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知多少

来源 :科学大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yang0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们每当面对行程类习题时,都是一筹莫展,当我讲解时又能一下子会意,马上知道该如何解决,但过后又是糊里糊涂不知所措。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原因在于孩子们对于行程这一动态过程没有一点印象,以至于拿到题目后不能模拟这一过程,导致找不到这里面的一些数量关系,进而画不出线段分析图,更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一节数学实践课,做一些与路程、速度、时间有关的相遇情况,追及情况的模拟实验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行程类习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70-001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
  本班级一共60个孩子,因为考虑8,9岁的孩子活泼好动特点,把他们分为15个小组,以便每个孩子都可以担当观众和参与者的角色,从不同角度感受行程过程。
  2.场地
  通过几个模拟实验所要涉及的场地的大小以及所分组别的多少,我和孩子们商量后决定借用体育场进行。
  3.实验器材
  软米尺一只;秒表一个。
  4.每种模拟实验的要求
  4.1直线上的追及跑。要求:①因为是模拟实验,因此跑的过程必须在同一跑道内,保证大体是直线而且前面的同学不能跑得太快,导致后面的同学老是追不上,尽量使追及的时间缩短。②每组甲、乙、丙、丁4名学生,分两批进行模拟,第一批甲乙作为追及过程的参与者,丙丁负责测量数据;然后正好角色互换。③每个人记录甲乙相距路程(m);甲追上乙所用时间(s);乙被甲追上所用时间(s);甲所走路程(m);乙所走路程(m),活动结束后上交。
  4.2曲线上的追及跑。要求:①首先应让学生模仿跑道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作为跑道。②和直线追及跑一样分两批模拟,并做好记录,不同的是曲线上的追及跑在同一处出发。③每个人记录:甲追上乙所用时间(s);乙被甲追上所用时间(s);甲所走路程(m);乙所走路程(m);甲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跑的路程(m)。
  4.3直线上的相遇跑。要求:①因为是模拟实验,所以选取的路程不要太长,尽量跑步的速度能快一些,缩短实验时间。②和直线上的追及跑一样,分两批模拟,并做好记录。③记录:AB两地间距离(m);甲所用时间(s);乙所用时间(s);甲所走路程(m);乙所走路程(m)。
  4.4曲线上的相遇跑。要求:①和直线上的相遇跑类似,不过两人是从同一点出发而已。②记录:甲所用时间(s);乙所用时间(s);甲所走路程(m);乙所走路程(m);甲乙路程和(m)。
  4.5直线上的折回跑。要求:①每组在跑道上测量出50米的线段,确定起点。②每组的甲乙丙丁4名学生分两批模拟,在模拟时为了能够深刻体会折线跑中的相距问题和相遇问题,2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故意拉开差距,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并做好记录。
  二、实地模拟的情境说明
  1.直线上的追及跑
  直线上的追及跑相对简单,好操作, 但因为孩子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境,所以开始时好几组都忘记了实验的初衷,2个孩子比赛样的拼命跑,一经提醒马上调整。
  2.曲线上的追及跑
  有的小组因为画的封闭曲线太长或太短,导致测量时耽搁时间长,有的小组不能很清晰地发现:曲线上的追及跑的第一次追及时,快的仅比慢的多跑一圈,所以在我的建议下,他们改为一个跑一个走,这样一来结果明显。
  3.直线上的相遇跑
  这2个实验最简单,所有组都做的很好,在这2个实验结束时我抛给孩子一个问题:有没有发现这2个实验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呀?
