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师德、师爱的内涵出发,从用眼观察幼儿的言行、用耳倾听幼儿的心声、用脑思考幼儿的问题、用心感受幼儿的情感等方面阐述了幼儿教师用师爱教育、感染幼儿的具体策略,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幼儿;师爱;师德
一、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导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师德素养。教师精湛的业务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源自于教师对职业的爱,对幼儿的爱,这就是师爱。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离开了爱的教育,一切都无从谈起。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爱尤为重要。
幼儿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最初的生长发育阶段,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需要付出的爱更多,所以对教师来说只有“爱的奉献”是远远不够的。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育者:“必得会变小幼兒,才配做小幼儿的先生。”这就要求教师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这也说明教师要想真正地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就要深入他们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体验、重视他们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幼儿着想。
著名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幼儿有一百种表达自己语言的方式。”笔者将他的名言化为自己的浅见:教师应当先“蹲下来”,然后用幼儿的视线与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学会用眼去观察幼儿的一百种言行;尝试用耳去倾听幼儿的一百种心声;认真用脑去思考幼儿的一百个问题,真诚用心去感受幼儿的一百种情感,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引导幼儿,能够设身处地地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坚强的自信心,勇于创新的精神,灵敏的活动能力,为他们立足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会用眼观察幼儿的言行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呵护和帮助,是一种母爱的体现,而现代教育观告诉教师,对待幼儿光有母爱是不行的,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而观察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幼儿的内心世界既丰富又单纯。幼儿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会率真地表达出来,但是表达方式又各有不同。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随时随地观察幼儿的言行,及时了解幼儿的各种情感,从而及时地满足幼儿的需要。有时候幼儿的想法看起来幼稚可笑,但那可能就是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有一次,笔者讓幼儿以“神奇的海底世界”为主题,画一画自己所认识的海里的动物,幼儿纷纷用手中的蜡笔画色彩斑斓的世界。笔者一边观察,一边欣赏着:鲨鱼、海蟹、贝壳、海藻……来到李卿雅身边时,只见她的纸上没有画一只海底动物,有的只是一根根五颜六色、弯弯的曲线,与绘画主题相去甚远。
如果只是凭传统眼光,教师会对这个幼儿感到失望,会认为她是个没有想象力、缺乏表现力的孩子,可能给她的评价就是绘画能力差、小肌肉发展不好等;但如果从尊重幼儿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蹲下身来,听听幼儿的讲述,教师就会知道她这幅画的意义:假期里家人带她去海南岛旅游,她看见了真正的大海,大海在太阳的照耀下会闪闪发光,妈妈告诉她,那是太阳照在海面上反射的光,李卿雅觉得这种光很美,所以她用各种美丽的颜色画成弯弯的曲线表现了出来,她用画笔告诉我们什么叫“波光粼粼”。
因此,教师应当用眼睛解读幼儿的“一百种不同的语言”,因为每一种表达方式都包含着幼儿自己的想法与经历,教师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三、尝试用耳倾听幼儿的心声
笔者很喜欢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里面那位可爱的巴士学园的校长先生在小豆豆来学校报道的第一天就耐心地听她整整说了一个上午。小豆豆从以前教室的课桌一直说到自己喜欢的鞋子,这期间老校长从没有打断过小豆豆的话,最后等小豆豆不讲了,他问她还有什么要讲的,小豆豆却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可说的了,老校长亲切地说,以后有话要讲可以再到这里来讲给我听。
从此以后,小豆豆再也没有因为“上课时老有讲不完的话”而被教师点名了,表面上看,老校长如一名心理医生,为小豆豆做了一次心理治疗,但再深入地想一想,笔者便很佩服老校长的教育方式,他用最简单的方式帮一个幼儿解决了长久以来让她苦恼的问题:没人肯听她说话。老校长只是当了一回听众,让小豆豆一吐为快,哪怕小豆豆说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没有不耐烦。
换个角度想一想,成人有时也会找人倾诉心中的苦闷,难道幼儿就不能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幼儿当然也不例外,虽然他们还很小,经验也有限,但是幼儿也是生活在这社会中的一分子,每天在幼儿园或家里也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他们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从他们每天和同伴叽叽喳喳的聊天中,教师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幼儿需要表达,同时也需要被倾听。幼儿教师完全可以让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倾听幼儿自己的故事,因为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与性格,有助于教师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这样,我们才能在充分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四、认真用脑思考幼儿的问题
“教师,为什么船能在海里走?”“为什么电风扇能转?”“为什么夏天这么热?”幼儿是最具有好奇心的,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会有许多疑问,他们对整个世界都充满好奇,所以他们心中有很多“为什么”。有许多教师会对幼儿的发问敷衍了事,要不就会以“今天你先回去问问你的爸爸妈妈,好吗?明天我们再来说说。”这种话来回答幼儿。
尽管教师并不是万能的科学博士,自身的知识面也有限,但是如果不认真对待幼儿的提问,不采取任何办法就让幼儿把问题带回家去,这种做法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是对幼儿的欺骗。
教师碰到不能回答的问题时,首先要正确面对,要让幼儿明白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物与现象成人也是未知不解的,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探索,他们将来长大后可以去探究更多的未知事物。然后,教师可以放低姿态,和幼儿一起思考、探索,之后一起找出答案,如“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查查书,好吗?老师上网帮你找找答案;我们一起去问问别的老师……”这不都是解决的方法吗? 总之,教师在参与幼儿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还能很好地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与幼儿的距离。
五、真诚用心感受幼儿的情感
有许多成人认为,幼儿的情感世界是最简单的,高兴或不高兴就是他们情感世界的全部,其实不然,幼儿小小的心灵其实是很细腻、敏感甚至脆弱的,需要成人细心的关爱与呵护。
班上曾有一个叫张瑞宁的女孩,她相当乖巧、优秀,非常听教师的话,所以长久以来,笔者对她只有表扬,没有说过一句批评的话。
到了大班上学期,在教10以内的加减运算法的一节课上,笔者发现张瑞宁对于数字运算不敏感,反应较慢,于是用着急的眼神看了看她,她似乎有所感觉,就回避笔者的目光。之后,笔者请做完题目的小朋友坐好,其他幼儿继续计算,几个平时和张瑞宁要好的小朋友看她做题那么慢,都想帮助她,但张瑞宁用非常高的声音叫道:“不要你们管!”
