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课改的要求。本文作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及重视语文课的人文熏陶功能等,从理论和实践上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意识 培养方法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行为意识的培养,学生就只会按教师的具体要求去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行为被限制,经常闪现的智慧的火花熄灭,天真的遐想被囚于斗室之中。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学生行为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课堂上主要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五种意识的培养。
一、参与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就在吃透教材上狠下功夫,把那些预成性的“知识点”标出来,把知识结构、体系用图标画出来,甚至编成“口诀”让学生记忆,以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那些在教学中的质疑、探究的思维被囚禁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束缚了。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听老师的话,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那些由想象的碰撞引发的感受和体验生成的知识,刚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但很快学生就被老师引导着离开。就这样,学校里培养了多少高分低能的“秀才”。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做法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让学生自己去评判与总结;对发言积极的学生要及时表扬,绝不能因为他们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出入而轻而易举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培养,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起来,教师的授课负担就会减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起来。
二、自主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因而成为语文教改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的机会,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又虚心向他人学习,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
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需要教师耐心地启发与引导。教师要教育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展开合作的联想;要使学生明白出现错误没关系,这是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认识就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也就获得了。
总之,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教师绝不代替他们探索;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就要为他们多提供一个尝试的机会。如果学生什么都不想,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那么学生将难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是教学的最大失败吗?如果是这样,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时实践能力的人才,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长远来看,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兴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为之努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权威、挑战教师。教师在上课时要尊重学生发表见解和提出问题的权利,尤其是当学生发出“不和谐音符”时,教师切不可横加排斥,更不可冷嘲热讽,一定要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讲得好:“先生讲时,弟子亦驳问。”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还谈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谈什么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沃尔玛尼提倡要发扬教学民主,解除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发展的种种束缚。比如在作文方面,许多命题作文不管学生怎么想,一味武断地强迫他们阐明题目所限定的内容,即使是某些灵活性较大的材料作文,也往往对学生的思维方向作了许多暗示,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鼓励学生创新,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应给予肯定。
其次,强化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情感投入是触发创造思维的“酵母”,因为任何创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创造意识的作用下完成的,而创造意识的形成则需要情感做基础,一个人只有在情感的驱使下,才能进入创造意境,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我教朱自清的《背影》时,紧扣文中四次提及父亲的背影,以低缓而深沉的语调说:“人的背影司空见惯。我们对父母的背影尤其熟悉,倍感亲切。见过他们在阳光下的背影,清晰的;也见过他们的月光下的背影,朦朦胧胧的。可学生谁曾想到,要以背影为题写篇短文,表现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之情呢?”当讲到这里,好像在学生心灵的池水中投进了一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作品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思维之弦,令他们顿生探求的心态。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背影’仅仅是一种独特的外貌描写吗?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讨论文题的深层含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有的凝神静思,有的议论,充满了一种求知的欢悦。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当学生倾注情感于课文中的人、事物时,就会大大激发探究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唤起主动学习的意识,想学、爱学、乐学,而一旦主体自身主动投入,学习的创造性就高,创造能力发展也快。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多想点子、多花气力、悉心浇灌、精心培育,让学生努力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
四、合作交流意识
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交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只有学生具备了合作互助的意识,能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才有可能把教师解放出来,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课堂劳累的状况也能够得到缓解。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时代的需要、课改的要求。
五、人文意识
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他们了解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语文教师尤其要弘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比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我们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光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在任务形象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沟通,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人文素质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付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语文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教师若能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出来的。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师应勇挑重担,携手并进,努力工作,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意识 培养方法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行为意识的培养,学生就只会按教师的具体要求去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行为被限制,经常闪现的智慧的火花熄灭,天真的遐想被囚于斗室之中。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学生行为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课堂上主要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五种意识的培养。
一、参与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就在吃透教材上狠下功夫,把那些预成性的“知识点”标出来,把知识结构、体系用图标画出来,甚至编成“口诀”让学生记忆,以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那些在教学中的质疑、探究的思维被囚禁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束缚了。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听老师的话,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那些由想象的碰撞引发的感受和体验生成的知识,刚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但很快学生就被老师引导着离开。就这样,学校里培养了多少高分低能的“秀才”。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做法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让学生自己去评判与总结;对发言积极的学生要及时表扬,绝不能因为他们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出入而轻而易举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培养,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起来,教师的授课负担就会减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起来。
二、自主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因而成为语文教改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的机会,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又虚心向他人学习,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
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需要教师耐心地启发与引导。教师要教育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展开合作的联想;要使学生明白出现错误没关系,这是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认识就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也就获得了。
总之,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教师绝不代替他们探索;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就要为他们多提供一个尝试的机会。如果学生什么都不想,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那么学生将难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是教学的最大失败吗?如果是这样,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时实践能力的人才,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长远来看,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兴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为之努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权威、挑战教师。教师在上课时要尊重学生发表见解和提出问题的权利,尤其是当学生发出“不和谐音符”时,教师切不可横加排斥,更不可冷嘲热讽,一定要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讲得好:“先生讲时,弟子亦驳问。”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还谈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谈什么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沃尔玛尼提倡要发扬教学民主,解除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发展的种种束缚。比如在作文方面,许多命题作文不管学生怎么想,一味武断地强迫他们阐明题目所限定的内容,即使是某些灵活性较大的材料作文,也往往对学生的思维方向作了许多暗示,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鼓励学生创新,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应给予肯定。
其次,强化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情感投入是触发创造思维的“酵母”,因为任何创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创造意识的作用下完成的,而创造意识的形成则需要情感做基础,一个人只有在情感的驱使下,才能进入创造意境,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我教朱自清的《背影》时,紧扣文中四次提及父亲的背影,以低缓而深沉的语调说:“人的背影司空见惯。我们对父母的背影尤其熟悉,倍感亲切。见过他们在阳光下的背影,清晰的;也见过他们的月光下的背影,朦朦胧胧的。可学生谁曾想到,要以背影为题写篇短文,表现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之情呢?”当讲到这里,好像在学生心灵的池水中投进了一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作品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思维之弦,令他们顿生探求的心态。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背影’仅仅是一种独特的外貌描写吗?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讨论文题的深层含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有的凝神静思,有的议论,充满了一种求知的欢悦。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当学生倾注情感于课文中的人、事物时,就会大大激发探究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唤起主动学习的意识,想学、爱学、乐学,而一旦主体自身主动投入,学习的创造性就高,创造能力发展也快。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多想点子、多花气力、悉心浇灌、精心培育,让学生努力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
四、合作交流意识
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交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只有学生具备了合作互助的意识,能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才有可能把教师解放出来,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课堂劳累的状况也能够得到缓解。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时代的需要、课改的要求。
五、人文意识
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他们了解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语文教师尤其要弘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比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我们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光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在任务形象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沟通,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人文素质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付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语文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教师若能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出来的。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师应勇挑重担,携手并进,努力工作,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