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卡西尼(Cassini)角膜分析仪与眼前节综合分析仪系统(Pentacam)测量正常人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角膜散光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9名正常人(58只眼),其中男13名,女16名,年龄22~35周岁,由同一操作者分别用Cassini和Pentacam对角膜进行前后表面曲率和散光及其轴位进行测量,并对所测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assini测量角膜前表面
【机 构】
:
110004 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110004 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卡西尼(Cassini)角膜分析仪与眼前节综合分析仪系统(Pentacam)测量正常人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角膜散光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9名正常人(58只眼),其中男13名,女16名,年龄22~35周岁,由同一操作者分别用Cassini和Pentacam对角膜进行前后表面曲率和散光及其轴位进行测量,并对所测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Cassini测量角膜前表面K1、K2、J0、J45值分别为(42.7571±1.7692)D、(43.7138±1.9454)D、(0.3294±0.3996)、(-0.6197±0.1979),Pentacam测量角膜前表面K1、K2、J0、J45值分别为(42.7431±1.6911)D、(43.7172±1.8246)D、(0.4302±0.3182)、(-0.6040±0.1945),配对t检验结果提示两仪器在测量角膜前表面K1、K2、J0、J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相互替换;Bland-Altman分析说明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在测量角膜前表面K1、K2、J0、J4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Cassini测量角膜后表面K1、K2、J0、J45值分别为(-5.8802±0.3368)D、(-6.2064±0.3523)D、(-0.1189±0.1056)、(-0.0007±0.9112),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K1、K2、J0、J45值分别为(-6.1664±0.2678)D、(-6.5190±0.3225)D、(-0.1611±0.1078)、(-0.0058±0.0485),配对t检验结果提示两仪器在测量角膜后表面K1、K2、J0、J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8、8.848、2.837、2.537,均P<0.05),不可相互替换;Bland-Altman分析说明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在测量角膜后表面K1、K2、J0、J45一致性差。
结论两仪器测量角膜前表面曲率及散光值在临床可相互替换,而角膜后表面的各项参数有一定差别,不可以相互替换。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过程中视网膜代谢变化。方法14天豚鼠被随机分为形觉剥夺模型组(48只),右眼单眼覆盖剥夺面罩(FD眼),左眼不做覆盖(F眼);及对照组F眼(20只)。分别在造模3 d和14 d时取两组动物右眼视网膜进行气相一时间飞行质谱检测。结果(1)接受形觉剥夺3 d和14 d后,FD眼屈光度比对照眼下降,玻璃体腔深度(VCD)及眼轴(AL)有增长趋势。(2)与对照组相比,共有11种代
目的评估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性。方法对27例眼内注气治疗的RR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于表面麻醉下行眼内玻璃体腔注气术,术后依据裂孔位置保持特定头位,采用激光光凝术封闭视网膜裂孔。结果27例患者,年龄25~72岁,术前BCVA0.02~0.8,病程3~45 d,裂孔数1~3个,术后随访3年。所有患者手术顺利,24例(88.89%)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初次手术
眼眶蜂窝组织炎是发生于眼眶软组织内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因可引起永久性视力丧失,并通过颅内蔓延或败血症危及生命,常被视为危症[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例重症眶蜂窝织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重症儿童眶蜂窝织炎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为该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改善提供依据。
目的探讨儿童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54例V型斜视,了解其发病年龄、斜视度、斜视类型、眼球运动特点和眼底表现。其中52例采用下斜肌减弱联合水平直肌移位术,1例采用水平直肌垂直移位半个肌腱,1例单纯行水平直肌移位术,观察其不同术式前后眼位及斜肌功能的变化。结果:V型斜视发病年龄集中在2岁以内,其中外斜V征46例,内斜V征8例,53例伴有下斜肌亢
目的探讨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病例回顾性研究。选择15例(17只眼)确诊CSC患者,患眼病程3~120个月。予以半剂量PDT治疗,治疗后随访6~12个月,分析比较患者PDT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接眼底镜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有效性以及配戴3个月后角膜厚度、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8~14岁近视患者38例57眼,结合Pentacam眼前节分析测量系统验配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患者每夜戴镜8~10 h。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检测角膜厚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值以及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变化。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配戴眼视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2例Valsalva视网膜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接受药物保守、Nd:YAG激光、玻璃体手术等不同治疗方法,随访术后视力、眼底情况、眼压等。结果所有接受相应治疗的患者均由术前手动(18例)、数指(23例)、0.8(1例)提高至0.8~1.0(最后稳定矫正视力),其中保守治疗恢复期8个月,激光及玻璃体手术均能迅速改善视力
肺炎克雷伯杆菌引起的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十分罕见,且多为耐药菌株,临床治疗效果差。本病例在常规使用静脉滴注药敏敏感的亚胺培南同时,进行结膜下亚胺培南注射,有效缓解了患者眼痛症状和眼部体征。亚胺培南结膜下注射非常规治疗方式,其有效浓度和安全性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本文采用5mg/1 ml结膜下注射后患者反应良好。
放线菌性角膜炎是一种较少见的感染性角膜病,病因和临床表现常与真菌、病毒感染相似,早期易被误诊而贻误治疗。引起眼部感染的放线菌有需氧性和厌氧性两种,菌种不同,其治疗方法不同,故对其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必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合并链霉菌性角膜溃疡的诊疗过程,探讨其内在联系,为此类患者早期治疗提供科学有价值的方法。
目的调查真菌性角膜病致病菌属的分布情况及相关药物的治疗敏感性,为重庆地区临床预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前来我院就诊的40例确诊真菌感染角膜炎患者,并在其入院后均行角膜刮片镜检,对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以及对常用抗真菌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确诊的4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17例感染镰刀菌,12例曲霉菌,2例交镰孢霉菌属;镰刀菌属对两性霉素、伏立康唑、特比萘芬敏感。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