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在艺术形式上,诗人既有对西方现代意象主义、象征派的横向移植,追求意象的模糊性、多义性,注重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又有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纵向继承,通过圆圈式的抒情结构,运用古典的意象含蓄而有节制地表达现代情感;更有诗人为了诗绪的抑扬顿挫,对诗行音节的改造。
[关键词]意象 象征 融合 音节
被称为现代派“诗坛首领”的戴望舒于1927年夏创作了《雨巷》。它是诗人初期创作中尝试运用象征主义艺术手法取得成功的作品,它的发表使诗人第一次为世人所知,并给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诗人因此被称作“雨巷诗人”,而且这首诗艺术上也值得探究。它既有对西方象征主义的借鉴,又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更有自己在音节上的创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陷入腥风血雨之中,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理想幻灭,他们一方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深感不满:另一方面,又看不到自己和国家的前途。于是表现出复杂的心态:哀怨、彷徨、迷惘、痛苦。《雨巷》就反映了当时诗人及一些知识分子的这种心态。因而很有代表性。但诗作成功之处还不在于它的思想,而在于它高超的艺术手法。惆怅、迷惘、苦痛的情感如果采用直接渲泄抒情的方法。未尝不可,只是这样不会写得哀婉、缠绵。《雨巷》运用象征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朦胧的梦境。使人在美的艺术享受中体味到诗人的深沉的情感。
我们知道到诗的写作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而这种写诗的动机恰恰与象征派诗歌的手法巧合,这也就是法国象征诗人为什么会对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有特殊吸引力的原因。创造一个怎样的意境,是象征手法运用是否成功的关键。诗人找到了关键的“突破口”,他选择了“雨巷”以及在“雨巷”中“默然行着”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明白又朦胧。美丽又迷茫,似现实而又非现实。令人向往而又不可企及。美就在是与不是之间,这就是《雨巷》特给人的审美追求。
江南阴雨中的小巷。即是旧中国黑暗现实的折光。也是作者凄苦心境的造影。“我”在寂寥中徘徊,希望逢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象征诗人的追求和理想并没有彻底泯灭。丁香姑娘在企望中终于出现了。但这个姑娘也是较为复杂的形象,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然而也有着“忧愁”、“哀怨”、“彷徨”。丁香花物象本身并没有“忧愁”。但作者却写出“丁香一样的忧愁”。表面上似与事实不符,实际上这种意味深长的改造。暗示诗人梦境的多意性。“我”苦恋、期盼的“丁香姑娘”终于走进了雨巷,这不啻给阴暗的场景投来一束明亮的强光,但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她的冷漠、凄清,这一方面深切地表现了诗人这一时期哀伤沉痛的心情,同时也与诗人的诗歌创作主张密切相关。。现代派”诗人的诗歌大多追求再现“受伤的灵魂”,从而体现独到的内容和形式。诗作最巧妙之处在于当“我”满怀着希望。看着丁香姑娘渐渐走近了,走近了,但她只留下“太息一般的眼光”,便“飘然”而过,这个“飘”字用得夺巧。使诗歌顿然增添了无限神韵:它强化了丁香姑娘的神秘,增添了梦境的迷茫、朦胧,深沉地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限惆怅。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感慨和思考。可以说,一个“飘”字,使诗的意境全出。可以这样说,《雨巷》借鉴了象征派诗歌的写作手法。刻意地创造意象。追求意象的朦胧,他们注重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寻求主观情绪的对应物,其诗歌意象往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写得象面纱后面的美丽双眼。