笔者当时也吃了一惊,平日温柔乖巧的她怎么变得那么没有礼貌,于是有点生气地点了她的名字,没想到,张瑞宁接著就哭了,但是她还继续算着题,笔者感到了她的反抗与不满。
当时意识到这点后,笔者走到她身边,装作没看到她哭似的检查她的作业情况,然后耐心帮助她做完,最后安慰她说:“今天是我们第一次练习,能做完的小朋友就很了不起了。”并表扬她肯自己动脑筋,这时她才露出了安心的笑脸。
幼儿也有小小的自尊心需要教师的尊重,有时我们的一次不经意的批评就会伤害到他们,尤其像张瑞宁这种平时很要强的学生,她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因而对教师和同学的眼光会更敏感。
六、结语
让自己拥有和幼儿一样丰富的情感与纯净的心灵,是打开幼儿内心世界大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教师才能顺利地走进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样他们才能尊重、接受、喜欢教师。
如果想干好自己的工作,教师必须先了解这份工作的性质和对象。幼儿教师要教育好幼儿,就要先让自己成为“幼儿”,走进幼儿的世界里,让自己成为幼儿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生活、思考、感受、探索,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幼儿的需要與困难,才能让自己成为幼儿最喜爱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儿童的100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宋玉芳(1973— ),女,汉族,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关键词:幼儿;师爱;师德
一、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导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师德素养。教师精湛的业务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源自于教师对职业的爱,对幼儿的爱,这就是师爱。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离开了爱的教育,一切都无从谈起。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爱尤为重要。
幼儿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最初的生长发育阶段,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需要付出的爱更多,所以对教师来说只有“爱的奉献”是远远不够的。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育者:“必得会变小幼兒,才配做小幼儿的先生。”这就要求教师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这也说明教师要想真正地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就要深入他们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体验、重视他们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幼儿着想。
著名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幼儿有一百种表达自己语言的方式。”笔者将他的名言化为自己的浅见:教师应当先“蹲下来”,然后用幼儿的视线与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学会用眼去观察幼儿的一百种言行;尝试用耳去倾听幼儿的一百种心声;认真用脑去思考幼儿的一百个问题,真诚用心去感受幼儿的一百种情感,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引导幼儿,能够设身处地地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坚强的自信心,勇于创新的精神,灵敏的活动能力,为他们立足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会用眼观察幼儿的言行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呵护和帮助,是一种母爱的体现,而现代教育观告诉教师,对待幼儿光有母爱是不行的,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而观察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幼儿的内心世界既丰富又单纯。幼儿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会率真地表达出来,但是表达方式又各有不同。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随时随地观察幼儿的言行,及时了解幼儿的各种情感,从而及时地满足幼儿的需要。有时候幼儿的想法看起来幼稚可笑,但那可能就是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有一次,笔者讓幼儿以“神奇的海底世界”为主题,画一画自己所认识的海里的动物,幼儿纷纷用手中的蜡笔画色彩斑斓的世界。笔者一边观察,一边欣赏着:鲨鱼、海蟹、贝壳、海藻……来到李卿雅身边时,只见她的纸上没有画一只海底动物,有的只是一根根五颜六色、弯弯的曲线,与绘画主题相去甚远。
如果只是凭传统眼光,教师会对这个幼儿感到失望,会认为她是个没有想象力、缺乏表现力的孩子,可能给她的评价就是绘画能力差、小肌肉发展不好等;但如果从尊重幼儿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蹲下身来,听听幼儿的讲述,教师就会知道她这幅画的意义:假期里家人带她去海南岛旅游,她看见了真正的大海,大海在太阳的照耀下会闪闪发光,妈妈告诉她,那是太阳照在海面上反射的光,李卿雅觉得这种光很美,所以她用各种美丽的颜色画成弯弯的曲线表现了出来,她用画笔告诉我们什么叫“波光粼粼”。
因此,教师应当用眼睛解读幼儿的“一百种不同的语言”,因为每一种表达方式都包含着幼儿自己的想法与经历,教师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三、尝试用耳倾听幼儿的心声
