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年后重新审视奥斯卡获奖影片《撞车》,发现在其民族与社会问题关怀背后,潜藏着更为复杂的文化偏见、制度弊端而非简单的种族歧视;而影片温情脉脉的结局,则掩盖了该片向奥斯卡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创作主旨。事实上影片中的矛盾并未在人性善的发现中得以中止,新的矛盾和纠葛以无处不在的冲撞形式,充斥在多民族生存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撞车》 种族主义 歧视 温情 偏见
因为一场汽车追尾事件,引发了一个白天、两个黑夜的故事和冲突。影片《crash》故事线索繁多,涉及白人、黑人、墨西哥人、波斯人、韩国人等诸多民族问的碰撞与冲突,让不同肤色的观者触目皆惊。然而,仅仅用种族歧视、人性善恶、命运无常这些词无疑是不能回答这场多民族冲撞的复杂起因的。在一场关于尊严、爱情、欺骗和救赎的吟唱中,该片的人物情绪基本经历了“愤怒——转移愤怒——冲突——解决冲突——新的纠结”几个阶段,构成一幅动态的情绪地图。
一、歧视,还是偏见?
影片一开始,所有人的情绪就都处于激动当中。黑人小伙安东尼因为女招待服务有点怠慢而肝火上升:白人警察瑞安因为社区医疗中心的护士坚决不给他久治不愈的老父亲换医生而心生愤怒:波斯商人法哈德买枪时语言不通、被店主误认作阿拉伯人而满怀羞辱……而这些突然袭来的愤怒迅速被转移到新的承受者身上,并造成了更多的伤害与愤怒:安东尼冲过去抢劫了迎面走来的白人检察官夫妇的车:检察官的妻子珍妮对丈夫里克、女佣以及锁匠丹尼尔大发雷霆。只因为丹尼尔的纹身和黝黑的皮肤:瑞安深夜拦截了黑人导演卡梅隆夫妇的车,以检查安全为由猥亵了导演的妻子:波斯商人法哈德因为店门坏掉且遭打劫而迁怒于锁匠丹尼尔,并预备将之杀害……多条线索并行讲述、矛盾一触即发,从而将影片推向第一个高潮。
在像洛杉矶这样多种族共存的大都市,求生的艰难和压抑导致的愤怒是必然的。而转移愤怒则属本能,我们甚至无法对之进行道德归罪。然而如果追问下去:我们通常向何人转移愤怒呢?答案是弱者、比自身更弱的存在者:不管这弱势是源自真实还是源自自以为是的想象,是源自肤色、财力、种族、职业还是其它。虽然这世界没有谁比别人更应该被欺压。然而人类都有本能的比较;中动:穷人比富人弱。百姓比官员弱,黑人比白人弱,亚洲人比欧洲人弱,等等。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天经地义”的比较不仅是所谓强者如此认为,所谓弱者也是欣然承认的。就如黑人小伙安东尼所言:公交车的窗户为什么刷成深色?因为不想让黑人去坐!诸如此般的言论如果不算吹毛求疵、至少也是自寻烦恼了。与此同时。某一方面的弱者在另一领域却有可能成为强者、从受伤害者变为施暴者,从而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和平衡感。由此才产生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黑人对亚洲人的歧视,以及有钱的韩国女人对墨西哥女人的趾高气昂,和黑人护士对白人小警察的居高临下。
因此“歧视”(disc rimination)或“种族主义”(raclsm)在这里已不能容纳crash产生的全部原因。事实上我们不妨用“偏见”(prejudice)这个词更妥帖。虽然在压抑和孤独中,没有人是真正的强者:然而正是每个群体内心深处均有的强者可以欺压弱者、源自人性本能的偏见,才导致了这一系列;中突。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偏见及其带来的冲撞,在人类共处的环境中,应当是必然的。事实上产生冲突的并非是不同文明本身。而是不同文明都有的狭隘、自私、虚构的敌意,和无所不在的偏见。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并渴望冲撞。