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的“断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曹寇的小说的确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他的叙述虽说不上中规中矩却也风平浪静,没有虚张声势的各种形式主义花招,也不借助神秘莫测的形而上观念,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可就在这看似自然的现实情境的表面之下却始终有一股汹涌的暗流随着小说的进程在肆无忌惮地前行,其力量之大足以瓦解小说表面的“无事”,而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码头风云》在几许感伤的怀旧与不无反讽的现实描摹交织而成的话语中,讲述的无非就是往日关系平平的校友、躁动不安的青春往事、成了漂泊在城里的大龄剩男之后的相亲活动等等无数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寻常生活,但就在你无法确切指明出处的这儿或那儿,小说内部仿佛发出了“啪、啪”的断裂之声,“我”、胡忠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莫名其妙的断裂,既无法认同系根乡土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感觉良好的现代市民,我们成了无根、无家亦无希望的一类人。而且,根本找不出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是什么,我们的出身、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的父母、我们身处的现实……这一切的合力朝着合理合情的方向共同作用最后却产生了出人意料不合情理的结果。这,就是生活的悖谬之处,而这也恰是小说的用武之地。探寻那些命运晦暗不明的交界地带的隐秘,不恰是小说一展身手的大好时机吗?
  小说讲述的是“我”和胡忠两个人的故事。我们读高中时在码头因打台球而相识,然后考上大学各奔东西,因为关系一般十多年来没有遇见过也没有联系过,但鬼使神差,我们的命运却再度因为一个网名叫“打滚妞”的女人而纽合在一起。两人的故事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在头尾均有交点的由虚实两条线构成的一个整体。天生娘娘腔的胡忠不仅成绩非常优秀,而且行事果断,有原则,会关心人,我虽然为和他交往而同别人打过架,但我们也并未成为知心挚友。他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一条十分忠实于命运的道路:回乡镇当了一名教师,和护士孙兰兰恋爱、结婚,也算乡村上流社会的一份子。稳扎稳打的生活轨迹只差“生子”这一项就皆大欢喜了,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环节上,被规划好的美好生活却突然出错:不知是由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原因,胡忠无法在婚姻生活中履行一个真正的男性责任。他也成了乡村中学里孤独的另类,虽然一切看起来正常,但来自内部的异常却也显示出种种症候:他害怕上班、不喜交际,而一心一意渴望外面的世界:读研、出国、旅游、调动……这个有着比“我”更加强大的内心力量的同龄人,最终选择了决绝地逃离这“看上去好像很美”的生活——他失踪了。无论出走还是死亡,这一不幸结局都喻示出无论多么循规蹈矩的人、内心多么强大的人都已经无法在既定的传统生活轨道中找回那种曾有的恒常美满的感觉了。
  “我”的故事呈现出与胡忠全然不同的方向,相对于我们的出处,他在向心力的轨迹上运行而最终选择主动离开,“我”在离心力的轨迹上运行最终却又被离奇地召回,各自悖谬的人生状态无不潜藏着造化弄人的宿命感。“我”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一条逃离乡村的不归之路:留城、进事业单位、辞职、失业、找工作、找对象、买房子、继续找对象……漂泊在城市边缘的“我”被父母及惯性的力量不断地往“正常”的生活方式上牵引。当“我”用父母的血汗钱垫底买了一室一厅在城里有了立锥之地之后,剩下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找一个对象结婚。年轻人对于婚恋的美好期待与憧憬早已被生活删减得无影无踪,相亲的过程被“我”简化为“放砝码”的过程。矢志不与家乡发生任何关系的“我”第一次表示愿意娶之为妻的女子竟然就来自“我”的家乡,而且她还是胡忠的妻子。这鬼打墙般的挣脱不掉的宿命不仅令“我”感到绝望,也让读者体会到那一股欲说还休的“惘惘的威胁”。“我”的生命虽然还在城里延续,但“讨厌农村、厌恶农民,就像我讨厌城市和厌恶城里人一样”的断裂感使“我”成了和胡忠一样身心均无处皈依的“空心人”。孙兰兰,同样也是一个断裂的存在,既无法与胡忠成为真正的夫妻,“我”也不能确定是否还要与她结婚。胡忠断裂的路,“我”更是无法也无力接续得使之圆满。
  三个人殊途同归的断裂境遇已无法再整合得有条不紊,而只能一任它沿着各自的方向弥散开去,这是当下和我们一样忧伤而绝望者的宿命。所以小说并不追求整齐统一的叙述语调,而是采取了与主题更契合的多元驳杂的叙述方式。“我”的故事以第一人称讲述,胡忠的故事则由“我”的讲述、全知叙述、孙兰兰的讲述三部分构成,加上插叙与回叙的巧妙安排,既保证了小说情节的引人入胜、悬念不断,也显示出作者对叙述策略与人物性格、主题等关系的深思熟虑、了然于心。
