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试教育使学生只能接受书本知识灌输,没有社会知识感悟;只有题海战术演练,没有实践能力锻炼;只有课堂黑板教育,没有窗外人生教育。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讲知识不讲道理,这种教育培养的学生带有先天的缺陷,知书而不达理,也不明礼,与当前的育人导向和培养目标不相符。
青春仪式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中,倡议学校要为在校生举行“四仪”。“四仪”是指在学生7岁、10岁、14岁、18岁时,学校要为其组织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通过这种形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为落实这一意见和规范,2014年5月21日,江苏省丹阳市吕城初级中学举行了一场名为“十四岁,我已长大”的青春仪式,活动包括新团员佩戴团徽、学生合唱、球操表演、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致辞、校长讲话等环节。这是学校首次举行十四岁青春仪式,在全市也是首创。活动中青少年学生畅谈心声,歌唱青春,接受教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和姿态登台亮相,迈出了走向青春的重要一步。
校本教材推进优秀品德的养成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理明礼,学校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蒙真》,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育德”重于“塑才”。全书分习惯与责任两部分,旨在指导学生在良好的习惯中培养美德,在责任属性中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公民。习惯部分包含安全、健康、诚信、勤学、守纪、友爱、勤劳、节俭、礼仪九个章节。责任部分设置了对自己负责,学会求知;对家庭负责,学会孝敬;对他人负责,学会关心;对集体负责,学会合作;对自然负责,学会呵护;对社会负责,学会报答六个部分。
学校将《蒙真》校本教材引入课堂,专人讲、专题讲,讲做人的基本道理、基本要求,同时结合《弟子规》等国学教材,多维度、多形式、多方面充实青少年学生的成人教育,为他们的心智发育补充有益的元素,使成人与成才步调一致,相得益彰。但是在实践中学校发现,帮助学生立志立愿并不难,而是难在让学生把想法变成行动,把愿望变成现实。学生只有将德育知识落实到行动上,知行合一,才算真正见效。
为了更好地确立绿色教育质量观,学校不断寻找知行合一的落脚点,以常规教育树立行为规范。包括一日一常规,文以载道,教书育人;一周一话题,集中学习国旗下的讲话,有学校领导讲话,有教师讲话,也有学生演讲,讲事实,摆道理;一月一主题,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剖析化解。通过法制宣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方式春风化雨、细心呵护,学生的辨别力、免疫力、抗挫力日益增强,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变得愈发亲和,班风、校风更加和谐。
同时,教师以《蒙真》校本教材为脚本,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尤其是对独生子女易产生的自我依赖、怯懦、逆反等问题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实现从点滴小事做起,在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过程中扎实推进青少年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
综合力量创建良好育人氛围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树立“达理明礼,行为优先”的重要观念,不是看学生知道了多少,而是看他们有没有把认知进行消化吸收,内化到行为上。因此,学校把文明的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教育的重点,重实践、重参与、重表现,让学生的行为优劣看得见、摸得着、有记载、能考核、有奖惩。对有较大改变的学生进行及时地表扬鼓励,将表现良好的学生树为文明标兵,创建做好事、做好人的良好育人氛围。
绿色教育质量观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品质良好,懂文明、讲礼貌。然而一些学生在校内温文尔雅,对老师有礼貌,对同学和善宽容,但在家里对长辈蛮横无理,到社会上更是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桀骜不驯。学校的达理明礼教育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在校内校外都有较好的表现呢?