哪怕鲜血淋漓,也比无处不在的沉默的敌对好。现代文明的后果之一便是隔离:广场和空气被切割开来,人们按照阶级、职位、经济能力、政治地位、民族、性别……被分门别类地装在不同的空间里,从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通过道路时我们仍然在封闭的运输工具空间当中,孤独、压抑、冷漠和恐惧。因此我们需要碰撞。因为唯有打破这封闭,才可能让长久的压抑和敌意的汁液释放,并让那些被称作爱、包容和理解的汁液将心灵填充。我们渴望碰撞,因为也只有在碰撞中才能发生矛盾、发现矛盾并尝试解决矛盾。在彼此触碰产生的温度中不再孤独。
影片开篇以黑人侦探格雷厄姆和女友莉雅的一段对话传达了该主题:我们需要冲撞。(…We miss that so much,that wecrash into each other,just so we can feelsomething。)正是在touch中,人们才得以释放压抑和愤怒的情绪,从而以相对较小的冲突缓解更大冲突的可能,毕竟个体的愤怒及其转移不会酿成更大的集体灾难:同样也正是在touch中,获得释放的不仅仅是情绪。还有被压抑和被情绪所遮蔽的人性:若不是被黑人小伙抢走车,检察官妻子不会承认她对黑人本能的恐惧和排斥:若不是妻子被羞辱,功成名就的导演卡梅隆不会承认作为黑人的懦弱:若不是毫无道理地指责女招待与锁匠,黑人小伙和波斯商人的自我歧视不会淋漓尽致地呈露在观众面前。虽然其自我认知仍需一段时间。而该点,也正构成了crash发生的第二个深层原因。
二、天使、还是恶魔?
在灾难中,总是会涌现无数英雄:然而我们可曾想过,这些英雄当中,很多可能正是贪官、不孝子、婚外恋者……而一旦和平重新归来。英雄也可能再度沦为贪官、不孝子和婚外恋者。如此极端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人性是复杂难测的,正如白人警察瑞安对看不惯他的歧视行为而借故离开他的同事汤姆所言:你以为你了解自己吗,其实你什么也不知道。(You think you know who youare,you have n0 idea。)
如前所述,愤怒与愤怒的转移带来了影片的第一个情绪高潮,被转移的愤怒激起的新的愤怒的人们自然需要个突破口,并因此带来了影片的第二次高潮,将前半部分的敌对情绪一一化解:被羞辱的黑人导演的妻子遭遇了一场车祸,冒死将她救下的,却正是前夜羞辱她的白人警察,尖锐而短暂的抵抗之后,为死的恐惧所赦,女人接受了警察瑞安的救助。震惊中获救的女人凝视着她的拯救者,涕泪交加。
导演卡梅隆思索着自己的人生和妻子的无端受辱,将前来打劫他的黑人小伙安东尼狠狠教训一番:但当警察赶来时,却独自承担了责任:与此同时,白人警察汤姆则奋力劝下了失去理智的卡梅隆,并说服同伴安全地放走他;这样做,潜意识里汤姆是在替瑞安偿还前夜的羞辱之过吧。情绪恢复平静的导演对躲在车上的安东尼说:你这样做,让我蒙羞,更让你自己蒙羞。(you embarrass me。you embarrass you rself。)而正是同为黑人的这句规劝,让那个怨天尤人的安东尼心里一惊、幡然反思。
检察官的妻子珍妮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伤痛之中惟有南美裔的女佣不计前嫌悉心 照料,女人终于向保姆敞开双臂和怀抱。
愤怒的波斯商人法哈德开枪向锁匠丹尼尔射击,丹尼尔的女儿却不顾一切地扑过来、披着所谓“隐身斗篷”扑过去保护爸爸。——枪响、在令人窒息的停顿和悲痛过后我们才发现,弹药早已被法哈德的女儿换成空弹。因为两个女儿的爱心,拯救了两个家庭。很多观众的眼泪,也正是在这一刻欣然落下。
影片的情绪至此开始发生逆转:压抑、被转移的怒火,扭转向温情。然而。细思过后却又发现,这温情实在过于勉强而吝啬:在影片第一个高潮当中,我们说冲撞揭露了人性的恶:在第二个高潮中,人性之善则被唤醒。然而,短暂复苏的人性却仅仅是人类复杂体质的一小部分善和恶,因此人物并没有简单地止于从恶到善、或从善变恶,而是继续发展下去:也因此在影片的第二个高潮部分,观众感受更多的并不是舒一口气,而是情绪逆转之后的另一层纠结和质疑:
