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教学的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r5134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幸听到的一节议论文复习指导课,使我想到了议论文写作教学课的价值。先看看该课的内容:
  标题:让你的思维走向清晰、缜密
  流程:(1)导入 黄鼠狼在山崖边巧设牌子吃到鸡,引出感性的文章、心灵鸡汤式文章(故事 感悟)的缺点——理性缺失,观点片面,如秋雨体、于丹体等。这类文体带来的后果:重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成长。
  (2)关于审题 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审题时引用《中学生天地·语文课》第4页陈建新教授的话、第5页胡勤老师的话。
  (3)当今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引用《中学生天地·语文课》第5页的例文。
  (4)解剖麻雀 高考优秀语段示例——让学生分析其论证思路及运用的论证方法。共两个。高考欠佳语段,作为典型让学生分析失误之处。
  (5)学生作品演练 学生选一段自己的作文语段,参照优秀语段示例进行修改。
  这堂课,教师引导的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性文章的缺陷引出理性文章的必要;教学手段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剖析,所举例子来自高考作文,“前辈”的榜样更富有说服力,更能令学生信服。
  这堂课,引出了我的一个疑惑:学生已然高三,为什么还要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
  “当今高中生,多不会写议论文。”——这是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共识。他们为什么不会写议论文?原因在于平时接触不多。例如教材提供的样本,多以人文熏陶为主,缺少典范议论文;学生阅读的书籍,多以《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心灵鸡汤式文摘为主,或者以网络小说如《诛仙》《龙族》为主,基本不读议论文、时评之类,群体内也没阅读议论文的氛围;哪怕学生所看的《高考满分作文》之类,也较少出现典范的议论文,而是以议论性散文为主;教师在平时极少教议论文,即使教了,也多纠缠于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
  不懂议论文,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会理性看待问题,不知如何逻辑地思辨,不知从哪里去找相应的论据以作佐证。缺乏理性思维、理智思考是当今学生的一大通病,这导致他们碰到困难、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这需要学生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高中阶段展开议论文写作教学,日益被老师们提上教学议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教”與“不教”,区别还真有点大:
  由此可见,真正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其价值十分巨大:
  一、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写作弱点,提供解决对策
  议论文写作课,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讲前写作”的基础上——只有教师看了学生写的作文,才能发现其写作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才能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一一加以“补救”,这个“备课”的功夫,必不可少。唯“材”,才能据以施教。从心理学角度,这叫前期预设。
  如某次议论文写作后,发觉学生对因果论证运用较差,甚至不懂怎么分析原因、推出结果。于是,教师寻找几个小论点,要求学生分别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看下面的教例。
  请为下面的论据添加上探究原因的议论性语句,使论据能够较好地证明观点。
  观点: 敬重你的对手
  论据:康熙大帝在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助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众大臣目瞪口呆。
  对上面语段的评价:康熙为什么要向他的敌人敬酒?因为他明白,对手带给了他前行的压力,逼迫他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他真正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地磨练了自己、强壮了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你的对手就是你前进的动力,就是你成功的催化剂,你必须尊重他。
  本堂课里,教师针对学生不会进行综合论证的实际,出示一个运用了综合论证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观点)。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解释观点)。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举例:正面分析)。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反面分析)。”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假设论证)?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结论)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论证思路,再串联起来,让他们明白:原来,综合论证并不难。
  二、开阔思维——针对学生思考路径狭窄的现状,提供多元思维方向
  这一点,主要针对审题立意和构思全文。由于平时接触的议论文有限,学生除了知道议论文三要素之外,对议论文的其他项目几乎两眼一抹黑。对于教师提供的作文材料,他们或不知怎么思考立意,或不懂如何采集论据,或不知怎么构思全文。教师得引导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使他们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处漫溯。例如对作文材料的审题立意。现在,新材料作文较为流行,这些材料,从文体的角度看,有叙述有说明有议论;从数量看,有单则材料也有多则材料;从性质看,有哲理类材料,也有非哲理类材料等。学生乍一碰到,会显得很紧张,教师如何稳定其紧张波动的情绪,使之能冷静审视材料,直至提炼出有效观点?
  当然是教方法。如叙述类材料,可从材料中涉及的人或物的角度去提炼;若是议论类材料,则可从文中人物的观点入手提炼。下面是一则教例。
  一个弟子去请教师傅:“人生的美好希望需要什么呢?”
  师傅道:“幻想。”
  弟子问道:“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美好希望呢?”
