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学习法无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形成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实施工作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中,要实实在在地利用好小组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合理分组,促进有效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观点。
1.合理分组是培养合作探究的前提
在分组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同时还要考虑每个学生的性格、组织能力等内在因素。在实践中,可对差生采取“优先选组——活动帮扶——课后帮助”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合作意识。
(1)优先选组。在活动小组的分配上,让差生优先选自己喜欢的小组。这样,有利于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建立信心,使之能主动地参与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2)活动帮扶。在小组活动时,小组长在学习中选择一些较容易的事件或内容,让差生完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免得在合作中一下子让差生接触到难度大的问题,产生恐惧感。
(3)课后帮助。小组中的优、中等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差生用指导、示范等方式进行帮助。如果优、中等生在帮助差生时遇到困难,要主动找老师请教。同时,要求差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不清楚的地方大胆请教同学。这样,既增强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与同伴合作的信心。
2.培养组长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关键
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能力;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鼓励组员大胆发言;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组长要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过程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3.明确各自职责是提高合作效率的保证
小组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所有组员的合作。因此,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明確自己在活动中的职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经常变换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等成员的角色,不实行终身制。同时,小组中每位学生要明确职责和责任。小组的不断变动,各个职位的不断变化,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给合作方法,培养合作能力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只起到引领、组织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想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门艺术,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就必须尊重、相信和解放学生,让他们能思、能说、能辨。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营造和谐的氛围,彰显生命的气息。
2.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可从两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指导。
(1)细化“听”的要求。学会倾听,要做到“五心”:第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的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第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先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第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第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一件事不盲从,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注意言传身教,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
(3)学会讨论中合作学习。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学会讨论,在讨论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合作意识。学生的讨论可以在合作组内讨论,也可以在合作组间讨论,还可以师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经验交流,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于生活实际,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一、合理分组,促进有效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观点。
1.合理分组是培养合作探究的前提
在分组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同时还要考虑每个学生的性格、组织能力等内在因素。在实践中,可对差生采取“优先选组——活动帮扶——课后帮助”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合作意识。
(1)优先选组。在活动小组的分配上,让差生优先选自己喜欢的小组。这样,有利于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建立信心,使之能主动地参与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2)活动帮扶。在小组活动时,小组长在学习中选择一些较容易的事件或内容,让差生完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免得在合作中一下子让差生接触到难度大的问题,产生恐惧感。
(3)课后帮助。小组中的优、中等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差生用指导、示范等方式进行帮助。如果优、中等生在帮助差生时遇到困难,要主动找老师请教。同时,要求差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不清楚的地方大胆请教同学。这样,既增强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与同伴合作的信心。
2.培养组长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关键
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能力;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鼓励组员大胆发言;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组长要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过程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3.明确各自职责是提高合作效率的保证
小组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所有组员的合作。因此,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明確自己在活动中的职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经常变换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等成员的角色,不实行终身制。同时,小组中每位学生要明确职责和责任。小组的不断变动,各个职位的不断变化,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给合作方法,培养合作能力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只起到引领、组织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想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门艺术,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就必须尊重、相信和解放学生,让他们能思、能说、能辨。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营造和谐的氛围,彰显生命的气息。
2.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可从两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指导。
(1)细化“听”的要求。学会倾听,要做到“五心”:第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的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第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先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第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第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一件事不盲从,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注意言传身教,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
(3)学会讨论中合作学习。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学会讨论,在讨论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合作意识。学生的讨论可以在合作组内讨论,也可以在合作组间讨论,还可以师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经验交流,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于生活实际,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