被拯救的克里斯汀凝视着昨夜还是恶魔、今天有如天使的拯救者瑞安,其情绪的复杂可想而知吧。对于女人来说,被救命的温暖和当街羞辱的疼痛果真可以两相抵消吗?对丈夫的爱和其容忍自己被猥亵的愤怒也可以相互扯平吗?那个黑色的夜晚所带来的创伤将永远镌刻在回忆中,让这女子纠结终生。
对于瑞安来说。发泄怒火出于本能、拯救遇难者出自职责和善良的天性,然而他今后是否就会抛弃对黑人的偏见呢、如果他的父亲仍然病痛难消?做警察的神圣感和贫民子女的无力感同样不能相互冲抵。他仍然是个矛盾体。无法预知他下一步会扮演天使还是恶魔。
黑人导演在初雪的夜里。拨手机给妻子:我爱你。也就是道歉了吧,身为丈夫却无力保护妻子这绝对是对男人尊严的深刻羞辱。然而在拯救了黑人小伙和被白人小伙救助之后,他的尊严感是否真地从此被唤醒呢?下次他是否仍会对白人警察唯唯诺诺呢?既然他不是一无所有的街头小混混,他就犯不上拿性命去为尊严冒险。
检察官的妻子经历病痛之后向女佣敞开胸怀,流泪说道:知道吗?你是我最好的朋友。(Do you wanna hear somethingfunny?you‘re the best friend I’ve got。)一切似乎冰释前嫌,却为什么我们在这一拥抱中发现如此坚固而冰冷的隔阂呢?人在病痛中总是无助的,为此需要温暖的帮扶。但这次拥抱真地能够融化女主人对有色人种根深蒂固的排斥吗?接纳某一个黑人也并不意味着对整个群体的认同吧。虽然这有限的温情也足以感动瞬间的你我。
同样,逃过一劫的锁匠丹尼尔之所以在深夜守着熟睡的妻女独自远眺,是因为他不知道在这个充满误解和偏见的多种族城市,他能否同样幸运地逃脱下一次莫名的灾难:而对“隐身斗篷”信以为真的女儿来说,善意欺骗带来的勇敢能不能让她每次都躲过伤害昵?锁匠不知道。
观众也不清楚。导演对温情的施予是极端吝啬的,我们刚刚从温情中缓解、又迅速陷入更深的纠结和焦虑。而当白人警察汤姆枪杀黑人小伙彼得时,则将这种再次逆转的焦虑情绪推向极致。
三、被温情所遮藏的
开心回家的汤姆半道捎上黑人小伙彼得,然而交谈始终是紧张的。莫名的敌意从汤姆身上散发出来。形成厚障横隔在狭窄的汽车空间当中:直至彼得伸手去掏被汤姆误以为是枪的神像时,沉闷的枪声、瘫软的彼得和脸色苍白的汤姆,终结了本应弥漫至片尾的吝啬的温情。
于是像惊愕而沮丧的汤姆一样,我们懊恼地发现全部的温情都不彻底,第二次高潮缓解的矛盾后留下了无数新的矛盾“引信”:
片中隐藏最深的是黑人侦探格雷厄姆,他以旁观者的角色贯穿整部影片并暗中左右观者对主题的判断。然而他对母亲的关心。却来得没有其白人女友重要:因为在做爱,所以不理会母亲孤独的哭诉:因为不想让女友知道住在贫民窟里的母亲的窘状,谎称母亲不在家;因为不想让弟弟被抓、更不想让被抓的弟弟阻挡自己的仕途,帮助议员做假证栽赃。
片中最虚伪的当属检察官议员里克,为了不失去黑人选票而逼迫格雷厄姆做假证。以此放弃对贩毒黑人侦探的起诉:同时为一位叫“萨达姆”的伊拉克人颁授勋章:与此同时,当妻子从楼上跌伤之后,里克的冷漠与平淡不经意地道出了二人日常生活的真实: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中年夫妇家庭生活的困境。
片中最让人揪心的无疑是那个稚气未脱的金发警察汤姆,小伙子无论如何没想到吧,在他极端反对混账种族主义的头脑深处,根深蒂固的居然也是所有白人对黑人的恐惧与提防。……善良的、杀了黑人小伙子的他,今后该走向何方呢?他扔掉彼得的尸体并放火烧掉车子,对罪行的逃避和对自身处境的无知,使得观众们无论如何都想知道,他的人性今后会走向何方呢?……这个设想简直太残酷了。
而片中引起争议最大的则是被导演卡梅隆启发的黑人小伙安东尼,这个始终在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黑人在唐人街将一车亚洲偷渡客释放。并给了他们四十美元买点东西吃。安东尼感觉自己做了好事,咕哝道:这些倒霉的中国佬……(dopeyfucking chinaman。)小伙子美美地笑了——这个笑容如此暧昧,不能不让国人或亚洲人敏感。但如果我们超越种族立场。稍微延伸一下想象:这些语言不通、拖家带口、身无分文的偷渡客,在陌生而冰冷的洛杉矶街头,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命运呢?可想而知。当然对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我们没理由太过苛刻:然就影片本身而言,其虚构的温情却一目了然。
