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机计算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是准确、迅速和灵活。虽然有时考试可以带计算器入场,但并不是对计算的否定,恰恰是对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改的数学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那么,如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计算问题来源于生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百科全书”。因此,应将数学学习生活化,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把枯燥无味的计算题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生动地揭示出相应的计算原理。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生活事实。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应把枯燥无味的数字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情景数字。如在教5以内的加减法时,用实物演示算式,让学生乐意接受。还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数学算式,如5-3=2,学生说奶奶买来5个苹果,我吃了3个还剩2个。教师再列算式4-1,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事例并说出算式。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对于生活情境难以表现出来的,可以将教学内容编成小故事或用多媒体演示,还可以利用教学工具进行实物操作等。尽量挖掘身边可利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计算过程来自操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还可再引导学生到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计算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和勇于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知识的奥秘,逐步形成求知的意识。
如教学“两位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8怎么算?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两捆各10根,加上3根),从里面拿走8根,但是应该怎么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1)把2捆小棒全部打开,与3根合起来是23,从23根中直接拿走8根,还剩15根。(2)把其中的1捆小棒打开,从中拿走8根,剩2根,与剩下的13根合起来是15根。(3)把其中的1捆小棒打开,与3根合成13根,拿走8根剩下5根,与另一捆合起成15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然后评议哪种方法好。这时,学生交流出多种观点,收到了众多的反馈信息。最后教师讲出算理,选出最佳方案。
三、算法多样化,促进思维发展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如教学口算“35 30”时,可以创设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先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35 30的得数。可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汇报讨论结果,把各组讨论出的不同算式呈现出来:(1)用数数的方法;(2)用小棒摆摆,利用数的组成;(3)用计数器拨一拔;(4)用笔算一下。教师并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不断加以鼓励,使学生通过比较研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计算教学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这样,既加深了理解,又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时,出示问题:“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43元,妈妈有100元,可以买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吗?”学生通过计算,得出58 43=101(元),因为101>100,所以不能买到。如果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却并非这样。虽然少了1元,可从讨价方面入手。教师只重视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不够的,还要用生活的眼光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要以真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爱学、乐学,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一、计算问题来源于生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百科全书”。因此,应将数学学习生活化,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把枯燥无味的计算题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生动地揭示出相应的计算原理。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生活事实。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应把枯燥无味的数字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情景数字。如在教5以内的加减法时,用实物演示算式,让学生乐意接受。还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数学算式,如5-3=2,学生说奶奶买来5个苹果,我吃了3个还剩2个。教师再列算式4-1,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事例并说出算式。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对于生活情境难以表现出来的,可以将教学内容编成小故事或用多媒体演示,还可以利用教学工具进行实物操作等。尽量挖掘身边可利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计算过程来自操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还可再引导学生到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计算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和勇于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知识的奥秘,逐步形成求知的意识。
如教学“两位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8怎么算?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两捆各10根,加上3根),从里面拿走8根,但是应该怎么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1)把2捆小棒全部打开,与3根合起来是23,从23根中直接拿走8根,还剩15根。(2)把其中的1捆小棒打开,从中拿走8根,剩2根,与剩下的13根合起来是15根。(3)把其中的1捆小棒打开,与3根合成13根,拿走8根剩下5根,与另一捆合起成15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然后评议哪种方法好。这时,学生交流出多种观点,收到了众多的反馈信息。最后教师讲出算理,选出最佳方案。
三、算法多样化,促进思维发展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如教学口算“35 30”时,可以创设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先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35 30的得数。可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汇报讨论结果,把各组讨论出的不同算式呈现出来:(1)用数数的方法;(2)用小棒摆摆,利用数的组成;(3)用计数器拨一拔;(4)用笔算一下。教师并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不断加以鼓励,使学生通过比较研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计算教学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这样,既加深了理解,又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时,出示问题:“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43元,妈妈有100元,可以买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吗?”学生通过计算,得出58 43=101(元),因为101>100,所以不能买到。如果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却并非这样。虽然少了1元,可从讨价方面入手。教师只重视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不够的,还要用生活的眼光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要以真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爱学、乐学,全面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