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亚太音乐教育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r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七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讨会(APSMER)6月24—28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作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亚太地区的国际性音乐教育大会,本次会议的题材广、内容丰富,主题为“为人生的音乐教育及音乐技术”。研讨会按照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几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的方式,主题包括专家论坛、主题发言、论文宣读、海报展示、课程展示、工作坊、音乐会等几部分内容。
  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讨会创办于1997年,每两年举行一次,该组织的一项中心任务是使亚太地区间各个国家以及全球其他国家之间在这一领域的沟通更为快捷顺畅。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聚焦中国音乐教育
  
  亚太音乐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重要的一部分,自1997年创建以来,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曾先后在韩国首尔、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日本名古屋、中国香港、美国西雅图、泰国曼谷等地举办。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霍根认为:作为区域性的会议,亚太音乐教育研讨会是亚太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实现音乐教育交流的重要方式。区域性的研讨会如今不仅在亚太举行,今后还将在拉丁美洲举办。音乐教育研讨会作为重要的学术交流方式,将通过区域间的交流与研讨,把有关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与信息延伸到世界各地并得到及时反馈。
  由于许多与会者是首次来中国或第一次到上海,他们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及其音乐传承教育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理事长杨瑞敏就近30年来的中国音乐教育事业进行了梳理,并在研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专题发言。杨瑞敏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与改革;音乐教师培养;课外、社会、家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国音乐社团、报刊和网络等方面进行详尽的介绍。借此,与会者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有所认识与了解。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从儒、释、道三个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寻找可能的哲学支柱。谢嘉幸首先对儒家的人格教育,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唯识论等哲学思想予以阐述,同时回顾近代以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为代表的思潮对古代思想的继承、结合与运用,以期觅得点亮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启明灯。谢嘉幸认为,当我们回顾古代哲学时,会发现今天音乐教育的两个重大缺失,即:以文人音乐为代表的内含古代哲学思想的高文化形态的缺失,以及音乐作为人的整体生存状态的缺失。值得欣喜的是,当代的许多音乐教育者已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在民间自发的为传统文化及其音乐形态的传承与发展作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如德音所创办的“国乐启蒙”教育。与此同时,学术界亦在各种名目繁多的研究项目之下,为音乐教育的实践做出了许多实质性的努力和探索。比如,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开展的一项名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项研究中,由众多音乐家、教育家悉心选编的一套《儿童中国民乐品赏》曲集。
  来自中国各地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的在校研究生,积极参与此次研讨会。通过研讨会上的论文宣读,展示了我国新生研究者的学术成果。中国各地青年学者的热情参与也得到了国际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他们赞赏青年学者是国际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将为区域间的音乐教育学术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独创性、实用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充分运用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发现和培养个人的创造能力,这是与会人员所关注的话题之一。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理事会成员玛格丽特·贝瑞特多年来的研究,都涉及一个共同点——创造力。她认为,人们不可能在抽象的状态下具有创造力。在音乐教育方面,孩子在上学之前是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对于孩子而言,创造力的定义很难界定,但我们仍不应忽视每一个孩子具有创造性的潜质。孩子们的创造性产品也应受到社会的重视。玛格丽特介绍了她的相关项目研究背景:在幼儿园对18个参与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观察与研究。研究过程中,除了对孩子的父母进行采访,她还通过孩子父母所作的一些描述来对孩子的音乐活动进行记录。通过观察,玛格丽特发现孩子们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是基于日常丰富的音乐储备,也就是说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明显特点。