也许这正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与最隐蔽的失败所在:在两个小时的影片当中。导演哈吉斯没有让观者精神放松并逃避生活。却在持续不断的惊愕中被迫以更残酷的方式直面生活、和群体的灵魂。如果,我们不将导演意图作为影片诠释的最终标准的话,那么通过影片的视听语言我们的确可以读到额外的内涵、甚至是作为白人的哈吉斯本人都无意识流露出来的和影片主人公相同的情愫。
而影片最后用一个大全景展示街头发生的新的冲撞则试图在表明:种族主义其实就像追尾一样司空见惯。因而不必大惊小怪。然而这究竟是让人叹一口气还是舒一口气呢?普遍即合理?或许正是如此司空见惯的事实才掩盖了我们对冲撞背后的制度操作而非文化原因的互久忽视吧。当警察汤姆因为不满瑞安的所作所为而请求更换一个搭档时,他的黑人上司如此告诉他:你以为我凭什么才能爬到这个地位?你要理解一个黑人奋斗到我这个职位有多难,尤其是在充满种族主义的洛杉矶警察局,很容易就会失去。不要因为正义就随意打破自己和别人的饭碗。(Just like I’m su re you unde rstandhow hard a black man has to work to getlO,say。whe re I 8m。ln a racist fuckingorganlzatiOn like the L.A.P.D.。And howeasily that can be taken away。)年轻的汤姆这才明白:在谎言面前,正义不堪一击。
也因此当我们声称冲突不可避免时,我们是否也在暗示:文明社会的冲突未尝不是人类“有意无意”的为之——片中的洛杉矶公检法部门无疑是充满腐败的:地区检察官为拉选票逢场做秀、颠倒是非:警署高级警官私受贿赂、收藏名车瞒天过海;侦探在职位的诱惑和上司的压力下置职业道德于不顾、对公众撒谎……人们渴望摆脱歧视,却用种种丑陋的体制或不成文的体制来强化和堆积这种歧视。
这样的现实下,即便有温情,也只能是短暂的、虚伪的、勉为其难的吧。
事实上研究者们也早已犀利地指出,《crash》之所以获得奥斯卡奖,仍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次诱降和做秀:该片最大贡献是给种族主义提供了一个理解的另类途径,并用人类共同的爱、理解、宽容、沟通,作为解决种族主义冲突的良方。而这一点恰好是奥斯卡评选委员非常喜欢的。……大团圆结局始终是个无法抹掉的集体无意识。而这也是该片能够击败《断臂山》获得最佳影片的根本原因。
终究,该部号称独立制作的影片,其成功之处或许只是其独立于商业片的伦理思考、精巧的结构、几近全明星阵容少有破绽的表演,以及以另类的方式传达的主流意识形态:crash无处不在。crash不可避免,crash有白人的原因也有黑人自己的,crash不仅仅是白人歧视黑人、黑人也歧视亚洲人……矛盾并未解决,矛盾只是在调和中,被悄悄转移。而已。
虽然片尾曲may be tomorrow如此温暖地回荡着。然而终究,哈吉斯只是用温情主义的方式,给我们勾勒了一个美好的梦。
关键词:《撞车》 种族主义 歧视 温情 偏见
因为一场汽车追尾事件,引发了一个白天、两个黑夜的故事和冲突。影片《crash》故事线索繁多,涉及白人、黑人、墨西哥人、波斯人、韩国人等诸多民族问的碰撞与冲突,让不同肤色的观者触目皆惊。然而,仅仅用种族歧视、人性善恶、命运无常这些词无疑是不能回答这场多民族冲撞的复杂起因的。在一场关于尊严、爱情、欺骗和救赎的吟唱中,该片的人物情绪基本经历了“愤怒——转移愤怒——冲突——解决冲突——新的纠结”几个阶段,构成一幅动态的情绪地图。
一、歧视,还是偏见?
