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教学课堂中的任务是指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进行交际以达成某一结果的活动。它要求学生能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平时教学中教师们课堂活动的精心设计使我在任务活动方面受到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结合点滴教学心得,从讲练课的基础环节上对任务教学运用进行示例分析。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中的运用
1.导入与介绍
任务设置一:学唱歌。一位教师在讲授The Moonlight Sonata时,首先介绍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作品,并放奏The Moonlight Sonata的曲子,同时让学生跟着节奏哼唱。学生们边唱边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对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减轻了上课的心理压力,并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任务设置二:欣赏多媒体画面。有位教师在讲Playing football in Brazil时,为了引出captain, train, successful等词,使用了多媒体画面。在看画面之前,老师布置一个问题Is it wonderful?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欣赏录像。在激昂的世界杯主题曲音乐中,学生们既可以感受到精彩、激烈的比赛场面,又可以理解与本文密切相关的一些画面材料。这样信息通过画面很快地输入给学生,为下面
讲解短文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讲解与操练
任务设置一:小竞赛。一位教师在处理短文的讲解时,提出“Look at the passage and answer six questions.”。让一位学生上前回答问题,其他学生提问,在学生们提问时,还可以不拘泥于这6个问题。这个学生遇到障碍时,老师就很自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讲解,并且效果非常好。在这种“挑战”气氛中,学生们有了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问答双方的思维都得到锻炼,在提问中也给层次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任务设置二:摹仿动画。在讲解In the lab时通过对“黑猫警长与狼”的动画片的观看,使学生们对In the lab的大概意义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理解。然后老师提了几个问题:Who is Mike? Who is Tom? Where is Mike?接下来教师和学生示范表演这个动画片断(对话),然后学生们分组来表演,在摹仿动画片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声音、表情、动作都非常逼真,从而达到了朗读操练的目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练习与巩固
任务设置一:制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我在处理A Travel Plan to Guangzhou一课的练习环节中,做了巧妙的安排,提出了“Make a plan for a trip and make a dialogue about your trip。”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找出两组学生到讲台前谈他们的旅行计划,在此期间,其他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们为了完成这项计划,必须使用本课所学的新词或短语,在达到这个任务目的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们对重点词句的掌握和运用。在其他学生的提问参与中,又锻炼了他们在真實环境中的语言交际能力。
任务设置二:就某一话题自由讨论。一位教师在讲Life on the boat时,在最后巩固环节里布置了一个自由谈论的任务,话题是:“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life on the boat?”“Which is the best place to live in?”对于船上生活,学生们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并各自说出原因,这种自由交谈的任务的确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选择的语言空间。他们把所需的语言材料综合起来,变成真正的言语,也真正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的交际目的。
二、任务型教学的原则
任务活动和语言练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而是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中运用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言语、情景真实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语言形式等要符合交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生们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2.形式——功能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要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形式——功能性原则旨在使学习者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其自我把握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导入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系列任务的训练,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实际中进行真实的运用。
3.阶梯型任务原则
在一堂课中,任务设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听读、后说写的设计顺序,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三、体会和思考
经过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活动中,任务活动的选用和设计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对任务的类型、主题、性质等诸多因素作充分考虑,并且在课堂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主动协调。成功的任务活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能帮助学生练一个具体的语言点,有明确的语言标准和具体的任务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兴趣;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有利于进行分层教学;所涉及到语言材料应是真实的;在任务活动进行时,应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自我控制中进行自我评价。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中的运用
1.导入与介绍
任务设置一:学唱歌。一位教师在讲授The Moonlight Sonata时,首先介绍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作品,并放奏The Moonlight Sonata的曲子,同时让学生跟着节奏哼唱。学生们边唱边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对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减轻了上课的心理压力,并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任务设置二:欣赏多媒体画面。有位教师在讲Playing football in Brazil时,为了引出captain, train, successful等词,使用了多媒体画面。在看画面之前,老师布置一个问题Is it wonderful?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欣赏录像。在激昂的世界杯主题曲音乐中,学生们既可以感受到精彩、激烈的比赛场面,又可以理解与本文密切相关的一些画面材料。这样信息通过画面很快地输入给学生,为下面
讲解短文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讲解与操练
任务设置一:小竞赛。一位教师在处理短文的讲解时,提出“Look at the passage and answer six questions.”。让一位学生上前回答问题,其他学生提问,在学生们提问时,还可以不拘泥于这6个问题。这个学生遇到障碍时,老师就很自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讲解,并且效果非常好。在这种“挑战”气氛中,学生们有了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问答双方的思维都得到锻炼,在提问中也给层次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任务设置二:摹仿动画。在讲解In the lab时通过对“黑猫警长与狼”的动画片的观看,使学生们对In the lab的大概意义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理解。然后老师提了几个问题:Who is Mike? Who is Tom? Where is Mike?接下来教师和学生示范表演这个动画片断(对话),然后学生们分组来表演,在摹仿动画片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声音、表情、动作都非常逼真,从而达到了朗读操练的目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练习与巩固
任务设置一:制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我在处理A Travel Plan to Guangzhou一课的练习环节中,做了巧妙的安排,提出了“Make a plan for a trip and make a dialogue about your trip。”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找出两组学生到讲台前谈他们的旅行计划,在此期间,其他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们为了完成这项计划,必须使用本课所学的新词或短语,在达到这个任务目的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们对重点词句的掌握和运用。在其他学生的提问参与中,又锻炼了他们在真實环境中的语言交际能力。
任务设置二:就某一话题自由讨论。一位教师在讲Life on the boat时,在最后巩固环节里布置了一个自由谈论的任务,话题是:“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life on the boat?”“Which is the best place to live in?”对于船上生活,学生们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并各自说出原因,这种自由交谈的任务的确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选择的语言空间。他们把所需的语言材料综合起来,变成真正的言语,也真正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的交际目的。
二、任务型教学的原则
任务活动和语言练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而是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中运用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言语、情景真实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语言形式等要符合交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生们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2.形式——功能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要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形式——功能性原则旨在使学习者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其自我把握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导入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系列任务的训练,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实际中进行真实的运用。
3.阶梯型任务原则
在一堂课中,任务设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听读、后说写的设计顺序,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三、体会和思考
经过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活动中,任务活动的选用和设计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对任务的类型、主题、性质等诸多因素作充分考虑,并且在课堂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主动协调。成功的任务活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能帮助学生练一个具体的语言点,有明确的语言标准和具体的任务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兴趣;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有利于进行分层教学;所涉及到语言材料应是真实的;在任务活动进行时,应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自我控制中进行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