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四字诀”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融,是一项集技术、艺术和智慧于一身的复杂劳动。尤其是初中地理课,学生把它看成“副课”,学习的热情随之降低,再加上初中地理的学习内容抽象空洞,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遥远,无疑又加大了初中地理教学的难度。因此,地理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情——关爱学生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学习虽然是一项智力活动,但活动的效率却深受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情感就是其中之一。“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古训说明先哲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中国教育报》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某调查组从5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2%。这组数据说明学生渴望教师的关注与关爱,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付出精力和智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付出情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在课前的备课中充分思考:学生喜欢学习什么?从而精心设计每个学习环节。在课后的反思中,静心思考:学生学习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寻找策略,不断扬长避短,让学生更高效更轻松地学习。
   二、实——融入生活
   课堂教学要努力避免空洞,因为空洞的课堂是最有效的催眠曲。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才会有亲和力。实实在在的课堂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因为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生活是学习的源头和归宿,脱离了生活的学习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活的体验中挖掘学习素材,从生活的困惑中发现学习的切入点,从生活的运用中感受学习的价值。
  在学生学习“地图的三要素”时,我将学生非常好奇的赣榆县政区图印发给学生,作为学习的资料。学生也许是第一次看到标着乡镇和村庄名称的家乡地图,兴致顿时高涨,纷纷找出自己的乡镇和村庄,并向同桌介绍。听到我说今天上课就用这张地图,有些学生禁不住高呼起来。地图的三个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学习和运用都可以在这张图上落实和体现。如:你家所在地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量算一下赣榆县最东端到最西端、最南端到最北端的直线距离。在这张地图上为你的家和我们学校分别设计一个图例,并把它画在地图上适当的地方。学生对这些与他们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的问题,兴趣浓厚,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趣——巧妙比喻
   课堂中什么最吸引学生,当然是趣味。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地理课堂充满趣味,除了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表情,对教学内容的巧妙比喻,也会让学生眼睛一亮,乐趣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做的是跨栏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又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
  
  四、鲜——紧扣时事
  
  菜肴的味道要鲜美,那地理课堂如何保鲜呢?学生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比较关注和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课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最新的热点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并不是封闭和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的发展血脉相连。
  2010年世界各地地震频繁,引进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学生对此也感受深切。这就是学生学习热情的“爆发点”。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地震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1.2010年到现在发生了多少次大的地震?2.这些地震发生地分布有什么规律?都发生在哪些地震带?3.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4.如果地震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而且对解决这些问题信心倍增。我及时推学生一把,鼓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研究以上问题。学生围绕地震,自己设计研究问题,从网络、报刊中寻找各种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地震,我们知多少》。虽然这一工作的难度有点大,但学生的积极性让人感到高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的不断激励,一本本精美的“研究报告”证明了学生不可忽略的潜能。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对外投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新的教育价值观不断传播,正深入影响着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伴随而来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方法模式不断涌现,许多先行者们大胆尝试,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这个过程也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方法上的借鉴,更为个性化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师脱颖而出创造了无数的舞台。    一、现象的界定    哲学上的现象强调相对于本质的含义,即事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教师的语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
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懂”数学就意味着会“做”数学,“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即“做中学”.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
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走访专家等科研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及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学校健康教育缺失造成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和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