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导学法是数学教学常用方式,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所学知识,并为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借助问题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导学法策略,望给予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3-0076-01
数学是初中教育重要组成,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现代教育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问题导学法核心即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角色为学生设置问题,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明确导入目的,深入分析内容
课堂导入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高效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益和高效率相统一,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注重是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及是否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问题是课堂教学常见形式,即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知识欲望,这种导入方式多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教学当中。
以三角形相关知识为例,该章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概念和性质,还要让学生明确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前初中生都很崇拜明星,数学教师就可紧抓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设置导入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即通过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张著名篮球明星姚明的图片,旁边标注姚明相关信息:体重140.6kg,身高226cm,臂展2.2米,腿长141cm,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有人说姚明脚步很大,他走一步能跨出近3米,大家相信这个说法吗?”由于该问题和学生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瞬间被吸引。最后教师引出三角形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梳理对姚明的认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又以近似数相关知识为例,教师从先问学生班级中有多少人?学生会直接说出自己已知数字。之后教师从班级人数过渡到我国人口,学生直接回答13亿。此时教师提出问题:“13亿就真的不多也不少吗?真的有这么准确吗?”当学生陷入困惑后,教师引入近似数知识,瞬间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知识欲望。
二、合理设计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载体,需要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中持续完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知识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发展思维。
以“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为例,数学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形象化演示贴在墙上的梯子持续下滑的画面,同时引导学生看到画面上的文字:“已知梯子长10米,其顶端到地面垂直距离约8米,如果梯子顶端向下滑1米,请问梯子底端需要向下滑多少米?”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座美丽的花园图案,并呈现问题:“图片上这座花园长为35米,宽为26米,现城市建设要求修建两条相互垂直且宽度相同的道路,那么剩余面积余850平方米道路宽为多少?”上述教学以图文形式引入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以《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數学教师先让学生讲述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处于运动状态,有学生提出:“车在马路上行驶”“人在行走”。之后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段动画并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它们的运动方式是否相同?是否能根据不同运动方式对其分类?”学生说出几种分类方式,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日常生活中的缆车、电梯、火车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平直运动,因而可总结为在直线方向上移动,即平移。”“除了上述运动方式,还有钟摆、螺旋桨、风扇叶片等都围绕一个点转动,可称作旋转。”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引入知识,有效活跃学生思维,为高效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设施教情境,促使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认知水平,因而设计问题时要具有针对性,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设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主体角色,而教师则扮演指导和组织角色,因而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依托学生天性并引导其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处于相同教育环境中,但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家庭因素,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学生思维、知识、接受、理解等能力存在不同,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以《解直角三角形》一课为例,该章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概念以及证明直角三角形方法等。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可提出层次性较强的问题:“大家能列举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物品吗?”“判断物品为直角三角形依据有哪些?”“直角三角形有哪些特点?”“你认为该如何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上述问题均有层层递进的效果,难易适中,可让每位学生均能从思考中获取和掌握新知,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单一沉闷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初中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将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开放和活跃状态,以实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国林.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中旬,2019(2).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3-0076-01
数学是初中教育重要组成,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现代教育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问题导学法核心即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角色为学生设置问题,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明确导入目的,深入分析内容
课堂导入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高效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益和高效率相统一,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注重是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及是否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问题是课堂教学常见形式,即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知识欲望,这种导入方式多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教学当中。
以三角形相关知识为例,该章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概念和性质,还要让学生明确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前初中生都很崇拜明星,数学教师就可紧抓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设置导入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即通过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张著名篮球明星姚明的图片,旁边标注姚明相关信息:体重140.6kg,身高226cm,臂展2.2米,腿长141cm,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有人说姚明脚步很大,他走一步能跨出近3米,大家相信这个说法吗?”由于该问题和学生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瞬间被吸引。最后教师引出三角形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梳理对姚明的认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又以近似数相关知识为例,教师从先问学生班级中有多少人?学生会直接说出自己已知数字。之后教师从班级人数过渡到我国人口,学生直接回答13亿。此时教师提出问题:“13亿就真的不多也不少吗?真的有这么准确吗?”当学生陷入困惑后,教师引入近似数知识,瞬间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知识欲望。
二、合理设计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载体,需要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中持续完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知识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发展思维。
以“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为例,数学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形象化演示贴在墙上的梯子持续下滑的画面,同时引导学生看到画面上的文字:“已知梯子长10米,其顶端到地面垂直距离约8米,如果梯子顶端向下滑1米,请问梯子底端需要向下滑多少米?”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座美丽的花园图案,并呈现问题:“图片上这座花园长为35米,宽为26米,现城市建设要求修建两条相互垂直且宽度相同的道路,那么剩余面积余850平方米道路宽为多少?”上述教学以图文形式引入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以《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數学教师先让学生讲述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处于运动状态,有学生提出:“车在马路上行驶”“人在行走”。之后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段动画并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它们的运动方式是否相同?是否能根据不同运动方式对其分类?”学生说出几种分类方式,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日常生活中的缆车、电梯、火车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平直运动,因而可总结为在直线方向上移动,即平移。”“除了上述运动方式,还有钟摆、螺旋桨、风扇叶片等都围绕一个点转动,可称作旋转。”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引入知识,有效活跃学生思维,为高效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设施教情境,促使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认知水平,因而设计问题时要具有针对性,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设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主体角色,而教师则扮演指导和组织角色,因而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依托学生天性并引导其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处于相同教育环境中,但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家庭因素,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学生思维、知识、接受、理解等能力存在不同,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以《解直角三角形》一课为例,该章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概念以及证明直角三角形方法等。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可提出层次性较强的问题:“大家能列举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物品吗?”“判断物品为直角三角形依据有哪些?”“直角三角形有哪些特点?”“你认为该如何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上述问题均有层层递进的效果,难易适中,可让每位学生均能从思考中获取和掌握新知,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单一沉闷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初中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将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开放和活跃状态,以实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国林.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中旬,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