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两税法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思考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ke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税法作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赋役征发的新模式,不仅对唐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成为以后各朝代赋役制度的样本.弄清楚两税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白历史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联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本文将以两税法为例,结合课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不同水平层级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教学.
其他文献
新教材容量大和课时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利用在还原或引入历史情境中进行知识或逻辑脉络的演绎,勾连零碎庞杂的知识.在重要的历史概念、承上启下的知识或新增却无基础的知识等关键节点处提供多则史料构成的“史料菜单”,让学生选择和辨析相关史料来突破对这些关键节点知识的理解,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促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全球航路的开辟”之“新型航海图”微探,紧扣课程标准和中心问题,通过由课文导图衍生的疑惑、虚往实归的波特兰航海图、虚实相生的《郑和航海图》、任重道远的后续探究四个思维环节来探究航海图的“实”与“虚”,旨在建构指向问题质疑、分析论证、类比生成、反思评估的历史研习范例,以供中学历史“图像入史”教学研讨参考和借鉴.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本文通过精读文本,正确引导,引领学生感悟体会在那场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誓死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判断.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根基.“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价值本质在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政治原则和党性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目标导向,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深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践路径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愿景,向世界展现中国应对现代社会治理的人民立场和价值旨归.
历史知识可以分解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思维性知识和观点性知识.历史知识类型的划分可以帮助教师理出教学头绪,有些课以概念性知识为主导,有些课以事实性知识为主题,有些课的部分内容可用于训练思维,对结论性知识的认知则需要通过对事实性知识的思考.以知识类型破解当下高中教学的难题,使课程论的研究服务于核心素养要求,可为实现历史课程分层次目标的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要在评估初中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分析教学目标的增长点.从此要求出发,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要处理好知识回忆与知识提升的关系,处理好点上知识与面上知识的关系,既要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要尽可能展示历史丰富、生动的一面,使学生对历史多一些温情与敬意.
一、“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关键问题rn问题1:科举考试制度是怎样形成的?隋唐时期全面实行科举选官吗?科举制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近代西方国家为何学习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rn官僚队伍是君主专制与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选什么素质的人、怎样选人,直接关系到官僚队伍的建设问题.选官主要是选文官.汉武帝时期开始用察举的办法,让地方郡国每年荐举两名德行卓著的贤人.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教民,因此“以德取人”,重视孝行和廉洁奉法,简称“孝廉”.大量有专长的文吏都通过举荐方式进入官场.为考验被举荐者是否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