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逐渐从量的改变转向质的改变,由自我不断发展转向从多方面吸收发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很好地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本文结合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学校汽车运用维修专业的教学,分析“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实施模式,提出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日常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16-02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各国的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其余一些行业企业等都开始运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2012年,按照教育部在有关工作要点中提出的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想法,全面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做出深入的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学徒制”在一些国家也称为“新学徒制”,主要指的就是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将学徒的培养看作重点,将课程看成教学的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分析,“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的区别不是很大,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都有师父对徒弟的教育作用和指导功能,都主张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操作”,可是两者在构成的基础意义和价值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和形式都有一定的改变。
2.“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做中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②身份上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逐步转化。③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⑤采用“校企生”三方共同评价方式,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过程性综合考核。⑥就业前景比较明朗,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稳定率。
二、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模式。第一类,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学校教学为主,学校按照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第二类,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专业人才的培训为主,按照市场和企业的不同需求,举办班级培训、学校培训或者是企业现场跟班的培训,用以专门培养学徒的某一项专业技能。第三类,合作人才模式。这种模式指的就是以校企合作为主,一起进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三、我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本做法
以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学校汽车运用维修专业为例,分析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做法。学校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结合“现代学徒制”,第一步是选择企业和学习的师傅,第二步是跟着师傅学习技能,第三步是健全有关的保障措施,第四步是始终坚持师傅和学生共同培养,第五步是进行多元化和多角度的评价。我校于2014年9月,新生入学时选择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1402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验,时间上按照“1年 1年 1年”模式。第一年开设的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老师与实习老师在专业技能上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实训教学环节中,实习老师指导学生操作采取了类似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学生每学期去修理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中间一年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部分时间在修理厂跟师傅学习,学生先后轮训四至五个岗位,如机修、钣金、喷涂、装潢、洗车等岗位。最后一年直接在修理厂实习,身份上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逐步转化。许多学生最后都能独立熟练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实际提高。此前学校也曾开展过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项目教学等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现代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用人的需求。
四、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途径
尽管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一些企业的合作日渐增多,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校外支持,可是因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企业的背景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方面无法保持高度一致。同时,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非常有限,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也非常不均衡,并且企业再进行投入都相对比较分散,就使得学校和企业在实现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健全一致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具体的做法有:
1.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应该按照“利益驱动,成果共享”的培养原则,构建统一的校企人才培养集团,进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
成立的校企合作集团可以实行理事会制度,具体由学院领导和企业有关的负责人共同担任理事长等职务。可以由企业人力资源的有关负责人担任常务理事,在学校设置集团的秘书管理处,用以负责和处理日常的培养工作。
2.在运用校企合作模式,推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将工作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成立的集团需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详细规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应该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提供学徒培训、以及技能鉴定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新的专业,优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需要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利用参股等方式与学校展开合作,进一步达到学校部分专业合作共同构建的目的。
3.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院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中等职业学院负责师资培训,在学院构建校内实习基地。
五、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日常管理
关键词: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16-02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各国的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其余一些行业企业等都开始运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2012年,按照教育部在有关工作要点中提出的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想法,全面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做出深入的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学徒制”在一些国家也称为“新学徒制”,主要指的就是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将学徒的培养看作重点,将课程看成教学的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分析,“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的区别不是很大,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都有师父对徒弟的教育作用和指导功能,都主张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操作”,可是两者在构成的基础意义和价值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和形式都有一定的改变。
2.“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做中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②身份上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逐步转化。③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⑤采用“校企生”三方共同评价方式,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过程性综合考核。⑥就业前景比较明朗,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稳定率。
二、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模式。第一类,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学校教学为主,学校按照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第二类,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专业人才的培训为主,按照市场和企业的不同需求,举办班级培训、学校培训或者是企业现场跟班的培训,用以专门培养学徒的某一项专业技能。第三类,合作人才模式。这种模式指的就是以校企合作为主,一起进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三、我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本做法
以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学校汽车运用维修专业为例,分析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做法。学校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结合“现代学徒制”,第一步是选择企业和学习的师傅,第二步是跟着师傅学习技能,第三步是健全有关的保障措施,第四步是始终坚持师傅和学生共同培养,第五步是进行多元化和多角度的评价。我校于2014年9月,新生入学时选择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1402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验,时间上按照“1年 1年 1年”模式。第一年开设的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老师与实习老师在专业技能上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实训教学环节中,实习老师指导学生操作采取了类似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学生每学期去修理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中间一年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部分时间在修理厂跟师傅学习,学生先后轮训四至五个岗位,如机修、钣金、喷涂、装潢、洗车等岗位。最后一年直接在修理厂实习,身份上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逐步转化。许多学生最后都能独立熟练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实际提高。此前学校也曾开展过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项目教学等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现代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用人的需求。
四、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途径
尽管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一些企业的合作日渐增多,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校外支持,可是因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企业的背景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方面无法保持高度一致。同时,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非常有限,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也非常不均衡,并且企业再进行投入都相对比较分散,就使得学校和企业在实现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健全一致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具体的做法有:
1.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应该按照“利益驱动,成果共享”的培养原则,构建统一的校企人才培养集团,进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
成立的校企合作集团可以实行理事会制度,具体由学院领导和企业有关的负责人共同担任理事长等职务。可以由企业人力资源的有关负责人担任常务理事,在学校设置集团的秘书管理处,用以负责和处理日常的培养工作。
2.在运用校企合作模式,推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将工作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成立的集团需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详细规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应该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提供学徒培训、以及技能鉴定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新的专业,优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需要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利用参股等方式与学校展开合作,进一步达到学校部分专业合作共同构建的目的。
3.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院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中等职业学院负责师资培训,在学院构建校内实习基地。
五、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