影片一开始,所有人的情绪就都处于激动当中。黑人小伙安东尼因为女招待服务有点怠慢而肝火上升:白人警察瑞安因为社区医疗中心的护士坚决不给他久治不愈的老父亲换医生而心生愤怒:波斯商人法哈德买枪时语言不通、被店主误认作阿拉伯人而满怀羞辱……而这些突然袭来的愤怒迅速被转移到新的承受者身上,并造成了更多的伤害与愤怒:安东尼冲过去抢劫了迎面走来的白人检察官夫妇的车:检察官的妻子珍妮对丈夫里克、女佣以及锁匠丹尼尔大发雷霆。只因为丹尼尔的纹身和黝黑的皮肤:瑞安深夜拦截了黑人导演卡梅隆夫妇的车,以检查安全为由猥亵了导演的妻子:波斯商人法哈德因为店门坏掉且遭打劫而迁怒于锁匠丹尼尔,并预备将之杀害……多条线索并行讲述、矛盾一触即发,从而将影片推向第一个高潮。
在像洛杉矶这样多种族共存的大都市,求生的艰难和压抑导致的愤怒是必然的。而转移愤怒则属本能,我们甚至无法对之进行道德归罪。然而如果追问下去:我们通常向何人转移愤怒呢?答案是弱者、比自身更弱的存在者:不管这弱势是源自真实还是源自自以为是的想象,是源自肤色、财力、种族、职业还是其它。虽然这世界没有谁比别人更应该被欺压。然而人类都有本能的比较;中动:穷人比富人弱。百姓比官员弱,黑人比白人弱,亚洲人比欧洲人弱,等等。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天经地义”的比较不仅是所谓强者如此认为,所谓弱者也是欣然承认的。就如黑人小伙安东尼所言:公交车的窗户为什么刷成深色?因为不想让黑人去坐!诸如此般的言论如果不算吹毛求疵、至少也是自寻烦恼了。与此同时。某一方面的弱者在另一领域却有可能成为强者、从受伤害者变为施暴者,从而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和平衡感。由此才产生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黑人对亚洲人的歧视,以及有钱的韩国女人对墨西哥女人的趾高气昂,和黑人护士对白人小警察的居高临下。
因此“歧视”(disc rimination)或“种族主义”(raclsm)在这里已不能容纳crash产生的全部原因。事实上我们不妨用“偏见”(prejudice)这个词更妥帖。虽然在压抑和孤独中,没有人是真正的强者:然而正是每个群体内心深处均有的强者可以欺压弱者、源自人性本能的偏见,才导致了这一系列;中突。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偏见及其带来的冲撞,在人类共处的环境中,应当是必然的。事实上产生冲突的并非是不同文明本身。而是不同文明都有的狭隘、自私、虚构的敌意,和无所不在的偏见。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并渴望冲撞。哪怕鲜血淋漓,也比无处不在的沉默的敌对好。现代文明的后果之一便是隔离:广场和空气被切割开来,人们按照阶级、职位、经济能力、政治地位、民族、性别……被分门别类地装在不同的空间里,从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通过道路时我们仍然在封闭的运输工具空间当中,孤独、压抑、冷漠和恐惧。因此我们需要碰撞。因为唯有打破这封闭,才可能让长久的压抑和敌意的汁液释放,并让那些被称作爱、包容和理解的汁液将心灵填充。我们渴望碰撞,因为也只有在碰撞中才能发生矛盾、发现矛盾并尝试解决矛盾。在彼此触碰产生的温度中不再孤独。