  王海燕,青年评论家,现任教于湖北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老师对于怎样提问做过很多探索,也有不少经验,但很少人去关注提问之后,学生对于问题是一种怎样的思考状态与学习状态,教师该如何去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的质量。  首先,我们得了解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依赖性强,不愿意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30多篇课文,其中文言文的比例约为21%,都是经典篇目。有则外国谚语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语感是日积月累而来的,我们要寻觅文言津粱,不记住一些经典篇章又如何形成语感呢?但如果死记硬背,不但过程痛苦,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说得好“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所以,记忆方法尤为重要。    一 理清思路,记忆牢固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陋室铭》教学实录片断:  师:本文以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结尾,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日:‘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刘禹锡这么写的用意,是不是在以“君子”自我标榜呢?  生1:我觉得是,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以住的陋室就不简陋了。  生2:我觉得是在自我标榜。作者托物寓意,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暗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如许多边缘学科兴起一样,人们对通讯也不满足于原来的形式。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要求通讯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不妨带一点文学色彩与哲理的光芒,从而增强可读性、感染性。这就要求通讯写作要向散文学习和借鉴,向散文化发展。  牵起情感的那条红线  文章的结构犹如人体的骨架,因而也决定了文章的整体态势。通讯结构大体有三: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或二者交叉使用。由于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具体运用却显得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人,一云陈姓,生平事迹无考,是一位才华横溢、深受观众欢迎的剧作家。大约生于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初,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仁甫、杨显之同时。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创作杂剧二种:《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其中《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传《李逵负荆》。  《元代杂剧全目》云:《李逵负荆》正名为《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名《杏花村》。天一阁本于康进之略传后有
语文本身是趣味无穷的,但我们常听有人评议:某位老师的课有趣儿,味儿浓,引人入胜;而另一位老师的课,枯燥乏味,引人入睡。为什么一个有“味”,“引人入胜”;一个乏“味”,“引人入睡”?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论:“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
香菱学诗终有所成,除了自身的刻苦,更得益于黛玉这位老师。  按说香菱拜宝钗为师更为有利,一则她为宝钗的嫂子(尽管身份是妾),同处一府方便请教,二则宝钗的水平也堪为其师。香菱舍近求远,是因为在宝钗认为女孩子无才便是德,多少让香菱敬而远之。黛玉没有因为香菱与宝钗的关系而拒绝她,心无城府;更没有世俗的观念。很能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让人肃然起敬。黛玉满腹诗书,才华横溢。香菱拜师,她当仁不让:“既要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着千千万万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培养和造就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价值的重要
记得学校曾经组织的语文百科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领悟题:当你听到|05|1.1|1.1 567|1 1|这段音乐的时候,你会联想到哪些事物?你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感情?全场无一名学生正确答出,都认为是怪题。我和几位语文教师看到这道题时,也不约而同地认为:这道题学生做起来有很大难度,因为,我若不是兼代几节音乐课,也未必能做出这道题,其他几位老师也都满脸愕然。其实能唱出曲谱,答案也就明确了(起来,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