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3日早上7点多,在綦江县石壕镇长征村一个名叫“三岔河”的地方,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一块块山岩沿着峭壁滚下深渊。站在山底的小道向半山望去,一条毛坯公路正在沟壑中蜿蜒延伸,50多名村民身着单衣,吼着号子,在寒气逼人的工地上忙碌着。人群中,党总支书记赵久奇一边挥舞着手中的铁锤,一边盘算着日子。为了修筑这段通往镇上的“长征路”,从2003年开始,村党总支带领村民已同大山拼搏了3年。
支教老师的不幸遭遇
2003年8月31日,陶万明、赵久永等4位老师拎着包裹,带着教具,一大清早从石壕镇羊叉中心小学出发,搭上开往贵州省桐梓县的客车,前往同镇的长征村小学支教。因长征村与镇政府所在地不通车,到长征村必须先绕道贵州桐梓县,再转车到临近长征村的桐梓县天坪乡,然后进村。客车一路颠簸,行至桐梓县一个名叫“阴地湾”的地方时,不慎翻下山沟,4名教师受重伤,虽经全力抢救,但年仅23岁的赵久永和46岁的陶万明老师,因伤势过重与世长辞。
他们前去支教的长征村,过去叫龙门村,因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而改为现名。长征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20公里,全村山高、坡陡、路窄,村民使用的农用物资,全靠60多匹马驮运。1998年,虽然修通了一条与接壤的桐梓县天坪乡相连的村级公路,但是绕道天坪乡到石壕镇政府,车程需要2个多小时,路况又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长征村的经济发展。全村贫困户多达200多户,占全村村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
“带路人”壮志未酬
支教老师两死两伤的悲剧,深深震撼了干部群众,大家再次意识到,要改变全村的落后状况,必须修通这段直通镇上的“致富路”。然而要打通这段只有4公里长的致富通道,必须穿越一段长达1.8公里的悬崖峭壁。面对巨大的困难,干部群众的意见不统一。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的陈光辉在大会上说:“我们村叫‘长征村’,长征那么艰苦红军都不怕,修条公路难道比红军长征还难吗?就是有长征那么难,我们砸锅卖铁也要进行‘长征’。”
2003年1月,长征村终于响起了修路的开山炮声。
陈光辉的家离修路工地有将近10公里远,他每天清晨踏着露水出门,深夜打着火把回家。2005年3月,他在查看五组一群众房屋垮塌灾情的路上昏倒在地,经检查,他已是肺癌晚期。3月下旬,镇干部殷胜利受镇党委委派,专程前去探望陈光辉。殷胜利在施工现场找到连续战斗了两天的陈光辉时,只见他正蹲在一块大石头边,眼睛布满血丝,每咳一声嗽,脸就胀得通红,左手死死按在胸口上,股股青筋几乎盘满整个手背。殷胜利硬拉陈光辉回家休息,陈光辉沙哑着嗓子说:“老殷,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路还没有修通,我怎么离得开啊!”
去年6月中旬,因施工现场的碎石被炸飞,掉进了六组村民吴某的农田,吴某与施工队发生纠纷。陈光辉当时已经卧床不起,在老伴的搀扶下,他来到吴某家,刚开口说话,便是一阵剧烈咳嗽,摊开捂在嘴上的手帕,上面沾满了殷红的血。素有“犟牛”之称的吴某见状,哭着说:“啥也不用赔了,只管修路就是了!”
去年11月4日,陈光辉已处于弥留之际。他呼吸时嘴张得大大的,胸脯也不停地起伏,一滴泪水在眼珠边打转,却怎么也流不出深陷的眼眶。他拽着村主任赵久奇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你要把路修通,经费和炸药,要管好……”年仅49岁的陈光辉,对家人什么也没有来得及说,就带着未了的心愿,闭上了双眼。
“领头雁”前仆后继
为了完成老支书的遗愿,实现2400多名村民的梦想,新任村党总支书记赵久奇发誓要带领全村群众修通这条“长征路”。他与村民一起,扛大锤、拉碾滚、推斗车。在攻坚时期,他平均每天在工地上劳动12小时以上。有天夜晚,赵久奇脱内衣时感到肩上一阵剧痛,扭头一看,肩上的皮几乎全被勒掉,血痂和衣服已粘在一起,妻子连忙用热水把粘合处淋湿,再慢慢撕开血痂与衣服,每撕一下,赵久奇的眉头就一阵紧锁,牙咬得“咯咯”直响,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滴下来。
村里缺乏劳动力,赵久奇就把妻子动员到工地帮忙,家里的地,以每天15元的工钱,雇人耕种。为了节约运输费用,赵久奇把自家的耕牛牵到工地上运输材料。为了筹钱,赵久奇卖掉家里的粮食,并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在赵久奇的带动下,村支“两委”成员以私人名义,共向银行贷款26000元用于公路建设。
两任支书的行为,深深地感召着党员群众。74岁的老党员杨秀太每天步行2个多小时从家里赶到工地,总是在8点半准时参加劳动,就连刮风下雨也不例外。党员赵家贵不仅自己参加劳动,就连到他家作客的亲戚,也被他请到工地上帮忙碾了两天路面。入党积极分子杨贤宇在广西有份月薪1700元的工作,得知家乡修路,辞去工作一干就是一年多,最近在砌公路堡坎时,不慎被一块石头砸伤脚,村民把他扶回家,叫他休息几天,可第二天一早,他又拄着拐杖来到工地上。