  亚太地区音乐教育学会主席尾村忠广通过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过程研究孩子们是如何发挥创造力,以实现游戏过程中演唱歌曲在音调上的统一趋同。基于以往的研究,尾村忠广首先进行了八种假设:随从大多数人;随从比较平均的调;随从歌调比较高的人;随从歌调比较低的人;随从唱歌音量最大的人;随从唱歌最早的人;随从演唱群体中的社会上的领导者;随从演唱群体中的音乐领唱人。但是,在经过了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后,尾村忠广认为,统一调的趋同过程与人们之前所认定的诸多假设都没有关系,所以推论出另一个结论——孩子们在演唱过程中逐渐调整,并统一为“平均值”的调。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在演唱过程中都会做出一个相应的让步,以达到一个统一的演唱音调。
  就此问题有学者提出,现在一些大城市里,孩子们的游戏音乐往往是通过幼儿园老师的领唱来教授。当老师带领学生演唱某个作品,跟随演唱的孩子必然会趋于老师所给的音高。这样会遏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就缺少了体验调趋同统一实践的过程。尽管传统歌曲的传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应该尽量避免总是由老师给出标准音高,而应该鼓励孩子们自己组织歌唱,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寻找合作、协作的过程。游戏的过程是孩子们交流的过程,游戏歌曲对于孩子的社会化过程的教育也将起到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探索多样性的音乐传承
  
  第七届亚太音乐教育研讨会的主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跨文化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不同情境和群体中有效的教学;发展、适应与音乐个性;课堂、乐队与个体教学;亚太音乐传统的历史、表演与教学;亚太音乐与其它地区传统音乐在音乐课程中的运用等。
  其中,亚太地区音乐传承与教学引发了诸多参会者的热议。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霍根·路德斯顿姆近年来特别关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越南的音乐传承与教育。他在研讨会上以《音乐学习与音乐多样性》为题,作了专题发言。霍根通过对一位越南儿童kam的研究个案为例子,描述了越南儿童是如何学习越南音乐的。回顾kam学习音乐,霍根总结了越南地区的儿童音乐学习有几种方式:其一是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性学习,其二是通过家庭教育的音乐学习,其三是学校教育环境下的音乐学习。其中,在早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性学习。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多数越南儿童所处的村庄,已经没有多少人还会唱当地的歌谣了。这也使得越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传统音乐文化生存环境的巨大转变,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与会专家认为,尽管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很多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但是也不应忽视学校以外的音乐传承。比如,音乐人类学家所开展的研究很大一部分也是在致力于不断推进和完善学校以外的音乐教育。为此,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与音乐人类学者相互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以探索音乐传承的多样性。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音乐教育
  
  研讨会期间,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里举办了一场颇具特色的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以双排键电子琴(也称电子管风琴)为主要特色,参与演出的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的师生。音乐会呈现了上海音乐学院丰硕的教学成果,也展示了当代科技产品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里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青年教师曾梦根据Bill Whelan的作品改编的双排键电子琴作品《大河之舞》,以及由两架双排键电子琴以及五个打击乐组成的小型乐队组合演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双排键电子琴作为当代科技产品,在本次亚太音乐教育研讨会中的频繁亮相,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当代科技产品如何服务于音乐教育由此成了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主任朱磊就《中国双排键乐器的新机遇》作了专题发言。朱磊认为,双排键电子琴作为一个集成体,对于很多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而言,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一件教学乐器。其中,双排键电子琴最具吸引力的是,它所具备的丰富多彩的声音。通过逼真地模拟交响乐队的各种乐器的音色,一定会促进和活跃音乐课堂。此外,双排键乐器有一个特别吸引孩子的地方——演奏形式。此乐器的演奏要求演奏者手脚并动,这与孩子灵活好动的性格比较贴近,因此有广阔的教学发展空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吴粤北在会上就《当代科技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应用》作了交流与展示。他以声乐教学为例,对如何运用现代科技产品对演唱者的嗓音条件与状态进行测量与评估进行了现场的互动交流。
  现代科技产品对当代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引发了与会者的兴趣。热闹的现场的互动和台下的交流,及由此而引发的对音乐技术的关注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亮点。
  
