测。   
1949年10月,原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馆全体爱国外交官通电起义,在国民政府驻外使领馆中,最早升起五星红旗,震撼中外,其领导人正是当时的驻法公使凌其翰。    学者从政的周折    凌其翰,上海市人,1906年出生。曾就读于震旦大学,1927年赴比利时留学。1929年获鲁汶大学政治学院政治外交系硕士学位。次年获布鲁塞尔大学法学博士。同年归国,任《申报》国际评论员兼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  1933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新加坡工作期间,有幸认识李豪老师。李豪是当地著名音乐指挥家、评论家和教育家。我见到她时,她已年逾古稀。因手臂出了问题,不再做指挥,更多的是在家教教钢琴,为《联合早报》写些回忆文章。  李豪原籍湖南长沙,1915年生于武汉,是名门闺秀,早年同宋美龄私交甚笃。抗战爆发前,她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抗战期间,她参加过演出队,到前线慰问抗战将士。几十年过去了,她跟我们见面时,仍喜欢
“跨过卢比孔河!”当凯撒大帝于公元前49年1月10日向其麾下军团下令越过意大利北部的那条河流、向罗马进军的时候,他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留下了一个千古佳话。凯撒毅然决然地发动战争并击败庞培,从而成就了西方世界的千古一帝。于是,后人们纷纷借用卢比孔河畔的著名典故来形容在历史关头的义无反顾、破釜沉舟并终成大业。如今,欧盟也刚刚越过了自己的“卢比孔河”,展开了在军事防务领域内的宏大进军。  迈入“禁区”:
匹夫有责  一位一直在关注笔者专栏的年轻朋友说,很久没有看到我写东南亚的故事了。的确如此,自打从现代院的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调到世界政治研究所后,大概有半年了,一直没有专门写过东南亚。毕竟,这个专栏坚持了很多年,当初是以写东南亚起家的。因此我的个人“属性”也就被烙上了重重的东南亚印记。  不少国内外的前辈和朋友也询问,是不是不搞东南亚研究了?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说,东南亚研究,还是搞的,只不过不像
美国的反恐战争尘埃未定,今年又逢它重新把反恐重心转移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部落地区,这使得阿富汗今年的总统大选具有某种划时代意义。    在美英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战争的背景下,2001年底联合国主导阿富汗有关各方签署了作为政权重建依据的《波恩协议》。随着2004年阿富汗总统大选和2005年议会产生,《波恩协议》规定的向“广泛基础、多民族和完全代表性政府”前进的政治进程可以视为已经完成。但事实上,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