其实,《雨巷》中这种含蓄而亲切的特点不单是西方象征派所独有的,中国古典诗歌有与之相通之处。如温庭筠、李商隐,李璟的诗都是含蓄而又亲切的。戴望舒诗中那种有距离有节制的爱,与温李爱情诗的曲折朦胧相类似,都是同中国以理节情、含蓄蕴藉、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情感传统和诗学传统一脉相承的。所以说《雨巷》不仅借鉴西方的写法,同时也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尤其诗中的意象“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是从古典诗歌中汲取了营养,李商隐、李璟都用丁香象征心中的忧愁,如李璟《摊破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为什么作为现代派旗帜的戴望舒在意象选择、诗意诗境营造方面却趋于传统呢?因为诗人注重的是“诗情”的表达,他以“情绪”为中心,并不一味反对古典意象的运用,只要是能表达新情绪的形式,他都愿意采用。戴望舒直接从古典文学词汇中借用意象。用以表达现代的感情,实际上是中国新诗发展的策略,这也正是他与诗怪李金发的区别之所在。李金发开风气之先。以对于古典传统的彻底反叛的姿态登上诗坛,把象征主义和异国情调引入新诗,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先驱,但他最终却失败了,其失败在于单纯的模仿。而藏望舒继李金发之后成为“新诗坛的尤物”,并最终实现了中国新诗第二次整合,其成功在于融合。
戴望舒还喜欢用传统诗歌圆圈式抒情结构来完成全诗,在末尾几行返回开篇的几行。造成回环复沓,一唱三叠的音乐效果。《雨巷》也采用了这种写法来收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秋怨的姑娘”,这个结尾不仅从形式上形成一种回环美。从内容上让人感到诗人对理想不懈的追求,更会给人广阔的联想:诗人是企盼把他所编织的梦继续延伸下去,从而拓展诗歌的想象空间。
在《雨巷》中诗人除了借鉴和继承外。还有自己在音节上的独特之举。他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雨巷》为了充分表达诗人凄婉、惆怅的心情,运用了舒缓的节奏,表现得极为缠绵,为此他不惜进行了诗行的改造,例如诗歌的开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把第二行的独自移到第一行末尾,使第一行增加了两个音节,第二行中两处“悠长”用顿号分开,使词的语音延长。全诗共七个小节,每个小节六行,诗行长短不拘,整齐中有错综,这样也便于情感的准确表达。叶圣陶因此称其“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通过上面的探微,我认为《雨巷》是中西合壁的尤物,在对西方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横向移植的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又深深扎根于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纵向继承。杜衡在《望舒草序》中评价说:“细阅望舒的作品,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倒的确走的是诗歌底正路”。
[关键词]意象 象征 融合 音节
被称为现代派“诗坛首领”的戴望舒于1927年夏创作了《雨巷》。它是诗人初期创作中尝试运用象征主义艺术手法取得成功的作品,它的发表使诗人第一次为世人所知,并给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诗人因此被称作“雨巷诗人”,而且这首诗艺术上也值得探究。它既有对西方象征主义的借鉴,又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更有自己在音节上的创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陷入腥风血雨之中,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理想幻灭,他们一方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深感不满:另一方面,又看不到自己和国家的前途。于是表现出复杂的心态:哀怨、彷徨、迷惘、痛苦。《雨巷》就反映了当时诗人及一些知识分子的这种心态。因而很有代表性。但诗作成功之处还不在于它的思想,而在于它高超的艺术手法。惆怅、迷惘、苦痛的情感如果采用直接渲泄抒情的方法。未尝不可,只是这样不会写得哀婉、缠绵。《雨巷》运用象征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朦胧的梦境。使人在美的艺术享受中体味到诗人的深沉的情感。
我们知道到诗的写作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而这种写诗的动机恰恰与象征派诗歌的手法巧合,这也就是法国象征诗人为什么会对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有特殊吸引力的原因。创造一个怎样的意境,是象征手法运用是否成功的关键。诗人找到了关键的“突破口”,他选择了“雨巷”以及在“雨巷”中“默然行着”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明白又朦胧。美丽又迷茫,似现实而又非现实。令人向往而又不可企及。美就在是与不是之间,这就是《雨巷》特给人的审美追求。