作为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与家长加强沟通,掌握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和学习环境、学生在家的表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教养方式等。其次,向家长推荐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刊,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家长学校、学校活动等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们认识到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也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消除教育的盲区,形成家校合力的同化教育力量。
为了借助社会的综合力量,放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学校与派出所、司法所、社会五老人员形成联动机制,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的义务监督员,深入网吧等公共场所,了解收集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情况,力图多方配合,减少监管的空白点。
从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价值观、评价观开始,学校结合当前青少年学生的现状,提出了绿色教育质量观要求:对学生从仅靠考试分数衡量转变为综合性素质评价,从唯升学指标考量转变为全员性成长评价,使知书和达理并行并重,教育两手抓两手硬。绿色教育质量观遵循教育规律,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以绿色教育质量强校,以绿色教育质量育人。今后学校将边实践,边改进,边完善,使学生在青春期少些懵懂,让人生早些觉醒,使绿色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吕城初级中学)
青春仪式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中,倡议学校要为在校生举行“四仪”。“四仪”是指在学生7岁、10岁、14岁、18岁时,学校要为其组织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通过这种形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为落实这一意见和规范,2014年5月21日,江苏省丹阳市吕城初级中学举行了一场名为“十四岁,我已长大”的青春仪式,活动包括新团员佩戴团徽、学生合唱、球操表演、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致辞、校长讲话等环节。这是学校首次举行十四岁青春仪式,在全市也是首创。活动中青少年学生畅谈心声,歌唱青春,接受教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和姿态登台亮相,迈出了走向青春的重要一步。
校本教材推进优秀品德的养成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理明礼,学校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蒙真》,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育德”重于“塑才”。全书分习惯与责任两部分,旨在指导学生在良好的习惯中培养美德,在责任属性中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公民。习惯部分包含安全、健康、诚信、勤学、守纪、友爱、勤劳、节俭、礼仪九个章节。责任部分设置了对自己负责,学会求知;对家庭负责,学会孝敬;对他人负责,学会关心;对集体负责,学会合作;对自然负责,学会呵护;对社会负责,学会报答六个部分。
学校将《蒙真》校本教材引入课堂,专人讲、专题讲,讲做人的基本道理、基本要求,同时结合《弟子规》等国学教材,多维度、多形式、多方面充实青少年学生的成人教育,为他们的心智发育补充有益的元素,使成人与成才步调一致,相得益彰。但是在实践中学校发现,帮助学生立志立愿并不难,而是难在让学生把想法变成行动,把愿望变成现实。学生只有将德育知识落实到行动上,知行合一,才算真正见效。
为了更好地确立绿色教育质量观,学校不断寻找知行合一的落脚点,以常规教育树立行为规范。包括一日一常规,文以载道,教书育人;一周一话题,集中学习国旗下的讲话,有学校领导讲话,有教师讲话,也有学生演讲,讲事实,摆道理;一月一主题,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剖析化解。通过法制宣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方式春风化雨、细心呵护,学生的辨别力、免疫力、抗挫力日益增强,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变得愈发亲和,班风、校风更加和谐。
同时,教师以《蒙真》校本教材为脚本,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尤其是对独生子女易产生的自我依赖、怯懦、逆反等问题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实现从点滴小事做起,在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过程中扎实推进青少年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
综合力量创建良好育人氛围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树立“达理明礼,行为优先”的重要观念,不是看学生知道了多少,而是看他们有没有把认知进行消化吸收,内化到行为上。因此,学校把文明的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教育的重点,重实践、重参与、重表现,让学生的行为优劣看得见、摸得着、有记载、能考核、有奖惩。对有较大改变的学生进行及时地表扬鼓励,将表现良好的学生树为文明标兵,创建做好事、做好人的良好育人氛围。
绿色教育质量观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品质良好,懂文明、讲礼貌。然而一些学生在校内温文尔雅,对老师有礼貌,对同学和善宽容,但在家里对长辈蛮横无理,到社会上更是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桀骜不驯。学校的达理明礼教育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在校内校外都有较好的表现呢?
作为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与家长加强沟通,掌握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和学习环境、学生在家的表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教养方式等。其次,向家长推荐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刊,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家长学校、学校活动等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们认识到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也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消除教育的盲区,形成家校合力的同化教育力量。
为了借助社会的综合力量,放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学校与派出所、司法所、社会五老人员形成联动机制,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的义务监督员,深入网吧等公共场所,了解收集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情况,力图多方配合,减少监管的空白点。
从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价值观、评价观开始,学校结合当前青少年学生的现状,提出了绿色教育质量观要求:对学生从仅靠考试分数衡量转变为综合性素质评价,从唯升学指标考量转变为全员性成长评价,使知书和达理并行并重,教育两手抓两手硬。绿色教育质量观遵循教育规律,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以绿色教育质量强校,以绿色教育质量育人。今后学校将边实践,边改进,边完善,使学生在青春期少些懵懂,让人生早些觉醒,使绿色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吕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