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坚持发展价值观与全面发展论高度统一

来源 :求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追求和宽广的情怀。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阶段转化,更是经济发展的价值进化。高质量发展更重要、更关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理论指导下,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按照新理念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必然的价值追求和必定的实践结果。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指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推动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秉持的发展价值观,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动力和趋向进行的深刻思考,由此也必然得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结论。
   发展为了人民,本质上是发展的关注点从物到人的转变。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哲学家高举人文主义大旗,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论的基本观点,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劳动力背后的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工人也就成了一种人格化的商品。当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之上时,这种发展观就只会关注经济数据的增长,并不会在意劳动者主体的利益实现。我们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要实现从物化到人化的转变,不仅破除了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而且有着强烈的现实的人文关怀。
   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鲜明特征,人民的生活需求与生活改善也是如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总体小康也已实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期待和追求有了新的层次和更高要求,既有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有政治生活、精神文明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而且这种需要和追求还在一步步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伟大而生动的实践历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是中国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和永远的目标,我们党要用理论和实践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一闭幕,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时就旗帜鲜明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目标导向,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又深刻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表明我国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扩大、提升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表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要解决发展不明、改革开放新时期要解决发展不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解决发展更好的问题,这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对我国重大发展方向的揭示。“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指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坚持发展价值观与全面发展论相统一,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一切事物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特征。我们要按照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理论,将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矛盾综合体,抓住某个阶段、某个过程的主要矛盾,明确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的发展历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阶段国情不同、国际背景不同,社会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发展的过程中又蕴含着发展重点论和发展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坚持发展阶段论、重点论,更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树立并坚持正确的发展价值观和全面发展论,弄清楚为什么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据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把以人民为中心写进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一起全面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发展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发展价值观就是紧紧围绕人民这个中心位置,并与人民的决定作用、人民的主体地位相统一。具体包括:牢牢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从人民需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践行新发展理念,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享发展,社会发展的成效由人民来评判,也由人民生活是不是美好来最终检验,发展的终极目标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上。
   要实现这一发展价值观,必须坚持全面发展论,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发展的人民主体价值。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的谆谆教导。为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又特别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协调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全面发展论首先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也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之中;体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之中;体现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之中。全面发展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色,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根本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观,是新时代发展深度和纵向的要求;坚持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发展论,是新时代发展宽度和深度的要求,既深又宽,纵横并进。以以人民为中心为纵坐标,以全面性为横坐标,可以绘制出一条越来越美好的发展曲线,最终都汇聚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上,落实到人民生活高质量上,落实到人民共同富裕,进而落实到人类社会大同上。全面发展论与发展价值观一致、一贯并结合、统一,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要求。
   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发展价值观与全面发展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不再以高速增长为指标,而是追求高质量。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前景不明朗,国内经济发展处于爬坡过坎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需要强调高质量。要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高质量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特别是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方面。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指南。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涉及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生活高质量是美好生活的体现,“高”首先必须体现在领域的“宽”上,“宽”是“高”的题中应有之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各领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发展价值观和全面发展论的集中体现,确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终极价值,这是新时代我国实现新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新时代推进新发展的落脚点。坚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战略定位,就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定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坚持发展过程论与发展阶段论的统一,坚持发展重点论与发展价值观的统一,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统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科学地认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需把握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党的奋斗目标维度;二是主要矛盾转化维度;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维度。从奋斗目标、主要矛盾、人民中心这三个维度的内涵和高度出发,才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条件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在学懂弄通做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为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开创崭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通大学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双艳珍
其他文献
一、语境与语篇理解在英语阅读中的融合    1.语篇语境中理解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一种语言总是承载着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内容。学习一种语言就不能对使用这一语言群体的文化缺乏了解。相比较而言,语法错误比文化误解更容易接受。运用一种语言,却忽略其文化成分,在交际过程中就往往会产生误解或尴尬。  例如:去机场接客人往往会说:“您一路辛苦了!”但如果对外国人直接说:“You must be ve
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应根据学生的特长,从全体学生出发,立足个体指导,准确地把握某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给予点拨,强化个性能力,并指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努力使弱项稍强,强项更突出。体育课教学,如果仅注重发展身体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心理上需要的事物,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才有可能使个性得到发展。  一、注重教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诱因与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分析疾病的诱发因素,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56例,发病
目前,我国拥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教育部在启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时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稳妥策略,并将教育技术能力作为衡量未来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依据。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普遍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