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k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心理育人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当前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普遍存在着心理育人队伍体系薄弱、心理育人过程衔接不够、心理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探究背后原因,提出合理对策意见,既是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现实困境的客观需求,也是新时代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实效的有益尝试。从加强队伍体系建设、有效衔接育人过程、凝聚心理育人合力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出谋划策。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困境;路径
  [作者简介] 谭 进(1988—),男,河南南阳人,教育学硕士,湖南工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C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49-04    [收稿日期] 2021-06-23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2]。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促进心理健康置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教育体系之中,明确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协同育人定位[3]。因此,如何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是新時代高校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观为理论支撑,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心理学原理及方法渗透到育人的实践过程中来,它不单局限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更注重从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层面进行引导,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养,旨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心理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至关重要。
   二、现实困境: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现存问题及原因探究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日渐重视,当前各高校都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心理育人模式,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然而,绝大多数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开展上存在困境,笔者综合调研情况对其现实困境及原因进行梳理分析。
   (一)心理育人队伍体系薄弱
   第一,专业教师配备不到位。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工作开展涵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层面。据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在教师数量配备上与《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专业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个别高校甚至存在用其他岗位教师顶岗来达到上级要求标准等现象。在有限的专业教师资源配置下,无论是心理知识的普及还是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
   第二,辅导员队伍素养参差不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现实情况中,仍有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远超师生比1∶200的比例,辅导员日常工作不但要忙于应对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繁杂工作,还要完成课程教学、理论研究等职称评定所必需的任务量。在有限的精力下,辅导员往往被动应付各种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而非主动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此外,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各不相同,也是导致心理育人工作滞后的薄弱环节。
   第三,管理部门育人意识缺乏。当前,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下,高校全员育人理念虽深入人心,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育人意识薄弱,脱离学生群体,着眼本职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工作范式普遍存在。
   (二)心理育人过程衔接不够
   第一,课程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高校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兼顾差异,课程设置可根据年级特点、时间节点、性别差异,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开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当下各高校多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后的各阶段则处于空白,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第二,过程监测不到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发展过程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监测的重要性,当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然而,缺乏过程监控,调研反馈不及时,甚至存在重口号、轻行动的现象。高校应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认真调研,定期反馈,及时根据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需求调整工作方向,用心服务于学生。
   (三)心理育人合力凝聚不足
   第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育人合力不足。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影响,社会的支持。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成了高校自身的单打独斗,家庭力量的缺失、社会资源的断层给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学生终将走入的舞台,心理育人工作应从各方面考量,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建立多方育人平台,统筹家庭力量、社会资源,发挥心理育人功效。
   第二,育人途径待创新。当下,鉴于师资有限,课堂讲授仍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主渠道,众多高校采用大班教学,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互动有限,学生参与度普遍较低,教学效果一般。也有部分高校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学习过程监控不到位,学生普遍存在线上刷课现象,教学质量堪忧。如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网络阵地,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效,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突破路径: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心理育人队伍体系建设
   心理育人不只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工作任务,更是每位教职员工的职责所在。高校应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激发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搭建以一线专业心理教师为骨干,兼职心理教师为补充,辅导员队伍为主体,涵盖其他各类管理人员的心理育人队伍,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润物无声。
   第一,强化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骨干作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排头兵,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往往负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的开设,组织相关教学研讨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相关制度,完善管理方法;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及成长等方面的困扰;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日常危机预警及危机干预等工作,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研究工作。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是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骨干,科班出身的他们专业能力突出,理论知识丰富,是科学有效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中坚力量,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加强是有效保证心理育人质量的根本依据。
   第二,夯实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协同作用。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主要是指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相关背景,拥有国家二级或者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但未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岗位上的部分教师,日常工作中会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传授与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补充可有效缓解高校因专业师资匮乏带来的心理育人工作压力。高校可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加强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通过定期督导提升专业能力,为做好心理育人工作增砖添瓦。
   第三,发挥辅导员心理育人的主体作用。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生力军,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由于與学生互动的频繁性,辅导员最易觉察学生心理动态中的异常状况,利于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与成长辅导,防微杜渐。辅导员工作岗位与职责的特殊性,决定其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应搭建系统的心理技能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职业化水平,充分发挥辅导员心理育人的主体作用。
   第四,调动管理人员心理育人的辅助作用。高校工作者应摒弃心理育人工作只与学工系统相关的狭隘观念,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将管理、服务与心理育人相结合,增强心理育人意识,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在日常管理服务中做好榜样示范引领。