  关注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家是天生的吗?尽管有人认为,音乐家是天生的,但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理事盖瑞·麦克菲森通过长期的研究与观察,认为环境对音乐人才的成长的影响非常大,特殊儿童的音乐天赋并不能简单地以“天生”一词来一言以蔽之。比如,莫扎特被许多人公认为是天才。但是作为天才的莫扎特却拥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外在学习环境——因为音乐家父亲的培养,刻苦的训练以及穿梭于欧洲的大量演出等,诸多的外在环境造就了伟大的天才音乐家莫扎特。近6年来,盖瑞通过对一位华裔音乐儿童潘活活的成长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如今已经12岁的潘活活就读于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不久前被美国艺术机构挑选为杰克肯特库克青年艺术家,应邀到美国各地演奏。在题为《儿童音乐家潘活活的成长日记》的发言中盖瑞认为,如今提及“天才”,很多人认为“天才”的进步似乎是不需要努力的,“天才”是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训练和练习的。而事实上,“天才”一词只是一种暗语。根据研究,盖瑞把“天才”的成长分为四个主要阶段:选择样本的阶段;音乐身份与认同的阶段;家庭或社会投资的阶段;成长维持的阶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天才”的成长也同样离不开短时间里集中有效的密集训练。
  本次组委会策划的三场音乐会中,有两场是与少年音乐家为主题的。其一是“潘活活的钢琴独奏音乐会”。音乐会上,从巴赫的c小调托卡塔、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K.330、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到贝多芬的“悲怆”、李斯特的“旅行岁月”、德彪西的《版画集》,潘活活的演奏投入而热情。另一场是“少年音乐家音乐会”,参加演出的均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六年级的小演奏家们。音乐会上,有林子烨的钢琴独奏《杜姆卡op.59》,陈泓璇的笛子独奏《千山情》、《帕米尔的春天》,王沁怡的小提琴独奏《圣桑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肖依的琵琶独奏《寒鸦戏水》、《新翻羽调绿腰》,张周耀东的小提琴独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刘子豪的钢琴独奏《李斯特塔兰泰拉舞曲》,小演奏家们的精彩演出展示了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成果。尽管小演奏家对有些作品内涵的诠释还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的小有成就还是引发了与会者的一些思考——如何看待特殊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如何发展专业音乐教育?
  
  探索新式音乐课程与教材
  
  近年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区域间的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得到了交流,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国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逐渐显现出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次研讨会也有不少关于拓展音乐教育课程与音乐教材的建议与呼声。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作了题为《文化守望与全球视野——论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主题发言。余丹红通过对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教材进行分析,阐述了该教材中所蕴涵的全球化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守望姿态的完美结合。通过对黄自音乐教育的基本态度的反思,余丹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如何从世界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世界的音乐教育和我们的音乐教育;如何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呈现开放的状态去迎接世界的眼光;如何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元,并在更广阔的意义上以灵活的姿态与世界不同的文明进行对话?
  作为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综合艺术课程如今为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所熟悉。尽管仍面临各种不解和压力,但综合艺术课程的出现是一个大趋势,它已经悄然地改变着当今的艺术教育的理念和课程实践。
  以上海中小学音乐课程为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王月萍在会上作了题为《上海市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的发言。王月萍指出,目前在上海有50所学校试点进行综合课程教学,其中综合艺术课程正在有计划地推广中。尽管有人对综合课程在中国的实施表示质疑,但我们要有更广阔的艺术胸怀和视野,虽然现行的教学体制是培养分科的人才,但是时代的进步对综合课程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需求。
  与会的美国代表表示,综合艺术课程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很受欢迎。美国的综合艺术课程强调身体、情感、思想、感官等方面的整体感受,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艺术的整体认识。一些不太善于歌唱的学生,可以通过寻求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跳舞、戏剧表演等来进一步体验艺术。这也就避免以往教育中人为分割的形形色色的学科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尽管目前日本、韩国、中国港台地区所采用的音乐教材各不相同,但对综合课程的探索则是目前众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一些学者也指出,面对现代化科技综合性的加强对课程综合化趋势的影响,综合课程可以为学习提供认识整体文化的语境,引导学生形成更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综合艺术课程不仅是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对此的探索与研究将是一个持久的话题。
  为期三天的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讨会6月28日落下帷幕。与会者欣喜地表示,研讨会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了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界同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闭幕式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学会主席尾村忠广宣布下一届研讨会的主办方为中国台北。在交接仪式中,中国台北代表热忱邀请专家学者2011年聚首中国台北,为亚太音乐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李小莹 中国音乐学院2008级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两年,黄石市教育系统做出了有力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以育人为目标,以文化浸润校园,以抓铁有痕的力度,全力推进“三访三抓三评”行动,着力打造“党建 德育 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发展新模式,探索了一条
