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yh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离不开阅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有了阅读。那时人们读日月星辰,读沧海桑田,读动物世界,读人生旅程,甚至可以说,文字的产生与这种阅读直接有关。阅读与一般的“看”的区别在于:它是用心的,它是心灵的经历与体验。阅读不止在于掌握语言文字,它对人的生活质量及个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忽视。
  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偏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大多注重讲解,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自然能力提高不明显,也就有了语文阅读“难学”的误解。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才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解脱出来,实现轻松阅读理解。
  一、教师应树立阅读教学的学生主体观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认清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预设”好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靠拢,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的主体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教师教学阅读主体观转变了,语文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轻松、愉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重感情,实现分析教学到诵读式教学的转变
  分析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成为一种习惯,减弱了学生对作品的语言魅力的感受,削弱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如果变分析为诵读,让学生不带目标地慢读细品,读出语调,读出韵味,读出情趣,在诵读中体味原文的意蕴,就能真正还学生欣赏的自由感悟空间。让学生在较自由无功利的状况下阅读吸取养分,体会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审美性和文化性,在对生活、生命的体会中进行充满灵性的思考。诵读式阅读就是一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充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重在欣赏。
  三、重能力,实现书面阅读到读写听说的转变
  文章的阅读不能局限于学生对某个段落、某个句子、某个字词的标准化理解,必须打破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格局。教师要放弃自己的意愿与暗示,把判断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允许学生借助自身的经验和语文积累换取对课文的直觉,让他们放开思想交流分享,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等多角度的对话中泛听多言,全方位地“了解、接受、感悟”,从而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让学生的意志、个性、兴趣、情感得以升华,在自主体验中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树立创新意识,造就创造才能。
  四、指导学生有效朗读
  爱朗读、会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条必经之路。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思想认识不明晰,语言积累贫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逐步养成“爱朗读,会朗读”的阅读习惯。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所以,学生的朗读要“发之于声,动之以情”。“声”是作者的声音在读者心中的共鸣,朗读就是让作者的声音能在读者心间产生感染与共鸣。“情”是作者的心声在读者心间的流淌,朗读就是让学生在朗读声中进入情境,充分体验角色转移的趣味,感悟藏匿于语言文字之间的情感。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差,认识能力有限,生活积累有别,不同的学生阅读,就有不同的阅读结果。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中只是做了文字的奴隶,轻描淡写,赶时符潮似地立于文字之外,难以真切地感受和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拉近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距,架起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桥梁,促使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之间产生心理共振,实现情感交流。
  五、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1.强化感知,充分利用情绪,加强内心体验。
  情境在儿童面前,成为儿童感知的对象。教师运用各种创设情境的手段,能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必须对情境进行强化。因为被感知的事物,只有达到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体验才能深刻。可以把一些手段结合起来,如图和音乐的结合,使儿童不仅能听到,而且能看到,表演和音乐结合,眼前的形象鲜明,加之音乐的节奏旋律,表演的情境得到强化,使儿童多种感官处于兴奋状态,产生热烈的情趣,身臨其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加强内心的体验。
  2.提供想象的契机,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课文内容。
  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更广大的生活场景中去了。情境的强化,把作者蕴涵在具体事物、生活空间中的情感,通过场景、氛围和画面表现出来。在这种形与情的交融下,学生的情绪被激起。脑中很容易联想到相似的另一个场景,学生已进入想象的情境之中。此时,老师应该抓住想象的这一段空白,充分引导学生构图填白,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设计训练,语言与思维积极活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感知的强化让学生完全融入了情境,学生仿佛亲身体验过,这时候学生的形象思维非常活跃,内部语言也随之跳跃式地进行着。有了这样的铺垫,就要设计语言训练满足他们的欲望,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释放出来,促使认识更清晰、深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过程。
  思考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直至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思考,发散思维,在思考中逐步探究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六、启发创造想象
  想象是对人脑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耐人寻味之处,大胆想象,便会激活思维,诱发创造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如:《项链》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后,她会怎么样?”这样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一段段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续写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事半功倍、一箭双雕。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它是孩子学习的天地、享受的空间、成才的殿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创设一个美妙的情境空间,让学生愿意学习,获得不同的价值与人生体验,同时也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人生体验,让阅读教学充满生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加深学生理解和体验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课堂体验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笃行之”就是指人生的体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呢?  一、情景
在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问出一个个为什么,让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未知的领域。那么何谓“问题意识”呢?笼统地说是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实际问题或现有理论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
摘 要: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模式正在转变,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学生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理解和领悟新课改的教学结构与教学目标,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制定更为科学的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使得课改的任务能够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教育中来。  关键词: 新课改环境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实现语文课堂教
课外阅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这足以启示我们: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日积月累,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可是当前的图书市场比较混乱,那些庸俗低级的书刊对中学生的影响是不容轻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备课、上课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形式,代之以全新的方式方法。笔者在此就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如何备课谈谈看法。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教师备课狭义地理解为写教案,即备课就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而这样的备课往往是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把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设置为教学目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