   (二)做好心理育人过程有效衔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某一时刻的阶段性任务,而是涵盖学生在校各个时段的系统性工作。心理育人工作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根本,结合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系统性。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入校前,通过学生撰写的个人成长报告了解其早年成长经历,分析可能造成心理困惑的生活事件,以便在后期心理育人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主要从人际交往、生活适应等层面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恋爱心理、职业规划、学业压力为主,引导学生合理调整自身情绪状态。当然,除了各阶段的突出问题外,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对特殊群体予以充分关注,如遭遇重大生活事件者、家庭经济特别贫困者、精神疾病患者等,同时对于部分特殊群体要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动态管理,持续更新,及时给予学生情感关怀及心理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融合性。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生活。心理育人工作若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无疑会成为空中楼阁,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应注重生活性,将育人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5.25心理健康月”“新生心理健康节”等系列活动,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在学生中广泛发动,大力宣传,让心理健康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围。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其他学科。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心理育人意识,打破学科壁垒,依托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来,发挥心理育人实效。
   (三)实现心理育人合力有效凝聚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涉及大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相关,高校要做好心理育人工作,需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教育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用心服务学生。
   第一,凝聚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首先,作为育人主体,高校要充分调动课程、科研、管理、服务等内部资源,同时应主动出击,加强家校互动,引入社会力量,发挥各方优势,搭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其次,学生的成长与家庭影响密不可分,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价值观念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互动,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心理动态。引导家庭成员关注心理热点,丰富知识储备,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支持系统。再次,引入社会资源,充分依托地方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机构优化建立健全评估转介机制,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开展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最后,加强高校间的经验交流。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定期开展工作经验分享、工作研讨,共同探索心理育人内涵与模式。
   第二,统筹多方资源筑牢育人阵地。心理育人的开展需集课程建设、品牌活动、网络文化于一体,筑牢各方阵地,协同推进,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首先,优化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上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提升育人实效,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特殊性,创建集课堂教学、咨询服务、团体辅导等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开展相关选修课程与专题讲座,实现心理育人课程全覆盖。其次,打造品牌活动。活动开展中注重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信仰文化,充分挖掘文化中的心理育人因素,滋养身心,启迪智慧。再次,筑牢网络阵地。一是积极利用网络优质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二是积极利用网络互动媒介,融入学生群体,及时答疑解惑;三是积极利用网络传播载体,搭建心育阵地,普及心理知识。    四、結语
   心理育人工作是对传统育人理念的丰富与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的职责与使命,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大势,认真总结反思当下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统筹各方资源,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心理育人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1-06-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06)[2021-06-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3]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2021-06-0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Abstrac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weak system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eam, the insufficient connec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rocess and the lack of join forces 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timely summarize and discover the problems,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m,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which is not only an objective demand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beneficial attemp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m system, effectively connect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condensing the force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healthy mentality.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dilemma; path
其他文献
[摘 要] “计算机技术综合实验”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独立实验课,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将二者有效结合,可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阐述了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计算机技术综合实验课的必然性,探索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技术综合实验课的模式,分别从提高教师自身思政修养、实验课程目标融入思
[摘 要] 随着中国和法国的交流需求增强,具有深厚知识底蕴及较高应用技能的法语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高校作为培养法语优秀人才的摇篮,大学法语教学是我国培养法语高端人才的主要途径,需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大学法语教学应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教学方法与法语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增强大学法语教学的有效性。大学法语教师通过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法语教学的内
[摘 要]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生物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在生物学相关本科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在课程中增加了生物信息学的相关内容,通过将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分析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生物数据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抽象性内容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适应迅速增加的生物数据信息的高水平生物学人才。  [关键词] 分子生
[摘 要] 现代大学书院的构建旨在延续学院制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优势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活动载体,形成新型教与学团体和动力范式,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高效运行。其独特的“教授+辅导+实践”模式使其与团体活动的组织运行高度相似。为此,借鉴团体动力学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形成以团体氛围营造促动教育教学活动场域的形成,以团体关系强化促动教育教学关系的形成,以团体发展进程推进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组织策略。
[摘 要] 高校书法专业的“书法概论”课程是一门统摄书法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师和学生都须认识到该课程教学从三个向度进行创新性统领:一是全课程“成果导向向度”,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四年的书法认知,达到毕业要求。二是同类别课程“层次进阶的逻辑向度”,同类别课程如何前后呼应和如何逐渐提升难度。三是课程群左右之间的“互补向度”,这关联到书法理论课程如何互补术课,教师教育课如何互补术课和理论课。从三个向度完成课程
[摘 要] 在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大土木”学科优势,持续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培养机制、实践理念、实践环节、实践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构建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3×3”培养模式,奠定了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基础。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实践与创新
[摘 要] 21世纪,是职业教育突飞猛进的时代,泛美教育集团下的民航院校作为民航职业教育的领跑者,只有全体全程全方位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自信自持、主动学习、完善自我、创造生活。培养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成人成才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容进入未来的职业生涯,成为一名具备学习能力、进取意识、拼搏精神等优秀素质的民航企业员工,我们的品牌才能真正有特色,有生命力。  [
[摘 要] 艺术类研究生作为专业型艺术类人才,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关系到艺术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影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所需。随着艺术类院校的扩招,艺术类研究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艺术类研究生就业面临日益复杂的形势,就业问题备受关注。结合艺术类研究生的个性特征、思想特点,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为例,浅析艺术类研究生面临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形成此就业现状的原因,探讨
[摘 要] 汉语“红”与英语red都是常用词,英语教学中常把他们作为对等词来处理,认为他们的指称意义相同,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不同。通过探讨汉语“红”与英语red的同与异,比较其文化内涵意义,探讨其形成原因,发现他们指称意义存在差异,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差异性显著。认为这种比较分析对英语教学至关重要,且具有启示作用,即:英语教学应从历史的维度、比较的角度、文化的高度来设计和实施,英语教学应注意
[摘 要]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医学院线下授课的严峻形势下,雨课堂联合腾讯会议将CBL教學法应用于儿科学中的新生儿专业教学。教师利用雨课堂,课前引导学生预习和查阅经典临床病例的相关资料;课上采用腾讯会议和雨课堂联合在线,展开关于该类疾病的问诊、查体及疾病病因、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相关讨论;课后通过雨课堂发布测试和点评。提高了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满意度及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