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传统故事:
从前,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方得一子。老来得子。能有不爱之理?在富翁眼里,儿子就像天赐的“无价之宝”,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乐得合不上嘴。对儿子他是迁就放任,从来不管不教,任其为所欲为。
过了几年,由于父亲的娇惯,孩子慢慢滋长了一些毛病,不许有人管,只要一不高兴,不是张口骂人。就是动手打人,简直是强横霸道,无所不为。那富翁还觉得挺好玩,心想:孩子长大了肯定吃不了亏。所以。他从不认真管教,敷衍几句,对儿子一直是采取宽容、放任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的恶习不断膨胀,胆子越来越大。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竟常常私自偷拿他父亲的钱,到外面去聚众赌博。
后来,他父亲终于知道了,非常生气,觉得再不管不行了。于是,有一天,他找到赌场,当着众人的面,把儿子大骂了一顿。那儿子不但不怕,反而恶狠狠地指着父亲的鼻子,破口大骂:“你这老东西,该死不死。还敢骂我。你当心点儿,我迟早要弄死你!”
父亲听了儿子这浑话。气得浑身发抖,差一点儿没背过气去。
他心想:儿子这话虽说是在气头上说的,也不能不防着点儿。当天晚上。富翁便把一只小斗桶放在铺好的被窝里,就像是有人在睡觉的样子。他自己呢,则静悄悄地躲在床的后边,屏息着气。
过了不到一刻钟的工夫,只见儿子轻手轻脚推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进屋来,手里提着一把锃亮的大斧头。一到床前,就咬牙切齿地举起手里的大斧头,狠狠地向床上乱砍一通。只听“啪”地一声。小斗桶碎了,儿子以为是他父亲的脑袋被砍碎了,丢下斧头,仓皇地逃走了。
光阴似箭,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这位富翁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暮年孤独,苦不堪言。
有一天,他正在一个桑园里独自散步。忽然,有一位年逾三十的农夫,径直朝他走过来,手指身旁的一根老桑枝,礼貌地对他说:“老人家,请你把这株老桑枝弯过来。”
他摇着头对眼前的农夫说:“老桑株已经那么粗了。哪里还能弄得弯?”
那农夫说:“不错,不错。桑枝要小弯,儿子要小教。’:
富翁听了这句话,不禁顿触旧恨,珠泪点点。泣不能抑。
这时,只听那农夫又对富翁说:“你仔细看看,我是谁?”
富翁上下打量,他终于认了出来,这不正是那个逃命在外不孝的儿子吗?
事过境迁,往事虽不堪回首。但父亲不计前嫌,原谅了儿子。父子二人相认,百感交集。抱头痛哭。
谈家庭教育
这个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却使人惊心动魄。发人深省。这位做父亲的,在孩子小时侯,娇惯溺爱,不管不教,放任自流,差一点儿把自己的老命葬送在亲生儿子的斧头之下。这是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深刻教训呀!
我们有些做父母的,对小孩子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上,总是舍不得严格管教,任其为所欲为。其理由是:孩子还小,不太懂事。管教也没用;等长大了,懂事了,再管也不迟。猛一听。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糊涂的想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大夫石(石昔)在进谏卫庄公时,就曾经论述过这个问题。他曾经这样说:“人之爱子者,多日儿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于萌芽。日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何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这意思是说,娇惯溺爱小孩子的父母,一般都认为孩子还小,不大懂事,先不要去管,等长大了再管也不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丧失了进行早期教育的关键。这就好比是栽种树木,树小的时候不加修剪,任其自由生长,等树木长到合抱大树,已经长得又歪又斜了,再去修剪枝权,那能不费很大的力气吗?又好比是打开鸟笼,把鸟放飞,然后再去抓;还好像是解开缰绳,把马给放掉,然后再去追。与其如此费气力,何不当初就不“放任”它们,那该有多省力呀!