  师傅说道:“去掉幻想,努力行动。”   弟子不解。
  师傅说:“人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幻想,怎么会产生人生的美好希望呢?然而你如果一味地沉湎于幻想中,幻想永远只是幻想,就会成为虚幻。只有去掉幻想,努力行动,才能成就人生美好的愿望。”
  材料分析:师傅的话看似矛盾,实则很在理——人类需要幻想,但又得丢掉幻想。前者在第一阶段,即能助人产生美好希望;后者在第二阶段,即实现理想需要付诸行动。由此可提炼出“思与行”的辩证关系、“愿望及其实现条件”等意思。
  有的材料有意出一个两难问题,让学生去辨析。如下面的材料: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蓉)
  材料分析:乍一看,两则材料是矛盾的。其实,只要细看,两则材料有区别——前者侧重走的路的距离,因此路上需要一群人,以便互相帮助;后者则指“有些路”,别人是帮不了忙的,只能自己单独面对。懂得了这一细微差别,立意何谈其难?
  又如收集素材,面对茫茫媒体,学生到底要怎么收集素材、收集怎样的素材呢?教师也得事先有个引导过程:以主题为标准收集归类(和谐、文明、素养、爱心……),也可以时间或空间为标准收集,更可以感情色彩的褒贬为标准收集。原则是你怎样取用方便就怎样收集归类。素材的来源,可以是网站新闻,也可是纸质媒体;可以是自己亲自阅读所得,也可以是跟同学交流所获,更可以是家长帮助收集。素材的字数,一般浓缩在150字以内,故得学会压缩文本,这又是对写作(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呈现序列——帮助学生构建写作体系,提供能力提高的切入点
  学以致用。构建写作知识体系,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议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以便化为具体写作时的运用能力。就近几年偶然能听到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课来说,尚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缺乏序列性的构建。仔细回忆随机而听的几堂性议论文写作教学公开课,每次课后问上课老师,这堂课的目标是怎么确定的。老师多答曰:随机。这“随机”,一为应付调研课,因为调研时正好上到议论文教学;二为应对公开课,某些老师觉得上议论文写作教学比上新课容易;三为解决任务課,即教研组的磨课内容定为议论文教学。这样因时而定的教学目标,肯定没有系统性。即使一些参评的议论文教学课,教学目标也都是根据临时需要而设定。目标缺乏序列性,既是教师不懂或不会运用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体现——教学目标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规律,也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少议论文写作教学体系的外露,更是教师不重视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议论文教学的表现——或许他们认为,在有限的课时里,在庞杂的语文教学内容里,议论文教学就显得不很重要了。
  其实,大多数教师,对议论文教学是怎么回事也不甚清楚,更不知议论文教学的路径如何,它有些什么内在规律,该怎么引导学生走进议论文写作的境界等,在此前提下,老师,怎么可能设计出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呢?
  议论文写作,当从高二正式起步。以初中阶段的认知为基础,高二可根据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弊病入手,分别从议论文的结构搭建、论据使用和分析、行文充满逻辑三大块进行教学,里面再细分若干小块,这样,既节省时间——可穿插在每次月考或期中考试之后的作文讲评中,又因为不是集中教学而受学生欢迎。
  二是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的外显。由于没有一个有体系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往往也很随机。有的老师教学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会引进一些高考中的作文题目;有的老师教学议论文的结构框架,会引进一些高考满分作文;有的老师教学开头结尾,也会引进优秀作文的片段。在被老师采用的大量素材中,高考满分作文被引用最多;若是校考或市内联考,则也会有一些优秀作文(或其中的片段)偶有被引用;却极少见老师引用本班学生的优秀作文的。这里不排除那些高考满分作文的亮点确实有引导作用,但老师将目光聚焦他人而忽略身边孩子的亮点,舍近求远,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点零碎不全;学到的能力也是零碎的。大凡零碎的东西,往往容易忘记;而且,又只靠偶尔一节课的力道,要想熟练使用在实践中,还是会显得生硬,会觉得无法写完满。因此,他们在议论文写作方面的毛病多多:不会针对材料审题,不会架构文章,不懂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的叙述的区别,不会针对引用的事例阐发议论,甚至语言逻辑混乱、观点不明朗等等。笔者赞赏魏书生老师的一个教学习惯,就是让学生自主地画“知识树”。如果每个高中生心里都有一棵议论文的“知识树”(从脑科学的角度,叫思维导图),那么,他们只要循树而写,何愁写不好议论文呢?
