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表达与甲状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outia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表达,介导免疫抑制的重要免疫检查点受体,抑制PD-1与其特异性配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相互作用,即阻断PD-1/PD-L1通路抑制活化T细胞凋亡的免疫治疗,在治疗恶性肿瘤、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甲状腺癌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大多数甲状腺癌(如甲状腺乳头状癌)经早期治疗预后良好,但晚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其中甲状腺未分化癌更是甲状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已有较多研究证实在甲状腺肿瘤中PD-1/PD-L1的表达与肿瘤免疫逃逸之间的关系,因此,现就PD-1/PD-L1表达预测甲状腺癌复发、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价值,对甲状腺癌免疫治疗作用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抑癌基因p53(p53)突变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IF-1α和p53在PTC组织中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少有的军人思想家.冯玉祥的思想反映了一个有着机十年军旅生涯的职业军人为实现救国救民理想而
春秋末期由孔子确立的儒家学说,在汉代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实际上已经成为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中不断发展的,而在儒学与现实
明末清初,中国学术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与分化:程朱理学复兴,继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由于理论缺乏创见而没有生气;乾嘉汉学继实学思潮之后开始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学术思潮的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的时期.但对上海,也是其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晚清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区别于
地处晋东南地区的陵川县自古以来民间信仰的内容就十分丰富,祈求平安、求子、祈雨等都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情。围绕这些普通百姓所具有的神灵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