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发现如何上好阅读课的第一课时,是一个总让人烦恼的问题。我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第一课时,便发现了许多问题,在寻求对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得到了些许体会,尝试归纳如下。
问题一:呆板
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是一首“三部曲”,第一部是指导朗读课文,第二部是学习生字和词语,第三部是理清条理和归纳主要意思。教师很少自发地思考和探索,也就很难认识第一课时的地位和作用,当然更不会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律。
对策:灵动而不呆板
例如,《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的教学。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文包诗”写法,我设计了“品诗、读文、赏画”三个教学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板块:品诗,第二板块:读文,第三板块:赏画。
1.在求活上做文章
传统“三部曲”是一种僵化的模式。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破了传统的第一课时的教法。根据这篇课文既要理解古诗,也要读通课文,还有大量的词句需要理解的特点,我设计了“品诗、读文、赏画”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轻松地完成了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如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等。教学形式上起了变化,学生学习有了乐趣,第一课时这篇“文章”也做活了。
2.在求异上下工夫
首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播放歌手吴涤清的《烟花三月》。优美舒缓的旋律回旋在教室上空,烂漫的春光,滚滚的江水,浓浓的友情扑面而来,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这为学生理解文章做好认知和情感的储备,学习课文就会水到渠成。其次,教师在检读的环节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来朗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有新奇的感受。再次,注重学生感知课文的独特感受,有认识上的,有情感上的,有思想上的,这样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得到发展,多元解读得到认可,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在求趣上动脑筋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本节课的词语教学在求趣上动了一番脑筋。本节课运用两种方式学习词语。一是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譬如,理解“送别”。教师设问:送别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区别古代的送别和现在的送别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了解到古代交通不发达,送别以后,经常是天各一边,音信渺茫。二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
问题二:空洞
有些教师教授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较空洞,虽然也让学生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但总觉得教学浮于表面,难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对策:实在而不空洞
以苏教版的第十册课文《水》一些片段为例来谈:
1.追求真实学习的课堂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对“水”的认识和感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围绕着“水”的话题,努力拓宽学生对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真实之一是因为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真实之二是涵养了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真实之三是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了对水的情感。这样“印象中的水”“文字中的水”“生活中的水”陆续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致力扎实学习的课堂
语言学习有着独特的规律,教师教学时要在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上下工夫。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采取比较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这句话中逗号起的强调说明作用,品味“成了” 强烈肯定的表达语气,了解“最珍贵”三字沉甸甸的分量。
3.组织朴实学习的课堂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语文课堂学习提供了多种可能,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让学生陷入“浅阅读”和“快餐文化”的困境,学生可能会在多彩的画面里迷失自己,思维浅薄了,想象力枯竭了,感觉也贫瘠了,情感也枯萎了。所以,语言的学习还要强调“个体经验”。(责编黄桂坚)
问题一:呆板
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是一首“三部曲”,第一部是指导朗读课文,第二部是学习生字和词语,第三部是理清条理和归纳主要意思。教师很少自发地思考和探索,也就很难认识第一课时的地位和作用,当然更不会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律。
对策:灵动而不呆板
例如,《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的教学。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文包诗”写法,我设计了“品诗、读文、赏画”三个教学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板块:品诗,第二板块:读文,第三板块:赏画。
1.在求活上做文章
传统“三部曲”是一种僵化的模式。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破了传统的第一课时的教法。根据这篇课文既要理解古诗,也要读通课文,还有大量的词句需要理解的特点,我设计了“品诗、读文、赏画”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轻松地完成了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如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等。教学形式上起了变化,学生学习有了乐趣,第一课时这篇“文章”也做活了。
2.在求异上下工夫
首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播放歌手吴涤清的《烟花三月》。优美舒缓的旋律回旋在教室上空,烂漫的春光,滚滚的江水,浓浓的友情扑面而来,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这为学生理解文章做好认知和情感的储备,学习课文就会水到渠成。其次,教师在检读的环节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来朗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有新奇的感受。再次,注重学生感知课文的独特感受,有认识上的,有情感上的,有思想上的,这样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得到发展,多元解读得到认可,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在求趣上动脑筋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本节课的词语教学在求趣上动了一番脑筋。本节课运用两种方式学习词语。一是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譬如,理解“送别”。教师设问:送别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区别古代的送别和现在的送别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了解到古代交通不发达,送别以后,经常是天各一边,音信渺茫。二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
问题二:空洞
有些教师教授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较空洞,虽然也让学生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但总觉得教学浮于表面,难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对策:实在而不空洞
以苏教版的第十册课文《水》一些片段为例来谈:
1.追求真实学习的课堂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对“水”的认识和感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围绕着“水”的话题,努力拓宽学生对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真实之一是因为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真实之二是涵养了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真实之三是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了对水的情感。这样“印象中的水”“文字中的水”“生活中的水”陆续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致力扎实学习的课堂
语言学习有着独特的规律,教师教学时要在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上下工夫。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采取比较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这句话中逗号起的强调说明作用,品味“成了” 强烈肯定的表达语气,了解“最珍贵”三字沉甸甸的分量。
3.组织朴实学习的课堂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语文课堂学习提供了多种可能,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让学生陷入“浅阅读”和“快餐文化”的困境,学生可能会在多彩的画面里迷失自己,思维浅薄了,想象力枯竭了,感觉也贫瘠了,情感也枯萎了。所以,语言的学习还要强调“个体经验”。(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