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乡村儿童文学教育及阅读推广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z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的发展,决定着将来的命运。”而儿童期的文学阅读状况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新时代下加强乡村儿童文学教育及阅读推广工作,给当下中国儿童中的弱势群体“乡村儿童”一个平等的、先进的教育指导,让乡村的孩子,平等地感受到现代教育的光照,这不仅是我们当下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发展进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城乡儿童阅读资源严重不平衡


  当下中国教育的短板在乡村,城乡儿童在阅读资源上面临严重的不平衡问题,阅读状况面临巨大差距。有数据为证,2016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在阅读习惯上,城市儿童的阅读“开蒙”时间集中在1~2岁,占比53.7%。除教科书外,孩子平均的年读书量在11~30本之间,日均阅读时长主要集中在半小时至两小时之间。在阅读資源上,73.5%的城市家庭中,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数量超过10本;53.2%的家庭中拥有超过20本适合儿童阅读的藏书。62.9%的家庭中,每年为孩子购买的书籍数量在10本左右。而2018年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显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课外阅读资源整体匮乏,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超过36%的儿童一年只读了不到3本书;此外,超过71%的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的乡村儿童占比接近20%。
  概括而言,当下乡村儿童的文学教育和阅读推广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是阅读资源匮乏,当下乡村儿童缺乏丰富而多元的适合乡村儿童阅读的书籍。当城市儿童面临海量原创童书、绘本和引进的高质量图书资源之际,广大乡村儿童的阅读还长期停留在教材和教辅类图书上。目前虽然已有不少公益机构积极筹建乡村图书馆并捐赠图书,但所赠图书往往主题陈旧或是成人读物,多为城市家庭“废置不用”的闲书旧书,没有根据年龄和年级特点配备,并不适合乡村儿童阅读。
  其次,适合乡村儿童的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资源配置不足。在当下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空间,像书店、咖啡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为都市儿童的学习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相对于城市,乡村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之外,严重缺乏公共的读书和文化活动场所。在很多乡镇,甚至没有书店,而一些已建立乡村图书室的乡村,也存在管理不善、开放不及时等问题。
  再次,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家庭教育的缺位,是当下乡村儿童所面临的普遍境遇。因为隔代抚养或留守的关系,乡村儿童往往缺乏充分的、高质量的“亲子共读”体验。即便有书可读,在“如何读”上也和城市儿童所受到的悉心指导相距甚远。很多乡村儿童家长,在指导孩子读书之际,往往存在“功利性”“考试化”倾向,所读书目以教辅读物为主,导致乡村儿童的阅读兴趣、视野及深度均显不足,他们的注意力往往被动画片、游戏吸引,而置阅读于不顾。

图书匮乏、购买力不足、亲子阅读缺位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这里面涉及到童书出版市场的不平衡、城乡家庭购买力悬殊、教育和出版政策倾斜、地区差异等各种复杂因素。
  当下乡村儿童文学阅读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书读,没有合适的书读。这和当下现实主义的面向乡村的儿童文学创作不足有关。相对于大量的城市主题和引进的国外图画书,图书市场针对中国乡村儿童成长背景和阅读特点的原创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此外,一些出版商为了盈利,促使童书出版向“立体化”“精装化”“高价位”“艺术化”靠拢,主要面对城市中产家庭,真正适合乡村儿童阅读的图书比较匮乏。
  其次,乡村儿童家庭在图书资源上的投入和购买力要远低于城市儿童,这和当下城乡经济不平衡的大背景有关。
  再次,当下乡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面临隔代养育或亲子分离等多种现实困难,养育者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乡村儿童很难从小就受到悉心的阅读指导,亲子阅读严重缺位。
  此外,阅读理念的落后,教育和出版政策对乡村教育关注不足,乡村地区教育体制的规范和束缚等也都对当下乡村儿童的文学阅读状况造成了一定影响。

全方位加强乡村儿童文学教育和阅读推广工作


  如何让乡村儿童真正“有书可读”?