影片开篇以黑人侦探格雷厄姆和女友莉雅的一段对话传达了该主题:我们需要冲撞。(…We miss that so much,that wecrash into each other,just so we can feelsomething。)正是在touch中,人们才得以释放压抑和愤怒的情绪,从而以相对较小的冲突缓解更大冲突的可能,毕竟个体的愤怒及其转移不会酿成更大的集体灾难:同样也正是在touch中,获得释放的不仅仅是情绪。还有被压抑和被情绪所遮蔽的人性:若不是被黑人小伙抢走车,检察官妻子不会承认她对黑人本能的恐惧和排斥:若不是妻子被羞辱,功成名就的导演卡梅隆不会承认作为黑人的懦弱:若不是毫无道理地指责女招待与锁匠,黑人小伙和波斯商人的自我歧视不会淋漓尽致地呈露在观众面前。虽然其自我认知仍需一段时间。而该点,也正构成了crash发生的第二个深层原因。
二、天使、还是恶魔?
在灾难中,总是会涌现无数英雄:然而我们可曾想过,这些英雄当中,很多可能正是贪官、不孝子、婚外恋者……而一旦和平重新归来。英雄也可能再度沦为贪官、不孝子和婚外恋者。如此极端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人性是复杂难测的,正如白人警察瑞安对看不惯他的歧视行为而借故离开他的同事汤姆所言:你以为你了解自己吗,其实你什么也不知道。(You think you know who youare,you have n0 idea。)
如前所述,愤怒与愤怒的转移带来了影片的第一个情绪高潮,被转移的愤怒激起的新的愤怒的人们自然需要个突破口,并因此带来了影片的第二次高潮,将前半部分的敌对情绪一一化解:被羞辱的黑人导演的妻子遭遇了一场车祸,冒死将她救下的,却正是前夜羞辱她的白人警察,尖锐而短暂的抵抗之后,为死的恐惧所赦,女人接受了警察瑞安的救助。震惊中获救的女人凝视着她的拯救者,涕泪交加。
导演卡梅隆思索着自己的人生和妻子的无端受辱,将前来打劫他的黑人小伙安东尼狠狠教训一番:但当警察赶来时,却独自承担了责任:与此同时,白人警察汤姆则奋力劝下了失去理智的卡梅隆,并说服同伴安全地放走他;这样做,潜意识里汤姆是在替瑞安偿还前夜的羞辱之过吧。情绪恢复平静的导演对躲在车上的安东尼说:你这样做,让我蒙羞,更让你自己蒙羞。(you embarrass me。you embarrass you rself。)而正是同为黑人的这句规劝,让那个怨天尤人的安东尼心里一惊、幡然反思。
检察官的妻子珍妮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伤痛之中惟有南美裔的女佣不计前嫌悉心 照料,女人终于向保姆敞开双臂和怀抱。
愤怒的波斯商人法哈德开枪向锁匠丹尼尔射击,丹尼尔的女儿却不顾一切地扑过来、披着所谓“隐身斗篷”扑过去保护爸爸。——枪响、在令人窒息的停顿和悲痛过后我们才发现,弹药早已被法哈德的女儿换成空弹。因为两个女儿的爱心,拯救了两个家庭。很多观众的眼泪,也正是在这一刻欣然落下。
影片的情绪至此开始发生逆转:压抑、被转移的怒火,扭转向温情。然而。细思过后却又发现,这温情实在过于勉强而吝啬:在影片第一个高潮当中,我们说冲撞揭露了人性的恶:在第二个高潮中,人性之善则被唤醒。然而,短暂复苏的人性却仅仅是人类复杂体质的一小部分善和恶,因此人物并没有简单地止于从恶到善、或从善变恶,而是继续发展下去:也因此在影片的第二个高潮部分,观众感受更多的并不是舒一口气,而是情绪逆转之后的另一层纠结和质疑:
被拯救的克里斯汀凝视着昨夜还是恶魔、今天有如天使的拯救者瑞安,其情绪的复杂可想而知吧。对于女人来说,被救命的温暖和当街羞辱的疼痛果真可以两相抵消吗?对丈夫的爱和其容忍自己被猥亵的愤怒也可以相互扯平吗?那个黑色的夜晚所带来的创伤将永远镌刻在回忆中,让这女子纠结终生。