笔者很喜欢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里面那位可爱的巴士学园的校长先生在小豆豆来学校报道的第一天就耐心地听她整整说了一个上午。小豆豆从以前教室的课桌一直说到自己喜欢的鞋子,这期间老校长从没有打断过小豆豆的话,最后等小豆豆不讲了,他问她还有什么要讲的,小豆豆却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可说的了,老校长亲切地说,以后有话要讲可以再到这里来讲给我听。
从此以后,小豆豆再也没有因为“上课时老有讲不完的话”而被教师点名了,表面上看,老校长如一名心理医生,为小豆豆做了一次心理治疗,但再深入地想一想,笔者便很佩服老校长的教育方式,他用最简单的方式帮一个幼儿解决了长久以来让她苦恼的问题:没人肯听她说话。老校长只是当了一回听众,让小豆豆一吐为快,哪怕小豆豆说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没有不耐烦。
换个角度想一想,成人有时也会找人倾诉心中的苦闷,难道幼儿就不能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幼儿当然也不例外,虽然他们还很小,经验也有限,但是幼儿也是生活在这社会中的一分子,每天在幼儿园或家里也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他们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从他们每天和同伴叽叽喳喳的聊天中,教师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幼儿需要表达,同时也需要被倾听。幼儿教师完全可以让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倾听幼儿自己的故事,因为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与性格,有助于教师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这样,我们才能在充分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四、认真用脑思考幼儿的问题
“教师,为什么船能在海里走?”“为什么电风扇能转?”“为什么夏天这么热?”幼儿是最具有好奇心的,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会有许多疑问,他们对整个世界都充满好奇,所以他们心中有很多“为什么”。有许多教师会对幼儿的发问敷衍了事,要不就会以“今天你先回去问问你的爸爸妈妈,好吗?明天我们再来说说。”这种话来回答幼儿。
尽管教师并不是万能的科学博士,自身的知识面也有限,但是如果不认真对待幼儿的提问,不采取任何办法就让幼儿把问题带回家去,这种做法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是对幼儿的欺骗。
教师碰到不能回答的问题时,首先要正确面对,要让幼儿明白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物与现象成人也是未知不解的,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探索,他们将来长大后可以去探究更多的未知事物。然后,教师可以放低姿态,和幼儿一起思考、探索,之后一起找出答案,如“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查查书,好吗?老师上网帮你找找答案;我们一起去问问别的老师……”这不都是解决的方法吗? 总之,教师在参与幼儿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还能很好地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与幼儿的距离。
五、真诚用心感受幼儿的情感
有许多成人认为,幼儿的情感世界是最简单的,高兴或不高兴就是他们情感世界的全部,其实不然,幼儿小小的心灵其实是很细腻、敏感甚至脆弱的,需要成人细心的关爱与呵护。
班上曾有一个叫张瑞宁的女孩,她相当乖巧、优秀,非常听教师的话,所以长久以来,笔者对她只有表扬,没有说过一句批评的话。
到了大班上学期,在教10以内的加减运算法的一节课上,笔者发现张瑞宁对于数字运算不敏感,反应较慢,于是用着急的眼神看了看她,她似乎有所感觉,就回避笔者的目光。之后,笔者请做完题目的小朋友坐好,其他幼儿继续计算,几个平时和张瑞宁要好的小朋友看她做题那么慢,都想帮助她,但张瑞宁用非常高的声音叫道:“不要你们管!”
笔者当时也吃了一惊,平日温柔乖巧的她怎么变得那么没有礼貌,于是有点生气地点了她的名字,没想到,张瑞宁接著就哭了,但是她还继续算着题,笔者感到了她的反抗与不满。
当时意识到这点后,笔者走到她身边,装作没看到她哭似的检查她的作业情况,然后耐心帮助她做完,最后安慰她说:“今天是我们第一次练习,能做完的小朋友就很了不起了。”并表扬她肯自己动脑筋,这时她才露出了安心的笑脸。
幼儿也有小小的自尊心需要教师的尊重,有时我们的一次不经意的批评就会伤害到他们,尤其像张瑞宁这种平时很要强的学生,她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因而对教师和同学的眼光会更敏感。
六、结语
让自己拥有和幼儿一样丰富的情感与纯净的心灵,是打开幼儿内心世界大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教师才能顺利地走进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样他们才能尊重、接受、喜欢教师。
如果想干好自己的工作,教师必须先了解这份工作的性质和对象。幼儿教师要教育好幼儿,就要先让自己成为“幼儿”,走进幼儿的世界里,让自己成为幼儿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生活、思考、感受、探索,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幼儿的需要與困难,才能让自己成为幼儿最喜爱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儿童的100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宋玉芳(1973— ),女,汉族,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