  我们需要鼓励童书作者、绘本作者、插画家及出版界积极关注乡村儿童的阅读需求,针对乡村儿童的实际情况创作出具有乡土特色又有人文关怀的高质量、丰富多元的儿童读物。除了鼓励新的创作,还需要利用好优质的传统资源,鼓励出版界加强面向乡村的儿童文学读物的编写工作。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批真正适合乡村儿童阅读的书目,并将之推广开来。因此,建议国家文化部门设立专项创作和出版经费,鼓励面向乡村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和研究工作。
  另外,有必要改革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在乡村地区的中小学统一设置专门的“阅读实践课”,通过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将其纳入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体系,并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教师的业绩、学生的学业评估挂钩,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课外阅读体系。将阅读纳入升学和学业评估课程体系,可解决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教师鼓励阅读”和“面临学生升学压力”之间的矛盾。
  当下,全国性的语文教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教育部针对中小学教材改革已经发布通知,要求2019年中小学所有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教材,而教改的重点,就是倡议“大语文观”,加大课外阅读力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后,如果没有很好的阅读储备和扎实的阅读基础,学生将根本应付不了考试。这对于严重缺乏阅读资源和阅读训练的乡村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得力的应对,势必将导致城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力度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统一设置“阅读实践课”之外,建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鼓励有余力的乡村中小学设置有特色的课程,建立课外阅读激励和指导机制,并在乡村教师的绩效考核上给予适当体现。
  目前,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择、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多接近城市儿童的日常生活环境,应用到乡村教学之际,乡村儿童可能会觉得比较隔膜。这就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更丰富多元的课程策略。比如,可以鼓励乡村教师自编适合本乡本土特色的讲义,作为正常授課之外的辅导课程。通过“小范围”的乡土讲义的编写,将乡村儿童身边的日常生活纳入课本,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师生互动,将书本的学习和日常乡村生活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乡村儿童对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除了政策的适当倾斜和“软资源”的配备,在“硬资源”的建设上,还可推动各地政府部门设立专项基金,推动乡镇图书馆、乡村图书室、乡村书店的配备和经营,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小学、村图书室、图书馆、书店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乡村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家庭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的性情和品格,学校的、课堂的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家庭和课堂以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同样也是重要的做人的训练。因此,进一步完善乡镇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和配置工作,便是当务之急。一方面鼓励各地政府配备乡镇图书馆;另一方面也需充分调动民间公益力量,督促各地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类公益组织、基金会、广大热心人士筹建民间图书馆,并对在乡村开办书店给予政策支持和适当的经济补贴。疏通、优化各乡镇已有图书馆、图书室儿童文学书籍的购买和捐赠渠道,减少、清理非儿童读物馆藏和单一陈旧的教辅资料,优化馆藏图书和捐赠图书质量,并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乡村儿童有“地”读书。
  针对乡村儿童缺乏阅读指导的状况,各地政府还可进一步设立专项阅读推广基金,搭建乡村教师“阅读推广人”网络平台圈子,加强经验交流和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大力培养乡村教师,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乡村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阅读推广能力,让乡村教师成为乡村儿童最重要的“阅读推广人”和“指导者”。可以通过加强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完善、促进乡村教育系统和城市教育系统的互助合作,组织乡村教师到高校进修或邀请专家到乡镇授课;提高乡村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儿童文学素养,积极提升乡村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及文学作品教学设计能力;同时结合乡村文化实际引导儿童进行文学阅读并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推广工作。
  与此同时,还可进一步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给各地乡村中小学寄宿宿舍配置可供“听读”的广播装置(以后,可进一步配置可供远程直播的设备)。相比于昂贵的实体童书,“听书”可谓当下城市儿童阅读的一个趋势,这一便捷、成本低的阅读方式也可应用于乡村儿童的阅读推广中。通过给乡村中小学配置可以长久使用的广播(直播)装置,可引入城市儿童丰富、完善的“听读”资源(可和众多分享阅读资源的APP合作,如“喜马拉雅”“凯叔讲故事”“牛听听”“尚读”等,都可纳入这个“听读”资源库),促进城乡儿童文学教育资源的互动和共享,让缺乏家庭“亲子共读”体验的乡村儿童也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睡前故事”时光。