  具有逻辑思辨力的文章,首先要思路清晰,其次要论证分明,无论分析、归纳还是演绎,都有自己独特的套路。那么,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实现这三大价值?建议运用两种方法:有疑处指点,不懂处指导。这要求这类指导课必须符合两个原则:够真实、可操作。“够真实”指诱发教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作文,真实可信,有教学的必要。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是他们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故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能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可操作”指教师提供的方式方法易激发其兴趣,便于他们学习模仿,并且程序清晰,流程分明:“看—思—炼—说—结—练—交流”。这样的写作教学指导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小切口,大范畴。具有目标确定(因学定教)、基于任务(发现学生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写作)、依据明确(有写作过程,有修改完善)、思练结合的特点。
  既然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课价值如此巨大,教师们,行动起来吧,争取在学生毕业之前,教会他们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议论文。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市鲁迅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文言文列在“三怕”之首。但丢弃了文言阅读,就是丢弃了古代文化。丢弃了古代文化,就等于丢弃了另一只眼睛,同时也丢弃了另一条腿。因此,中、高考古文阅读题有增无减,而且花样迭出。如何让古文阅读充满兴趣、焕发生机呢?一篇古文就是一座古墓,打开它,有所发现,才会有所惊喜;一篇古文就是一笔遗产,面对它,有所继承,才会有所感恩;一篇古文就是一幅旧画,模效它
谈到记叙文写作,语文老师都在哀叹:高中生写不过初中生,初中生写不过小学生!哀叹背后隐现着记叙文写作指导的困境。那么,对中学生来讲,记叙文真的那么难写吗?对语文老师来讲,记叙文真的那么难以指导吗?  笔者以“读通析透仿像”这一模式为主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多年实践下来,效果明显。下面以读通、析透、仿像《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为例略作说明,以就教于方家。  一、读通是基础  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读懂、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够同时具有显性的科学与人文,两大要素的文本相对并不多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尽管两者之间有交集,但是能够将这个交集描述的很好的文本相对较少,因此能够选入语文教材的必然是凤毛麟角。认识到这一点再去解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就会发现其异于其它文本的意义,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深入解读,以在学生的大脑当
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有一条极令人悲哀的创作规律,它几乎成为了文学与人生最大的一条悖论。杜甫说这是“文章憎命达”,司马迁说这是“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条悖论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的历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实证,乃至造就了一个奇特的“贬谪文学”的镜像,令无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终于降临在古老的荆楚大地上,昼夜之际,校园里处处银装素裹,久违的皑皑白雪让同学们顿感精神振奋。下课铃声一响,他们迅速冲向操场,开始难得的雪仗游戏。赏雪兴尽之余,一位同学即兴创作了下面这首诗让我帮助修改:  踏雪有感  寂冷寒梅数枝开,岭外寒香踏雪来。  白雪漫天疑有意,丝雨无边似无情。  折梅素雪谁堪摘,尺素尽在寒山外。  莫待千山飞尽雪,纵有好花景已败。  此时,我正在上诗歌单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美丑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而获得成功,我们平时在阅读和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该小说的内容,事实上“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唯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奥秘”(歌德),除了小说内容,我们还需从小说的叙事形式技巧抵达内在奥秘。这将建立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一个小说阅读模式。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故事摇曳多姿,形象
作家格非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作家采取怎样的叙事姿态,使用怎样的技巧和语言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对自己读者的想象与设定。”①此番议论指出了技巧和语言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读者认同度在文學作品被认可程度中的决定地位。  推及到考场议论文,阅卷者短时内从始至终保持的高黏着度和高认可度
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其中“语文学科修订内容”的第一条就是“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人们一直疑惑,“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为何物?有人说后面一句“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是它的解释。其实也不对,“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怎么可以解释成“思维能力”“高层级化”?  须知,这里的“学科化”自然是“语文学科
在阿城的小说《峡谷》中,有一个非常生动的细节描写:“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对于这个细节描写,汪曾祺在文章中专门有过精辟的论述,认为阿城在这里对鹰的描写非常准确。汪曾祺的理由是,老鹰在高空,是看不出翅膀搏动的,看不出鹰在“飞”,只是“移来移去”。同时,这里的描写还突出了被流放绝域的知青那一种寂寞的心情。  汪曾祺很看重别人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譬如上文所述中对阿城作品中
再次执教周晓枫的《斑纹》,仍然感觉她的文字既美又难。美在“妖艳”,难亦在“妖艳”。各种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手法,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纷繁的意象,大胆的修饰,奇异的想象,深厚的意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她用不到的。初读颇感费力,细品却深陷其中。“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意想不到的表述方式,表达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超越了我们的习惯思维模式的言语模式。”(刘祥《每一道斑纹,都有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