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七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课程模式探析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94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北京大学医学部七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现行课程模式,具体包括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与学生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为优化课程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七年制预防医学专业2012-2013学年本科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所有必修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结构化问卷收集必修课程的相关信息,分析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基本情况。

结果

本研究所调查的65门课程,合计3257学时和151.0学分。其中,58.5%的课程设有实验(实习)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比为33.6%;21.5%的课程开展了PBL教学活动。目前,教学中以大班授课居多,教学时数占比63.9%。无论是大班授课还是小班授课均以教师讲授为主,其课程占比分别为98.3%和48.8%,教师讲授式教学时数占比为78.7%。同时,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其学分占比为69.9%。

结论

在现行课程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有一定局限。因此,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在以技能为主的课程中增加小班授课的比例,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PBL等新型教学方法,增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优化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泰山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有关专业认知和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不高;学生渴望参加更多的实践教学,对就业持悲观态度;重视医学知识、卫生管理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因此,应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导师指导制度;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方案:以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评价方面,一直存在着临床和科研两者的客观矛盾。本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双轮驱动、分类评价"的角度,提出了临床医学科研人才的培养途径。
本文以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研究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如何依托医学教育资源,改革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构建医体结合的体育课程方案,体现优势特色。通过对济宁医学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医体结合体育课程教学不仅提高了医学生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医学生开医药处方和健身处方的"两栖处方"能力,实现了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的职业性和特色性,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