其他文献
Blending Learning (混合式学习),能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1],既囊括了线上学习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自主选择性、重复性、协作性和资源丰富性等优点,又涵盖了传统学习极强的情感性、生成性、多元性、实操性和实时互动性等长处,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出“教与学”的新模式,本文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
近些年来的西汉海昏侯墓和南海一号等重大考古发现引发了民众对考古和历史的关注,而央视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创新的文化节目则将民众对历史的这股热潮推到顶峰,让“博物馆游”变成一种时尚,让国宝文物走出博物馆,如其节目口号所说“让国宝活起来”,也极大地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珍贵有趣的博物馆资源能丰富中学历史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新课程改革中对
尼古拉一世·巴甫诺维奇(1796-1855),俄罗斯帝国沙皇,保罗一世皇帝第三子,亚历山大一世逝世后继任为俄国沙皇(1825-1855年在位)。尼古拉一世崇尚武力,在俄罗斯进行全面的集权化和军事化专制,被称作“尼古拉一世的反动统治”;同时,他还积极镇压欧洲各国革命,以“欧洲宪兵”著称。  尼古拉一世继位时正值十二月党人起义,为镇压革命运动,尼古拉一世实施了高压恐怖政策。全国设立了八个“宪兵区”,重
航化飞机飞过稻田画。图/刘啸飞  登上高耸入云的观景长廊,在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万亩稻田间矗立,只见10余台大型收割机早已列队出征,似如金戈铁马往来穿梭,钢铁洪流所到处颗粒归仓……  仓廪实,天下安。又是一年“北大荒”丰收季,又见一年“中国粮食”压满仓。  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孕育出了久负盛名的“北大荒”。82个农(牧)场有限公司、26个农(牧)场分公司;耕地4360多萬亩;粮食生产实现“17连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包启昌老师的“一课一中心”到李惠军老师的“一课一灵魂”再到聂幼犁教授提出“教学立意”;从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界定到缘由、特征再到立意的操作方法……关于历史教学立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至今不绝。何谓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在厘清教学立意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关系中,我们能窥得一斑。“教学立意如同顶梁柱、三维目标如一般的柱子、而核心素养如同屋顶横梁。顶梁柱不仅支撑屋顶横梁,还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1]它作为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考,已经成为代表英美文化特质的一个概念,在西方社会的流行程度已经接近于民主、自由、理性和科学。渗透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已有赵亚夫、楼卫琴等一批致力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先行者。  5月份,我听了一节初二的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老师由旧中国跪着外交图片导入,接着,学
多年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习惯让我在阅读史书和教学备课时,总会对所阅之历史反复斟酌反复考量,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习惯促成我爱思考爱探究的实践。也正是这种习惯让我在历史学习与历史教学中受益匪浅。静思之余忽有一念,如果能让我所教的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有这种习惯和实践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领会质疑的方法,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并不断对自己的质疑培养
随着全国卷高考的进行,各学科的考核要求和培养目标在发生着变化,对文科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要求更加突出。  一、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培养能力上的相似之处  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考试大纲》里规定,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四点:1、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有赖于教师掘井及泉的提炼学科营养,以润泽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学中只有叙事见人、释史求通、学史重法,方能在润物无声中获得历史启示和先哲智慧。我们需要在核心素养立意下进行具有大尺度、大视野和大情怀的教学企划与设计,但是,大格局离不开精细化的雕凿和细节性的诠释,那么,历史细节该如何选择,历史细节的叙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历史教师深入研究,否则,核心素养的滋育将成为束之高阁的空
“历史解释”是每一个人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1]历史解释的形成是搜集和阅读历史资料的自然成果,历史解释的进步与发展,实际上是历史资料不断的积累和更加仔细通透的研读与判定。  一、历史阅读与历史解释的关系  历史阅读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探求历史真相,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本质上就是一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应以历史阅读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