对于瑞安来说。发泄怒火出于本能、拯救遇难者出自职责和善良的天性,然而他今后是否就会抛弃对黑人的偏见呢、如果他的父亲仍然病痛难消?做警察的神圣感和贫民子女的无力感同样不能相互冲抵。他仍然是个矛盾体。无法预知他下一步会扮演天使还是恶魔。
黑人导演在初雪的夜里。拨手机给妻子:我爱你。也就是道歉了吧,身为丈夫却无力保护妻子这绝对是对男人尊严的深刻羞辱。然而在拯救了黑人小伙和被白人小伙救助之后,他的尊严感是否真地从此被唤醒呢?下次他是否仍会对白人警察唯唯诺诺呢?既然他不是一无所有的街头小混混,他就犯不上拿性命去为尊严冒险。
检察官的妻子经历病痛之后向女佣敞开胸怀,流泪说道:知道吗?你是我最好的朋友。(Do you wanna hear somethingfunny?you‘re the best friend I’ve got。)一切似乎冰释前嫌,却为什么我们在这一拥抱中发现如此坚固而冰冷的隔阂呢?人在病痛中总是无助的,为此需要温暖的帮扶。但这次拥抱真地能够融化女主人对有色人种根深蒂固的排斥吗?接纳某一个黑人也并不意味着对整个群体的认同吧。虽然这有限的温情也足以感动瞬间的你我。
同样,逃过一劫的锁匠丹尼尔之所以在深夜守着熟睡的妻女独自远眺,是因为他不知道在这个充满误解和偏见的多种族城市,他能否同样幸运地逃脱下一次莫名的灾难:而对“隐身斗篷”信以为真的女儿来说,善意欺骗带来的勇敢能不能让她每次都躲过伤害昵?锁匠不知道。
观众也不清楚。导演对温情的施予是极端吝啬的,我们刚刚从温情中缓解、又迅速陷入更深的纠结和焦虑。而当白人警察汤姆枪杀黑人小伙彼得时,则将这种再次逆转的焦虑情绪推向极致。
三、被温情所遮藏的
开心回家的汤姆半道捎上黑人小伙彼得,然而交谈始终是紧张的。莫名的敌意从汤姆身上散发出来。形成厚障横隔在狭窄的汽车空间当中:直至彼得伸手去掏被汤姆误以为是枪的神像时,沉闷的枪声、瘫软的彼得和脸色苍白的汤姆,终结了本应弥漫至片尾的吝啬的温情。
于是像惊愕而沮丧的汤姆一样,我们懊恼地发现全部的温情都不彻底,第二次高潮缓解的矛盾后留下了无数新的矛盾“引信”:
片中隐藏最深的是黑人侦探格雷厄姆,他以旁观者的角色贯穿整部影片并暗中左右观者对主题的判断。然而他对母亲的关心。却来得没有其白人女友重要:因为在做爱,所以不理会母亲孤独的哭诉:因为不想让女友知道住在贫民窟里的母亲的窘状,谎称母亲不在家;因为不想让弟弟被抓、更不想让被抓的弟弟阻挡自己的仕途,帮助议员做假证栽赃。
片中最虚伪的当属检察官议员里克,为了不失去黑人选票而逼迫格雷厄姆做假证。以此放弃对贩毒黑人侦探的起诉:同时为一位叫“萨达姆”的伊拉克人颁授勋章:与此同时,当妻子从楼上跌伤之后,里克的冷漠与平淡不经意地道出了二人日常生活的真实: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中年夫妇家庭生活的困境。
片中最让人揪心的无疑是那个稚气未脱的金发警察汤姆,小伙子无论如何没想到吧,在他极端反对混账种族主义的头脑深处,根深蒂固的居然也是所有白人对黑人的恐惧与提防。……善良的、杀了黑人小伙子的他,今后该走向何方呢?他扔掉彼得的尸体并放火烧掉车子,对罪行的逃避和对自身处境的无知,使得观众们无论如何都想知道,他的人性今后会走向何方呢?……这个设想简直太残酷了。