可可西里,荒凉的无人之地,人类的生命禁区。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动物,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藏羚羊、金雕却悲壮地占领了这片雄踞于青藏高原的热土,以特有、自然的方式繁衍、生存。曾几何时,人类的贪婪开始入侵这篇领地,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践踏法律,肆无忌惮猎杀这里的野生动物。与此同时,可可西里的守护者们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乃至殊死搏斗,用热血和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壮歌——  上世纪80年代末,藏羚
12日,英国最大在野党工党党魁选举结果揭晓,胡子拉碴的杰雷米·科尔宾成为“黑马”。稍后,他在议会大厦附近一家酒吧答谢支持者,与众人一起高唱英国社会主义“红歌”《红旗》,支持者还打起了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红旗。  科尔宾现年66岁,是卡尔·马克思的“粉丝”。 当被BBC记者问到对卡尔·马克思的看法时,他说:“他(马克思)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博览广读,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过去三四十年,表达对
2012年2月19日, “《龙声华韵》——王震亚古琴音乐改编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  这场具有学术前沿意义的“高龄”音乐会,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的特别关注。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人音乐和西方管弦乐队与合唱的“中国化”结合的实践,尤其是作为我国作曲家群体中既深谙西方现代音乐作曲技法,又对中国古琴、京剧等传统雅俗音乐研究颇有影响的王震亚教授在古琴音乐改编上持续多年的开拓和探索,都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文化课如何与专业课结合,如何为专业课服务,是困扰所有文化教师的难题。在计算机网络专业进行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成为连接计算机网络和语文课的桥梁,解决了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这一难题。  关键词:思维;计算机网络专业;语文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专门人才和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最终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广泛就业的需要。这不仅是
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教育是民生工程,更是中国光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才能满足开发区高新企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为开发区未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优质教育的打造,离不开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的支撑。为此,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坚持“定对象、定周期、定目标任务”的培养原则,将成长方向直接锁定为“
摘要:基于目前国内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忽略实验室建设投资,本科实验、实训教学条件落后,会计学专业大学生专业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受制约的客观实际,分析了会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设备老化严重、开放程度低、实习资料更新速度慢、实验教师编制紧张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追加实验室建设专项投资、实行全天候对学生开放等行之有效的改革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会计实验室;实验教师 
早在20年前,话剧艺术家英若诚先生在哈尔滨看我的歌剧《仰天长啸》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搞的都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一定要做到在对方的领地上赢得对方的尊敬!这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20年后《霸王别姬》踏上美国土地,在六大城市巡演。从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纽约、休斯顿到达拉斯,共演10场,观众达20000余人。其中包括美国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各国使节、华人侨界人士、歌剧长久观众以及美国文艺界人士,包
一、威尔的拉丁文  能想象吗?莎士比亚青少年时代的英格兰,正规教育是拉丁文的天下,理由很简单,拉丁文是上流社会和国际交往的语言,下里巴人才说英语。因此,小学根本不允许升入高年级的男生说英语,所有家庭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说拉丁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对于天主教徒来说,拉丁文是“与上帝沟通的语言”。  距威尔家只有三百码远近的斯特拉福德镇文法学校没留下任何关于威尔的记录,对他到底是否上过这所学校、几岁入
摘要:较之于文学写作,应用文写作侧重于实用,其格式规范、用语严谨、理论性强、种类繁多,故教师在教学中倍感不适,学生亦觉难懂。这个不争的事实不利于学生今后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一状态已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体会,在突破应用文传统教学模式方面,尝试着从多角度进行剖析和阐述。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改探索;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