长征村人修路的精神感动了社会各界。石壕镇政府及时划拨2万元,镇机关党员干部也自发捐款3900元,社会各界送来5200元捐款,县里安排的10万元扶贫资金也全部到位。
而今,1.8公里长的“长征路”已经建成通车。
支教老师的不幸遭遇
2003年8月31日,陶万明、赵久永等4位老师拎着包裹,带着教具,一大清早从石壕镇羊叉中心小学出发,搭上开往贵州省桐梓县的客车,前往同镇的长征村小学支教。因长征村与镇政府所在地不通车,到长征村必须先绕道贵州桐梓县,再转车到临近长征村的桐梓县天坪乡,然后进村。客车一路颠簸,行至桐梓县一个名叫“阴地湾”的地方时,不慎翻下山沟,4名教师受重伤,虽经全力抢救,但年仅23岁的赵久永和46岁的陶万明老师,因伤势过重与世长辞。
他们前去支教的长征村,过去叫龙门村,因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而改为现名。长征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20公里,全村山高、坡陡、路窄,村民使用的农用物资,全靠60多匹马驮运。1998年,虽然修通了一条与接壤的桐梓县天坪乡相连的村级公路,但是绕道天坪乡到石壕镇政府,车程需要2个多小时,路况又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长征村的经济发展。全村贫困户多达200多户,占全村村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
“带路人”壮志未酬
支教老师两死两伤的悲剧,深深震撼了干部群众,大家再次意识到,要改变全村的落后状况,必须修通这段直通镇上的“致富路”。然而要打通这段只有4公里长的致富通道,必须穿越一段长达1.8公里的悬崖峭壁。面对巨大的困难,干部群众的意见不统一。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的陈光辉在大会上说:“我们村叫‘长征村’,长征那么艰苦红军都不怕,修条公路难道比红军长征还难吗?就是有长征那么难,我们砸锅卖铁也要进行‘长征’。”
2003年1月,长征村终于响起了修路的开山炮声。
陈光辉的家离修路工地有将近10公里远,他每天清晨踏着露水出门,深夜打着火把回家。2005年3月,他在查看五组一群众房屋垮塌灾情的路上昏倒在地,经检查,他已是肺癌晚期。3月下旬,镇干部殷胜利受镇党委委派,专程前去探望陈光辉。殷胜利在施工现场找到连续战斗了两天的陈光辉时,只见他正蹲在一块大石头边,眼睛布满血丝,每咳一声嗽,脸就胀得通红,左手死死按在胸口上,股股青筋几乎盘满整个手背。殷胜利硬拉陈光辉回家休息,陈光辉沙哑着嗓子说:“老殷,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路还没有修通,我怎么离得开啊!”
去年6月中旬,因施工现场的碎石被炸飞,掉进了六组村民吴某的农田,吴某与施工队发生纠纷。陈光辉当时已经卧床不起,在老伴的搀扶下,他来到吴某家,刚开口说话,便是一阵剧烈咳嗽,摊开捂在嘴上的手帕,上面沾满了殷红的血。素有“犟牛”之称的吴某见状,哭着说:“啥也不用赔了,只管修路就是了!”
去年11月4日,陈光辉已处于弥留之际。他呼吸时嘴张得大大的,胸脯也不停地起伏,一滴泪水在眼珠边打转,却怎么也流不出深陷的眼眶。他拽着村主任赵久奇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你要把路修通,经费和炸药,要管好……”年仅49岁的陈光辉,对家人什么也没有来得及说,就带着未了的心愿,闭上了双眼。
“领头雁”前仆后继
为了完成老支书的遗愿,实现2400多名村民的梦想,新任村党总支书记赵久奇发誓要带领全村群众修通这条“长征路”。他与村民一起,扛大锤、拉碾滚、推斗车。在攻坚时期,他平均每天在工地上劳动12小时以上。有天夜晚,赵久奇脱内衣时感到肩上一阵剧痛,扭头一看,肩上的皮几乎全被勒掉,血痂和衣服已粘在一起,妻子连忙用热水把粘合处淋湿,再慢慢撕开血痂与衣服,每撕一下,赵久奇的眉头就一阵紧锁,牙咬得“咯咯”直响,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滴下来。
村里缺乏劳动力,赵久奇就把妻子动员到工地帮忙,家里的地,以每天15元的工钱,雇人耕种。为了节约运输费用,赵久奇把自家的耕牛牵到工地上运输材料。为了筹钱,赵久奇卖掉家里的粮食,并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在赵久奇的带动下,村支“两委”成员以私人名义,共向银行贷款26000元用于公路建设。
两任支书的行为,深深地感召着党员群众。74岁的老党员杨秀太每天步行2个多小时从家里赶到工地,总是在8点半准时参加劳动,就连刮风下雨也不例外。党员赵家贵不仅自己参加劳动,就连到他家作客的亲戚,也被他请到工地上帮忙碾了两天路面。入党积极分子杨贤宇在广西有份月薪1700元的工作,得知家乡修路,辞去工作一干就是一年多,最近在砌公路堡坎时,不慎被一块石头砸伤脚,村民把他扶回家,叫他休息几天,可第二天一早,他又拄着拐杖来到工地上。
长征村人修路的精神感动了社会各界。石壕镇政府及时划拨2万元,镇机关党员干部也自发捐款3900元,社会各界送来5200元捐款,县里安排的10万元扶贫资金也全部到位。
而今,1.8公里长的“长征路”已经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