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物理规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我学校的实际情况,现提出探究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通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一、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
1﹒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目的
⑴面对全体学生,关照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是优秀生的课堂,后进生成了课堂的观众,造成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成了少数人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课堂。而探究式课堂教学创设了人人参与的空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机会,都有探究的时间。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还扩大了参与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质量。
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⑶破除教师“本位”,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提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可是一到课堂上,往往又出现了机械的重复:教师拼命地讲,学生拼命地记;教师拼命地指点,学生拼命地模仿。这又是一整堂的满堂灌。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根源还在于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做法从根源上没有改变。怎么改变这一点呢?教师应该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改变,在探究教学中改变。因为探究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为教师本身提供了身处学生角色、反思的机会。教学实践探究表明,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本身。这样,通过探究教学,我们在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验,就能在实践探究中得到提高,从而达到破除教师“本位”,实现“自我发展”。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展开
探究教学活动要面对于全体学生,做到学生自主探究,人人参与探究。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学生小组活动形式为主,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并逐渐引导学生由简单探究发展到复杂探究,由课堂探究发展到课外探究。
第一步:创设探究情景
探究情景包括问题情景和实验环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由此看来,探究活动能否有效实现,与探究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是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物理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而物理问题的创设既要依据教材及现有的教学资源,又要考虑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探究问题情境的提出通常由如下的方式。
1﹒学生在探索中主动提出探究问题。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自己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学生们想知道却无法弄清楚,想解释又解释不了的。这时学生处于模模糊糊的状态下,需要进行探究,他们通过自己思维的整合,就主动地提出探究的问题。
2﹒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机动地提出问题。
在教师已经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素材而学生还是无法领会探究的意图时;或某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无法依据教材找出相关的探究课题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很难产生问题或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教师就有必要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或者是教师自己提出一些思考性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如在“水果电池”的探究中,大部分学生都想不到水果也可以当电池。那这个水果电池的电压强弱会跟什么有关呢?或许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出示一些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素材,最终经过思考、讨论得出问题。
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除了创设问题情景之外,还必须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以物理实验(制作)为载体,通过经历探究过程,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
第二步:学生自主探究,并交流合作。
探究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在确定探究课题后,教师不要急于揭示探究方案,而是让学生根据实际的素材自己整理出自己的探究方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作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当中,自己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过程。
探究活动要面对全体学生,尽量采取分组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阻碍,可由学生进行讨论解决,在必要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探究的主体仍是学生。当学生们探究得出结论后,让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和交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更大的帮助。
第三步:知识拓展,应用提高。
学生在课堂所获得的知识,只有懂得实际应用,才算真正的学有所获。学生若能把在课堂上领会的探究方法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那就是教育的成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适当地安排一些提高性的练习。
如在复习课上,教师出示一个玻璃杯,质疑:这个玻璃杯可以开展那些探究实验?学生在讨论和思考后可得出:
①玻璃杯可以做力学方面的探究实验,如测体积、质量、密度以及浮力和压强等方面的实验。
②玻璃杯装水后可以做光学方面的探究实验,如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放大镜。
③玻璃杯装水后还可以做声学方面的探究实验,如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液体传声等。
这么一个简单的杯子,竟然可以引出如此多的知识点!通过这堂复习课,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物理的学习是长远而艰巨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切忌脱离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 罗 峰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我学校的实际情况,现提出探究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通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一、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解
1﹒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目的
⑴面对全体学生,关照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是优秀生的课堂,后进生成了课堂的观众,造成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成了少数人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课堂。而探究式课堂教学创设了人人参与的空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机会,都有探究的时间。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还扩大了参与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质量。
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⑶破除教师“本位”,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提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可是一到课堂上,往往又出现了机械的重复:教师拼命地讲,学生拼命地记;教师拼命地指点,学生拼命地模仿。这又是一整堂的满堂灌。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根源还在于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做法从根源上没有改变。怎么改变这一点呢?教师应该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改变,在探究教学中改变。因为探究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为教师本身提供了身处学生角色、反思的机会。教学实践探究表明,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本身。这样,通过探究教学,我们在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验,就能在实践探究中得到提高,从而达到破除教师“本位”,实现“自我发展”。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展开
探究教学活动要面对于全体学生,做到学生自主探究,人人参与探究。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学生小组活动形式为主,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并逐渐引导学生由简单探究发展到复杂探究,由课堂探究发展到课外探究。
第一步:创设探究情景
探究情景包括问题情景和实验环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由此看来,探究活动能否有效实现,与探究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是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物理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而物理问题的创设既要依据教材及现有的教学资源,又要考虑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探究问题情境的提出通常由如下的方式。
1﹒学生在探索中主动提出探究问题。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自己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学生们想知道却无法弄清楚,想解释又解释不了的。这时学生处于模模糊糊的状态下,需要进行探究,他们通过自己思维的整合,就主动地提出探究的问题。
2﹒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机动地提出问题。
在教师已经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素材而学生还是无法领会探究的意图时;或某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无法依据教材找出相关的探究课题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很难产生问题或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教师就有必要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或者是教师自己提出一些思考性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如在“水果电池”的探究中,大部分学生都想不到水果也可以当电池。那这个水果电池的电压强弱会跟什么有关呢?或许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出示一些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素材,最终经过思考、讨论得出问题。
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除了创设问题情景之外,还必须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以物理实验(制作)为载体,通过经历探究过程,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
第二步:学生自主探究,并交流合作。
探究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在确定探究课题后,教师不要急于揭示探究方案,而是让学生根据实际的素材自己整理出自己的探究方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作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当中,自己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过程。
探究活动要面对全体学生,尽量采取分组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阻碍,可由学生进行讨论解决,在必要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探究的主体仍是学生。当学生们探究得出结论后,让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和交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更大的帮助。
第三步:知识拓展,应用提高。
学生在课堂所获得的知识,只有懂得实际应用,才算真正的学有所获。学生若能把在课堂上领会的探究方法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那就是教育的成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适当地安排一些提高性的练习。
如在复习课上,教师出示一个玻璃杯,质疑:这个玻璃杯可以开展那些探究实验?学生在讨论和思考后可得出:
①玻璃杯可以做力学方面的探究实验,如测体积、质量、密度以及浮力和压强等方面的实验。
②玻璃杯装水后可以做光学方面的探究实验,如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放大镜。
③玻璃杯装水后还可以做声学方面的探究实验,如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液体传声等。
这么一个简单的杯子,竟然可以引出如此多的知识点!通过这堂复习课,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物理的学习是长远而艰巨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切忌脱离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