  4.直线上的折回跑
  这个比较难,特别是2人相距多远的问题,有的小组为了弄清问题,反复做实验去验证,说明。
  三、在实验中,孩子们得到了什么
  一个多小时的模拟实验结束了,从中孩子们有怎样的感悟和体会呢?孩子们的头脑是否有这些情境的再现呢?是否可以由此找到分析和解决这类行程习题的思路和方法呢?我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回到教室后,我就对孩子们进行了测试。
  1.闭目回想,还原情境
  当时孩子们那种专注的神情真让我感动,有的手还在那比比划划,嘴里念念有词,大约几分钟时间,他们不约而同的睁开了眼睛,个个神采奕奕,不用说印象深刻,连平时最不爱动脑筋的孩子都高兴的告诉我:“老师,历历在目,想忘也忘不了。”
  2.画出图形,变实践为理论
  此时我让孩子们动起手来,把刚才的几个实验的过程用图形来表示,到底是自己亲自参与的,孩子们把图形画得很棒,当然有的具体有的简单,其中有几幅图形还附带了说明,完全体现出这几种模拟实验的过程。
  3.提出质疑,引发思考
  在实验与回顾过程中,孩子们往往只流于表面现象,毕竟还是八九岁的孩子,为了使实验的高利用性,我给孩子们提出了几个疑问,例如:“直线上的折回跑中,第二次两人相遇时,这里面的相等关系有哪些?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口能说出来的,有的孩子动手画了起来,有几个索性起来进行模拟了,班级里面讨论的热火朝天,几分钟以后,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纷纷举起手,其中有两个孩子的回答最具代表性,其一是“他们要在第一次相遇后分别回到AB两点然后在回到AB上的某个位置相遇第一次,所以他们又走了AB的两倍路程,且行动过程中两人的时间相等”,另一个说的更清晰:“实质上,若经过折回的过程这一折现给它弯曲成封闭的曲线,两次相遇就相当于曲线上的相遇问题重复了两次”。太精辟了,而且居然能够举一反三,类比得出,不简单。
  当然本节模拟实验课的后续的相关问题还有很多,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被孩子们轻松解决,最起码孩子们的头脑里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意识,下次再遇到这类问题,一定要亲自创设一个情境,从实践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这次的模拟实验课我也发现,以后再出现行程类习题时学生几乎都可以很容易解决,因此决定以后这样的模拟实践课要多上,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其他文献
摘 要:众所周知,发明需要灵感,灵感必须要有“悟”。关键词:青少年; 科技创新能力; 悟性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15-001所谓“悟”,其左边为“心”,右边为“吾”,那就是说“吾”必须用“心”去体会,得到的就是“悟”。换句话讲,“悟”更多是“心”的工作,“悟”者不同,所“悟”也不同。一、“悟”的理论与实践1.什么是“悟”悟性就是
摘 要:在笔者支教的苏北某农村地区的一所中学里,虽然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关于美术教育的环节中却呈现出很多不足之处,如课时被其他科目占用甚至被阶段性取消、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与设备、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无所事事等等,且这些现象几乎是同时存在的。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美术教育真的无足轻重吗?关键词:美术教育; 无足轻重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
摘 要: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和获取前人的创造和发现,更应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就是通过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通过创设参与情境和提供参与途径的方法,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关键词:情境(环境和情感);
摘 要:直面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由于情境材料功能单一、教学流程过时和内容选择不当等现象,从而忽视了情境材料的多种用途和功能,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选择贴切的情境材料,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激疑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反思。  关键词:情境材料; 激疑; 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以诙谐幽默、亲切的口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信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活力、自信的课堂,一方面可以提高政治学科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键字:愉快教学; 和谐; 兴趣; 信心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50-001一、问题的由来政治课在所有学科里是出了名的枯燥、难学,新一年的中考即将到来
摘 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苏科《物理》第四章的内容,既是学生学习光学的重要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该探究实验的成功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中一直沿用光具座、蜡烛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师生均感到此套器材在实验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对比性及多角度观察的便利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探索与尝试,利用生活用品对教材沿用的实验器材做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词:凸透镜成像; 器材
摘 要:课程标准、高考制度、社会发展等等,这些无不迫使我们化学老师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对此我对课堂教学做了“回归生活”的实验,同时对教师自身提出了要求,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呼唤。关键词:化学教学; 回归生活; 激发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57-001一、化学教学“回归生活”的必然性近年来,由于
摘 要:我们要还语文以真实,让学生带着心、带着情走进课堂,脱去琐碎的外衣,扔掉名利的包袱,打造本色课堂。关键词:语文教学; 本色课堂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58-001前日,有幸听一天赛课,集中了江苏省的精英们,他们各显神通,载歌载舞,声情并茂,也运用了各种现代化技术以及非现代化技术,发送礼品等激励措施,学生不亦乐乎,老师亦兴奋不已
摘 要:人不仅需要物质条件,更需要精神关怀;人不仅依赖于理性,同时更多地依赖于情绪、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安抚和驱动。师生互动,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作业留言栏、心语箱、悄悄话等工具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零距离的有效形式。关键词:师生互动; 情感交流; 作业留言栏; 心语箱; 悄悄话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65-002“人
摘 要:“有水分、肥料、空气、阳光而无害虫,幼苗才能长成大树。园丁的责任在灌溉、施肥、除害虫,而不没收它的自由的空气与阳光,则幼苗自能欣欣向荣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谆谆教诲一直感染着我们。实践中,我懂得:教育成功的最大秘诀是拥有对学生一片赤诚的爱!关键词:爱心; 情感; 飞翔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68-001爱是双向的。当你对学生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