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融,是一项集技术、艺术和智慧于一身的复杂劳动。尤其是初中地理课,学生把它看成“副课”,学习的热情随之降低,再加上初中地理的学习内容抽象空洞,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遥远,无疑又加大了初中地理教学的难度。因此,地理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情——关爱学生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学习虽然是一项智力活动,但活动的效率却深受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情感就是其中之一。“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古训说明先哲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中国教育报》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某调查组从5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2%。这组数据说明学生渴望教师的关注与关爱,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付出精力和智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付出情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在课前的备课中充分思考:学生喜欢学习什么?从而精心设计每个学习环节。在课后的反思中,静心思考:学生学习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寻找策略,不断扬长避短,让学生更高效更轻松地学习。
二、实——融入生活
课堂教学要努力避免空洞,因为空洞的课堂是最有效的催眠曲。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才会有亲和力。实实在在的课堂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因为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生活是学习的源头和归宿,脱离了生活的学习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活的体验中挖掘学习素材,从生活的困惑中发现学习的切入点,从生活的运用中感受学习的价值。
在学生学习“地图的三要素”时,我将学生非常好奇的赣榆县政区图印发给学生,作为学习的资料。学生也许是第一次看到标着乡镇和村庄名称的家乡地图,兴致顿时高涨,纷纷找出自己的乡镇和村庄,并向同桌介绍。听到我说今天上课就用这张地图,有些学生禁不住高呼起来。地图的三个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学习和运用都可以在这张图上落实和体现。如:你家所在地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量算一下赣榆县最东端到最西端、最南端到最北端的直线距离。在这张地图上为你的家和我们学校分别设计一个图例,并把它画在地图上适当的地方。学生对这些与他们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的问题,兴趣浓厚,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趣——巧妙比喻
课堂中什么最吸引学生,当然是趣味。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地理课堂充满趣味,除了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表情,对教学内容的巧妙比喻,也会让学生眼睛一亮,乐趣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做的是跨栏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又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
四、鲜——紧扣时事
菜肴的味道要鲜美,那地理课堂如何保鲜呢?学生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比较关注和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课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最新的热点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并不是封闭和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的发展血脉相连。
2010年世界各地地震频繁,引进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学生对此也感受深切。这就是学生学习热情的“爆发点”。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地震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1.2010年到现在发生了多少次大的地震?2.这些地震发生地分布有什么规律?都发生在哪些地震带?3.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4.如果地震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而且对解决这些问题信心倍增。我及时推学生一把,鼓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研究以上问题。学生围绕地震,自己设计研究问题,从网络、报刊中寻找各种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地震,我们知多少》。虽然这一工作的难度有点大,但学生的积极性让人感到高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的不断激励,一本本精美的“研究报告”证明了学生不可忽略的潜能。
一、情——关爱学生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学习虽然是一项智力活动,但活动的效率却深受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情感就是其中之一。“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古训说明先哲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中国教育报》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某调查组从5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2%。这组数据说明学生渴望教师的关注与关爱,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付出精力和智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付出情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在课前的备课中充分思考:学生喜欢学习什么?从而精心设计每个学习环节。在课后的反思中,静心思考:学生学习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寻找策略,不断扬长避短,让学生更高效更轻松地学习。
二、实——融入生活
课堂教学要努力避免空洞,因为空洞的课堂是最有效的催眠曲。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才会有亲和力。实实在在的课堂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因为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生活是学习的源头和归宿,脱离了生活的学习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活的体验中挖掘学习素材,从生活的困惑中发现学习的切入点,从生活的运用中感受学习的价值。
在学生学习“地图的三要素”时,我将学生非常好奇的赣榆县政区图印发给学生,作为学习的资料。学生也许是第一次看到标着乡镇和村庄名称的家乡地图,兴致顿时高涨,纷纷找出自己的乡镇和村庄,并向同桌介绍。听到我说今天上课就用这张地图,有些学生禁不住高呼起来。地图的三个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学习和运用都可以在这张图上落实和体现。如:你家所在地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量算一下赣榆县最东端到最西端、最南端到最北端的直线距离。在这张地图上为你的家和我们学校分别设计一个图例,并把它画在地图上适当的地方。学生对这些与他们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的问题,兴趣浓厚,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趣——巧妙比喻
课堂中什么最吸引学生,当然是趣味。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地理课堂充满趣味,除了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表情,对教学内容的巧妙比喻,也会让学生眼睛一亮,乐趣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做的是跨栏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又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
四、鲜——紧扣时事
菜肴的味道要鲜美,那地理课堂如何保鲜呢?学生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比较关注和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课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最新的热点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并不是封闭和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的发展血脉相连。
2010年世界各地地震频繁,引进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学生对此也感受深切。这就是学生学习热情的“爆发点”。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地震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1.2010年到现在发生了多少次大的地震?2.这些地震发生地分布有什么规律?都发生在哪些地震带?3.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4.如果地震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而且对解决这些问题信心倍增。我及时推学生一把,鼓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研究以上问题。学生围绕地震,自己设计研究问题,从网络、报刊中寻找各种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地震,我们知多少》。虽然这一工作的难度有点大,但学生的积极性让人感到高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的不断激励,一本本精美的“研究报告”证明了学生不可忽略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