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施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这些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而多媒体有助于教学效率,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一、 形声构图,体验情感。在试听中感受美
  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美感物态化的特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感情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拗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带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例如上《荔枝蜜》一课,课件设计时,抓住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线索,先是以平面连环图再现作者小时候上树 掐海棠花不小心让蜜蜂蛰的经过,让学生理解感受作者“不大喜欢蜜蜂”的情感疙瘩:接着播放“参观养蜂大厦”的录像,让学生认识小蜜蜂的生活特征;最后以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蜜蜂采花酿蜜图、农民勤劳插秧图配以重点文段呈现,让学生领悟小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在语气语调,节奏轻重等方面点拨学生目接口诵,点拨学生体味小蜜蜂的崇高精神气质。尤其是对那段“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的课文重点段,用以画面、文字、背景音乐集合而成的特殊情境氛围,在这种震撼心灵的情感辐射下,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颤动”,自觉地随同作者一同进行着对人、事、物的体验、思索与感悟,化为融合着自己灵魂个性的精神血脉,渗人心田,释放活力。
  二、创造情境,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创造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情感,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情感,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情感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的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以《春》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身临其境。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容易引起学生韵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从对比中鉴赏美,在动静中领略美
  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教学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人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有意无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情感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学生感情充沛有助于深刻地感受美。多媒体语文教的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使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效果。而这种感情纽带并非机械的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的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待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诗歌不是说明文,不能通过教条的分析去讲解,也不同于议论文,不能运用逻辑和抽象去分析。诗歌是形象,教学中要靠教师调动学生情感去理解、欣赏。传统诗歌教学讲究字词的疏通、句意的理解,不像是讲诗,把好端端的诗歌分解成大白话,了无诗味。诗歌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去感受诗歌意境。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特点,不仅注重领会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中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虚实有无兼用得宜,阴阳动静刚柔相济,浓淡深浅远近相应......不论是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行文节奏的处理都包含这矛盾对立的谐和,无不展现和谐美的身姿,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即能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能呈现作者全诗富有节奏鲜美和韵律的语言诗段。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吸收美感信息,感受逼真情景,引起心灵共鸣,领悟美妙和谐意境。
  可见“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电教媒体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时学生真正进入“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在全面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音乐课作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如何实现音乐课堂教学高效,促进学生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对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职责,也是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从音乐课堂教学的结构入手,从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研究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等。  一、思路与设想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音乐课
Food waste orange peel was employed as a raw material to prepare biomass adsorbent to solve the indoor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The preparation p
A novel heterometallic complex constructed by imidazole ligand,CoZn(C3N2H3)4 (1),has been synthesized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Compound 1 was characte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