江南阴雨中的小巷。即是旧中国黑暗现实的折光。也是作者凄苦心境的造影。“我”在寂寥中徘徊,希望逢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象征诗人的追求和理想并没有彻底泯灭。丁香姑娘在企望中终于出现了。但这个姑娘也是较为复杂的形象,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然而也有着“忧愁”、“哀怨”、“彷徨”。丁香花物象本身并没有“忧愁”。但作者却写出“丁香一样的忧愁”。表面上似与事实不符,实际上这种意味深长的改造。暗示诗人梦境的多意性。“我”苦恋、期盼的“丁香姑娘”终于走进了雨巷,这不啻给阴暗的场景投来一束明亮的强光,但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她的冷漠、凄清,这一方面深切地表现了诗人这一时期哀伤沉痛的心情,同时也与诗人的诗歌创作主张密切相关。。现代派”诗人的诗歌大多追求再现“受伤的灵魂”,从而体现独到的内容和形式。诗作最巧妙之处在于当“我”满怀着希望。看着丁香姑娘渐渐走近了,走近了,但她只留下“太息一般的眼光”,便“飘然”而过,这个“飘”字用得夺巧。使诗歌顿然增添了无限神韵:它强化了丁香姑娘的神秘,增添了梦境的迷茫、朦胧,深沉地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限惆怅。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感慨和思考。可以说,一个“飘”字,使诗的意境全出。可以这样说,《雨巷》借鉴了象征派诗歌的写作手法。刻意地创造意象。追求意象的朦胧,他们注重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寻求主观情绪的对应物,其诗歌意象往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写得象面纱后面的美丽双眼。
其实,《雨巷》中这种含蓄而亲切的特点不单是西方象征派所独有的,中国古典诗歌有与之相通之处。如温庭筠、李商隐,李璟的诗都是含蓄而又亲切的。戴望舒诗中那种有距离有节制的爱,与温李爱情诗的曲折朦胧相类似,都是同中国以理节情、含蓄蕴藉、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情感传统和诗学传统一脉相承的。所以说《雨巷》不仅借鉴西方的写法,同时也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尤其诗中的意象“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是从古典诗歌中汲取了营养,李商隐、李璟都用丁香象征心中的忧愁,如李璟《摊破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为什么作为现代派旗帜的戴望舒在意象选择、诗意诗境营造方面却趋于传统呢?因为诗人注重的是“诗情”的表达,他以“情绪”为中心,并不一味反对古典意象的运用,只要是能表达新情绪的形式,他都愿意采用。戴望舒直接从古典文学词汇中借用意象。用以表达现代的感情,实际上是中国新诗发展的策略,这也正是他与诗怪李金发的区别之所在。李金发开风气之先。以对于古典传统的彻底反叛的姿态登上诗坛,把象征主义和异国情调引入新诗,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先驱,但他最终却失败了,其失败在于单纯的模仿。而藏望舒继李金发之后成为“新诗坛的尤物”,并最终实现了中国新诗第二次整合,其成功在于融合。
戴望舒还喜欢用传统诗歌圆圈式抒情结构来完成全诗,在末尾几行返回开篇的几行。造成回环复沓,一唱三叠的音乐效果。《雨巷》也采用了这种写法来收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秋怨的姑娘”,这个结尾不仅从形式上形成一种回环美。从内容上让人感到诗人对理想不懈的追求,更会给人广阔的联想:诗人是企盼把他所编织的梦继续延伸下去,从而拓展诗歌的想象空间。
在《雨巷》中诗人除了借鉴和继承外。还有自己在音节上的独特之举。他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雨巷》为了充分表达诗人凄婉、惆怅的心情,运用了舒缓的节奏,表现得极为缠绵,为此他不惜进行了诗行的改造,例如诗歌的开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把第二行的独自移到第一行末尾,使第一行增加了两个音节,第二行中两处“悠长”用顿号分开,使词的语音延长。全诗共七个小节,每个小节六行,诗行长短不拘,整齐中有错综,这样也便于情感的准确表达。叶圣陶因此称其“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通过上面的探微,我认为《雨巷》是中西合壁的尤物,在对西方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横向移植的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又深深扎根于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纵向继承。杜衡在《望舒草序》中评价说:“细阅望舒的作品,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倒的确走的是诗歌底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