石(石昔)的话,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深思。
从前,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方得一子。老来得子。能有不爱之理?在富翁眼里,儿子就像天赐的“无价之宝”,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乐得合不上嘴。对儿子他是迁就放任,从来不管不教,任其为所欲为。
过了几年,由于父亲的娇惯,孩子慢慢滋长了一些毛病,不许有人管,只要一不高兴,不是张口骂人。就是动手打人,简直是强横霸道,无所不为。那富翁还觉得挺好玩,心想:孩子长大了肯定吃不了亏。所以。他从不认真管教,敷衍几句,对儿子一直是采取宽容、放任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的恶习不断膨胀,胆子越来越大。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竟常常私自偷拿他父亲的钱,到外面去聚众赌博。
后来,他父亲终于知道了,非常生气,觉得再不管不行了。于是,有一天,他找到赌场,当着众人的面,把儿子大骂了一顿。那儿子不但不怕,反而恶狠狠地指着父亲的鼻子,破口大骂:“你这老东西,该死不死。还敢骂我。你当心点儿,我迟早要弄死你!”
父亲听了儿子这浑话。气得浑身发抖,差一点儿没背过气去。
他心想:儿子这话虽说是在气头上说的,也不能不防着点儿。当天晚上。富翁便把一只小斗桶放在铺好的被窝里,就像是有人在睡觉的样子。他自己呢,则静悄悄地躲在床的后边,屏息着气。
过了不到一刻钟的工夫,只见儿子轻手轻脚推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进屋来,手里提着一把锃亮的大斧头。一到床前,就咬牙切齿地举起手里的大斧头,狠狠地向床上乱砍一通。只听“啪”地一声。小斗桶碎了,儿子以为是他父亲的脑袋被砍碎了,丢下斧头,仓皇地逃走了。
光阴似箭,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这位富翁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暮年孤独,苦不堪言。
有一天,他正在一个桑园里独自散步。忽然,有一位年逾三十的农夫,径直朝他走过来,手指身旁的一根老桑枝,礼貌地对他说:“老人家,请你把这株老桑枝弯过来。”
他摇着头对眼前的农夫说:“老桑株已经那么粗了。哪里还能弄得弯?”
那农夫说:“不错,不错。桑枝要小弯,儿子要小教。’:
富翁听了这句话,不禁顿触旧恨,珠泪点点。泣不能抑。
这时,只听那农夫又对富翁说:“你仔细看看,我是谁?”
富翁上下打量,他终于认了出来,这不正是那个逃命在外不孝的儿子吗?
事过境迁,往事虽不堪回首。但父亲不计前嫌,原谅了儿子。父子二人相认,百感交集。抱头痛哭。
谈家庭教育
这个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却使人惊心动魄。发人深省。这位做父亲的,在孩子小时侯,娇惯溺爱,不管不教,放任自流,差一点儿把自己的老命葬送在亲生儿子的斧头之下。这是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深刻教训呀!
我们有些做父母的,对小孩子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上,总是舍不得严格管教,任其为所欲为。其理由是:孩子还小,不太懂事。管教也没用;等长大了,懂事了,再管也不迟。猛一听。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糊涂的想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大夫石(石昔)在进谏卫庄公时,就曾经论述过这个问题。他曾经这样说:“人之爱子者,多日儿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于萌芽。日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何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这意思是说,娇惯溺爱小孩子的父母,一般都认为孩子还小,不大懂事,先不要去管,等长大了再管也不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丧失了进行早期教育的关键。这就好比是栽种树木,树小的时候不加修剪,任其自由生长,等树木长到合抱大树,已经长得又歪又斜了,再去修剪枝权,那能不费很大的力气吗?又好比是打开鸟笼,把鸟放飞,然后再去抓;还好像是解开缰绳,把马给放掉,然后再去追。与其如此费气力,何不当初就不“放任”它们,那该有多省力呀!
石(石昔)的话,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