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 实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发现如何上好阅读课的第一课时,是一个总让人烦恼的问题。我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第一课时,便发现了许多问题,在寻求对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得到了些许体会,尝试归纳如下。
  问题一:呆板
  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是一首“三部曲”,第一部是指导朗读课文,第二部是学习生字和词语,第三部是理清条理和归纳主要意思。教师很少自发地思考和探索,也就很难认识第一课时的地位和作用,当然更不会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律。
  对策:灵动而不呆板
  例如,《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的教学。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文包诗”写法,我设计了“品诗、读文、赏画”三个教学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板块:品诗,第二板块:读文,第三板块:赏画。
  1.在求活上做文章
  传统“三部曲”是一种僵化的模式。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破了传统的第一课时的教法。根据这篇课文既要理解古诗,也要读通课文,还有大量的词句需要理解的特点,我设计了“品诗、读文、赏画”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轻松地完成了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如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等。教学形式上起了变化,学生学习有了乐趣,第一课时这篇“文章”也做活了。
  2.在求异上下工夫
  首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播放歌手吴涤清的《烟花三月》。优美舒缓的旋律回旋在教室上空,烂漫的春光,滚滚的江水,浓浓的友情扑面而来,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这为学生理解文章做好认知和情感的储备,学习课文就会水到渠成。其次,教师在检读的环节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来朗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有新奇的感受。再次,注重学生感知课文的独特感受,有认识上的,有情感上的,有思想上的,这样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得到发展,多元解读得到认可,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在求趣上动脑筋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本节课的词语教学在求趣上动了一番脑筋。本节课运用两种方式学习词语。一是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譬如,理解“送别”。教师设问:送别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区别古代的送别和现在的送别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了解到古代交通不发达,送别以后,经常是天各一边,音信渺茫。二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
  问题二:空洞
  有些教师教授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较空洞,虽然也让学生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但总觉得教学浮于表面,难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对策:实在而不空洞
  以苏教版的第十册课文《水》一些片段为例来谈:
  1.追求真实学习的课堂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对“水”的认识和感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围绕着“水”的话题,努力拓宽学生对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真实之一是因为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真实之二是涵养了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真实之三是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了对水的情感。这样“印象中的水”“文字中的水”“生活中的水”陆续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致力扎实学习的课堂
  语言学习有着独特的规律,教师教学时要在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上下工夫。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采取比较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这句话中逗号起的强调说明作用,品味“成了” 强烈肯定的表达语气,了解“最珍贵”三字沉甸甸的分量。
  3.组织朴实学习的课堂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语文课堂学习提供了多种可能,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让学生陷入“浅阅读”和“快餐文化”的困境,学生可能会在多彩的画面里迷失自己,思维浅薄了,想象力枯竭了,感觉也贫瘠了,情感也枯萎了。所以,语言的学习还要强调“个体经验”。(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一、恨的缺失    通过媒体宣传我们会发现,现在情感教育的流行语是“爱的教育”。仿佛爱是全能的,只要有了爱,学校就会办好,教育就会成功,人们就能健康成长。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见国人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在他们的身上,最缺少的是什么呢?是鲜明的爱与恨。在这些冷漠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隐忧的社会现象:爱和恨的情感缺失。    二、恨之切。爱之深;爱愈浓,恨愈明    拥有爱和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如何有效地呈现一节课中的新语言项目。是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时常遇到的难题。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成了我的追求。  1.匠心布置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应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教师应匠心布置校园环境,力求使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点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自己书写的张贴在走道墙壁上的古诗文、名言警句、绘画作品,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如春风化雨般
Unit 9 Shopping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以实物教学和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给学生营造语言应用的氛围,把学生带到购物的情景里。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一系列活动,掌握知识。最后通过表演、对话、比赛等对知识点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Can I hel
一、在直接交流中理解词的意义  金明东老师的《给予树》一课的词语教学:  金老师先让小朋友带拼音读词语,再去拼音读词语,紧接着,便是一轮理解词语意义的练习。  师:词语会读了还不够,还要懂,不知你读懂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生1:“圣诞节”是个节日。  生2:“立即”就是立刻的意思。  师:你真聪明,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生3:“仁爱”就是仁慈、慈爱。  师:你真了不起,用了组词的方法解释词语
当维纳斯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她的断臂便成了亘古不变的缺憾美,带给美术家无限的遐想,带给文学家不尽的情愫,带给历史学家更多的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遭遇着“缺憾”、感受着“缺憾”,但我发现,当“缺憾”被成功利用后,便再也不是“缺憾”,它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另一种资源。    一、“教”的缺憾    教后知不足。经历了无数的课堂教学,欣赏了无数的同仁献艺,观摩了无数的大师表演,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收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为了活动的便捷,文献资料查阅、网络资料查找成了使
学生在校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的。因而,“上课”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方式。而当今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常常伴随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我们应将有效教学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那么,有效教学该从何处下手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
设计说明:《将相和》一文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
我们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优美,人才辈出,特别是地方文化独具特色,如扬州评话通俗风趣,扬剧悠扬动听,木偶戏滑稽逼真,扬州“八怪”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扬州风俗文化也别具一格……这些地方文化如开放在中华文化艺术园地里的一朵朵奇葩,值得我们扬州人为之自豪。  我觉得,要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复兴,关键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少年儿童的头脑中培植下热爱地方文化的种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