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几何直观”内涵的真实品味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何直观”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中体现出的核心概念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如此阐述:“几何直观主要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课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几何直观在数学课程内容的运用中,其核心的价值很容易被显现出来,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直观思考能力具有更显性的价值。这无形中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思考的重要依据,也为我们深入细致品味几何直观的内涵提供了一个方向。
  一、基于几何与图形并超越其本身是几何直观的最基本特征
  几何直观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观思考能力具有显性的价值意义。几何直观是建立在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图形实物的观察,很容易建立实物的表象,并形成对表象的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几何直观因素的嵌入。在数学概念中,大部分都具有“数”和“形”的共同特征,只有从“数”和“形”的视角去审视它们的共同特征,才能正确理解与把握它们的本质含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形去想象与思考问题,从而实现解决数学问题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提高他们几何直观能力的一种举措,在数学学习领域中,这应该是一种必然。
  二、几何直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利用图形去表达关系
  “三种颜色的上衣,四种不同颜色的裤子,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配方案?”如果让学生尝试运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必然会有很多学生能很快运用实物图的方法完成任务。由此我们知道,实物图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實用的也是很重要的途径,几何直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图形的绘画(如三角形、线段、圆圈等)去代替实物,即把数学问题情境的描述通过图案示意出来,这样形成实物图与几何图案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实现由实物到几何图案的数量表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也的确有其抽象的意思包含在内,但毕竟处于入门阶段,抽象的内容还比较简单,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反复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几何直观需要关注用什么样的方法或形式去表现不同数学对象的表达关系,对于量自身的表达则应该忽略一些。当然对于年级高的学生,还可以运用韦恩图的形式表达,交叉形式的表达将会更加简约些,且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更加有凝聚感。
  三、关注图像的直观性的时候也要考虑其抽象性的一面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所感受到的直观和抽象其实是相对的。比如在数学对象的几何直观,对于这个数学对象本身是直观的,但对于刚接触这种直观方式的学生而言,其面临的却又是抽象的。
  运用图形的直观性表达数学对象,思考数学问题,需要两个程序来完成,即首先是把数学研究对象抽象成为一种可观的图形,然后再把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对应的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两个程序的完成也就实现了把数学问题转化成为图的数量以及位置关系的问题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思考,整个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的转化,并非是天然形成的。所以,不要看到“直观”二字,教师就认为几何直观就一定很简单、肤浅,认为学生可以一蹴而就。
  几何直观作为数学核心概念之一,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各方面无疑对实现数学教育的价值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理解对行为起着指向的作用,对几何直观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是发挥其教育价值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几何直观的课程意识,善于挖掘和捕捉几何直观的资源,才能真正渗透几何直观的思想精髓,这需要教师通过一贯的实践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曾几何时,鲁迅先生在课桌上刻下了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早”字,被后人誉为“课桌文化”鼻祖。此举虽小,却因其行为的激励含义和名人效应而被广大莘莘学子广为效仿,历经几代人的发展与创造,成就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课桌文化”。  走进一间教室,就会发现课桌椅上凌乱的笔迹、斑驳的刻痕……与考试相关的文字符号、情感宣泄的信手涂鸦、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情意绵绵的浪漫絮语、帅气迷人的歌星名字等,可谓五花八门、良莠并存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人们对整个教育最概括、最本质的认识。作为普通教师,最为可贵的是让我们敢于在具体教育问题上有这类“看法”与“认识”。虽然站在不同立场和出发点上所取得的对于教育的看法或认识,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可以借助现有宏观的正确教育观来指导,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以形成正确的,仅涉及教育某个细小问题而被笔者冠以“微型”的原生态、个性化的教育观。  笔者对一些教育新事物和教育
1963年的10月份,北方的早晚已经很凉了。一天傍晚,学生柴某突然肚子疼,同学们陪他去小镇医院看病。大夫检查后诊断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尽快手术。他家住在离小镇五六十里的白音花屯,当时通信特别不方便,根本来不及与家人联系。作为班主任,我心急似火,找学校领导想办法去通辽市医院治疗。学校领导同意了我的建议,准备了马车(当时交通不方便,一天只有上午才有一班去通辽市里的汽车),并且派校医护送,连车老板在内我们
学校建设离不开合理的师资配置,当前新课改理念下,不少学校都铆足了劲,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展开创新教育的旅途,以图开拓一条星光大道来。然而,对于如何整合教师资源,却往往有很多学校苦于找不到更加有效的路径。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道路。  一、外造人文景观,内强师资研修  学校文化标识是学校文化的积淀、凝练与概括,是学校形象的表达和诠释。基于此,在
他,是一位致力于学生发展的乡村教师;他,是一位思考着的教育行者。他从教21年,有过两次有违常人之道的“放弃”。终于,在一片较为宁静的乡村世界里,在自己熟悉的和喜爱的学科教学工作中铸就了辉煌,成为一名乡土名师。有领导评价说:“宋孝雁做教师是幸福的,做宋孝雁的学生是幸运的。”  从“专业不对口”到“教学能手”  入职前,他是农业学校的毕业生,他学的是农作物种植与管理,可没想到,毕业后竟然要他从事学生的
音乐体验式教学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与培养情感为目的,其核心是培养儿童的审美体验与情趣。从目前小学音乐教学来看,大多教师只注重歌唱技巧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亲自体验。这样的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未考虑学生真正所需,应该摒弃。为此,教师需要变换教学模式,利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音乐情境,引发体验兴趣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体验
《长城》是长春版教材四年上中的一篇课文,介绍了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以下实录是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过程。  师:站在如此雄伟壮观的长城之上,相信任何人都会感慨万千,我们的作者也不例外,此刻,作者站在长城上会想到什么呢?我们来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作者联想的语句。(板书:联想)谁来说一说你画了哪部分?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无
每逢期初和期末,又是教师家访时。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诸如“千名教师进万家”等家访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着。但是,细究一下,你会发现参与者意兴阑珊,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家访还是有必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家访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渠道,是家校联系的纽带。可以说能否充分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关系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成败。随着学校教育的日益普及,许多本该由家庭和社会承担的教育管理责任转移到了学校的身上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他成长过程而命名的“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如果我们打破学困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也开花”的显著成效。可见,在教育工作过程中,赏识教育的魅力是神奇的、无穷的。  赏识要有艺术性,正确运用赏识艺术,挖掘学生的潜力。丘吉尔曾说:“你要别人具备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
在美国哈佛大学校园里,不见冗长复杂的制度,不见写满校园的条条框框,更不见没完没了的说教,而学生可以自由地、有秩序地选择教室、学科听课。就是这种宽松而又有秩序的教育氛围造就了7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其实,哈佛人并没有什么“绝招”,他们只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人性化,让学生在自由中感悟理性,在理性中追逐自由,就是这种简单、简约、自由、理性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