而片中引起争议最大的则是被导演卡梅隆启发的黑人小伙安东尼,这个始终在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黑人在唐人街将一车亚洲偷渡客释放。并给了他们四十美元买点东西吃。安东尼感觉自己做了好事,咕哝道:这些倒霉的中国佬……(dopeyfucking chinaman。)小伙子美美地笑了——这个笑容如此暧昧,不能不让国人或亚洲人敏感。但如果我们超越种族立场。稍微延伸一下想象:这些语言不通、拖家带口、身无分文的偷渡客,在陌生而冰冷的洛杉矶街头,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命运呢?可想而知。当然对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我们没理由太过苛刻:然就影片本身而言,其虚构的温情却一目了然。
也许这正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与最隐蔽的失败所在:在两个小时的影片当中。导演哈吉斯没有让观者精神放松并逃避生活。却在持续不断的惊愕中被迫以更残酷的方式直面生活、和群体的灵魂。如果,我们不将导演意图作为影片诠释的最终标准的话,那么通过影片的视听语言我们的确可以读到额外的内涵、甚至是作为白人的哈吉斯本人都无意识流露出来的和影片主人公相同的情愫。
而影片最后用一个大全景展示街头发生的新的冲撞则试图在表明:种族主义其实就像追尾一样司空见惯。因而不必大惊小怪。然而这究竟是让人叹一口气还是舒一口气呢?普遍即合理?或许正是如此司空见惯的事实才掩盖了我们对冲撞背后的制度操作而非文化原因的互久忽视吧。当警察汤姆因为不满瑞安的所作所为而请求更换一个搭档时,他的黑人上司如此告诉他:你以为我凭什么才能爬到这个地位?你要理解一个黑人奋斗到我这个职位有多难,尤其是在充满种族主义的洛杉矶警察局,很容易就会失去。不要因为正义就随意打破自己和别人的饭碗。(Just like I’m su re you unde rstandhow hard a black man has to work to getlO,say。whe re I 8m。ln a racist fuckingorganlzatiOn like the L.A.P.D.。And howeasily that can be taken away。)年轻的汤姆这才明白:在谎言面前,正义不堪一击。
也因此当我们声称冲突不可避免时,我们是否也在暗示:文明社会的冲突未尝不是人类“有意无意”的为之——片中的洛杉矶公检法部门无疑是充满腐败的:地区检察官为拉选票逢场做秀、颠倒是非:警署高级警官私受贿赂、收藏名车瞒天过海;侦探在职位的诱惑和上司的压力下置职业道德于不顾、对公众撒谎……人们渴望摆脱歧视,却用种种丑陋的体制或不成文的体制来强化和堆积这种歧视。
这样的现实下,即便有温情,也只能是短暂的、虚伪的、勉为其难的吧。
事实上研究者们也早已犀利地指出,《crash》之所以获得奥斯卡奖,仍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次诱降和做秀:该片最大贡献是给种族主义提供了一个理解的另类途径,并用人类共同的爱、理解、宽容、沟通,作为解决种族主义冲突的良方。而这一点恰好是奥斯卡评选委员非常喜欢的。……大团圆结局始终是个无法抹掉的集体无意识。而这也是该片能够击败《断臂山》获得最佳影片的根本原因。
终究,该部号称独立制作的影片,其成功之处或许只是其独立于商业片的伦理思考、精巧的结构、几近全明星阵容少有破绽的表演,以及以另类的方式传达的主流意识形态:crash无处不在。crash不可避免,crash有白人的原因也有黑人自己的,crash不仅仅是白人歧视黑人、黑人也歧视亚洲人……矛盾并未解决,矛盾只是在调和中,被悄悄转移。而已。
虽然片尾曲may be tomorrow如此温暖地回荡着。然而终究,哈吉斯只是用温情主义的方式,给我们勾勒了一个美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