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着重塑造女儿的好品质
1999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北京大学教师袁放迎来了放学的女儿袁日涉。女儿举着一份试卷嚷着让爸爸签字。袁放一看上面的考试成绩,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这么简单的数学试题,女儿仅考了80分,这孩子以后看来是没指望了!妻子要金枝看了女儿的试卷后,苦笑着和丈夫对视了一眼。
袁放的心情非常沉重,他44岁才有了女儿,他和妻子对女儿倾注了很大精力,期待女儿将来不辱没门庭。袁放的父亲袁微子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母亲董领娇是国内肿瘤治疗方面的专家。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怎么能培养出这样一个让他和妻子都很失望的女儿呢?
袁放对女儿的资质早就不看好。袁日涉4岁时,袁放把她送到北京景山公园少年宫学前艺校,让女儿接受学前教育。哪知进校后没有多久,女儿和别的孩子相比就差了一大截:朗诵、舞蹈、美术、踢毽子,样样都落在别人后面。美术课上,别的小朋友画完离开教室很长时间了,袁日涉还没有完成;她跳绳动作也很笨拙,硬是不敢往绳子下面钻;踢毽子,能踢5个就算不错了,连老师也苦笑着直摇头。
那天晚上,袁放和妻子躺在床上整夜没有睡着。听到丈夫唉声叹气,要金枝劝慰丈夫:“女儿智商不高,我们还是把她当普通人来培养吧。”袁放叹了口气说:“我们这种知识分子家庭,如果女儿连大学都考不上,说出去岂不让人笑话?”要金枝对丈夫的观点不以为然:“我们不能为了大人的面子逼垮孩子啊!上午,同事们聊天时,谈到对于幸福的理解,有位同事说,清华大学一位著名教授退休后,每天和老伴形影不离,因为他的孩子们都在国外定居,一年中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回来看他们。而附近胡同里一位蹬三轮车的大爷,虽然他的儿女都是普通工人,但每天都到父母家里嘘寒问暖。你说哪位老人的幸福更实在呢?最后,大家都说,幸福有很多种,人老了身边有儿女陪伴就是最大的幸福!”妻子的这一番话对袁放触动很大。他想,虽然女儿智力平平,可能无法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但高尚的品格更为重要,他决心把女儿培养成品质高尚的人。
从那以后,袁放夫妻俩对女儿的学习降低了要求,对女儿的德育培养更加重视了,开始着重发掘女儿身上的闪光点。袁放发现,女儿虽然美术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但每天回到家后,无论多晚都要坚持画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女儿的绘画作品竟然得到了十校联赛的第一名。由此,袁放得出一个结论:女儿虽然智商一般,但有一般孩子不具备的超常毅力和耐心,更有乐于助人的品性。如果在这方面对女儿加以引导和培养,或许对女儿的成长有帮助。
于是,袁放让女儿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有时,他身体不舒服,就躺在床上指挥女儿做这做那,教育她“百善孝为先”,做人要先从孝顺父母开始。袁日涉7岁多,袁放就开始带她到超市“见习”,让女儿学会购物。
一次,袁放带女儿从超市回到家就坐在沙发上,故意喘着气说:“孩子,爸爸又累又渴,帮我削个苹果好吗?”袁日涉拿着刀削了10多分钟也没能削好一个苹果。袁放也不着急,一直等着女儿削好后递给他。突然,袁放听到女儿惊叫一声,回头一看,发现女儿已经捂住了手指。原来女儿不小心划破了指头,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这时,正好有个朋友来串门,看到袁日涉眼泪汪汪的样子,便大声指责袁放太狠心,女儿小小年纪竟让她做这种事情。袁放不动声色。其实,他也很心疼女儿,但这是他对女儿实施的行为养成教育,他不想因为心慈手软而半途而废。经过袁放夫妇的细心引导和培养,袁日涉成了一个勤快、孝顺的小姑娘。
女儿成了环保网站最年轻的CEO
2000年元旦前的一天,袁放做好晚饭,却迟迟不见女儿回来。他有些着急,正要出门找时,门铃响了。袁放急忙打开门一看,是女儿,手脏兮兮的,还拎着个塑料袋。袁放有些生气,正想训斥她几句,只见女儿把那个塑料袋打开,兴奋地说:“爸爸,这是我捡的废电池!”袁放一看,袋子里果然装了十几节废电池。他有些诧异。女儿认真地说:“爸爸,报纸上不是说废电池有毒,会破坏环境吗?以后我上学时只要看到废电池就捡起来!”
袁放这才想起来,前几天,他在报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位来中国旅游的德国女士,把在中国捡到的废旧电池攒起来带回了德国。当时,他把这则消息讲给女儿听,还告诉她,电池里含有铅、汞、镉等有毒的重金属,但中国没有废电池回收处。注重环保的德国人就把它收集起来,带回德国处理,以免污染环境。没想到,这则新闻被女儿牢牢记在脑子里。她上学时特意带上塑料袋,专门盛放捡来的废电池。袁放认为,女儿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就是有孝心的表现,应当鼓励。他不但夸奖了女儿,还决定和女儿一起上街捡废电池。
一天,袁日涉和爸爸商量,她打算与人民日报社有关部门沟通,在单位的大厅门口放一个废电池回收箱,想让爸爸和她一起去。袁放爽快地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第二天,袁放陪女儿来到人民日报社保卫处。本来说好是让女儿亲自去找处长商谈的,可袁日涉有些胆怯,眼巴巴地望着爸爸求助。袁放赶紧上前说明了来意,保卫处处长非常赞成和支持这件事。在回家的路上,袁放对女儿说:“爸爸只帮你一次,以后就要你自己去联系了!”就这样,袁日涉又相继与多家单位谈妥了在大厅门口放置废电池回收箱的事情。袁放心里暗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2001年,袁日涉迎来了做环保的第一个奖项——“福特汽车环保奖”,奖金5000元。这笔钱该怎么用呢?袁放建议说:“孩子,环保是大家做的,你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明白爸爸的意思吗?”袁日涉为这笔奖金的用途想了好几天,终于做出了决定:用这笔钱开办一个属于少年儿童自己的环保网站。虽然做网站有了启动资金,但技术问题成了“拦路虎”。袁放鼓励女儿:“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不懂你可以学呀!”于是,袁日涉开始自学网页制作。每天下课,她就看书、查资料,请教老师,有时忙到凌晨一两点钟才睡觉。
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袁日涉创办的“红领巾环保网”就开通了。年仅8岁的袁日涉成了全世界环保网年龄最小的CEO。很快,她的网站聚集了30万名环保人士,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随着媒体的不断报道,袁日涉在学校小有名气,也引起班里个别同学的妒忌。有一次,袁日涉刚到班里,一个废纸团便滚到她脚下。扔纸团的那个男生斜着眼睛,用嘲笑的口吻说:“你不是‘环保小卫士’吗?这个纸团帮我捡起来吧!”袁日涉弯腰捡起了那个纸团。不料,那个男生一脸坏笑地说:“纸里面可是我的鼻涕啊!”这句话引来了其他同学的哄笑。袁日涉气得趴在桌子上哭了。
放学后,袁日涉把白天的经历说给爸爸听,袁放笑着说:“乖女儿,那个男生做得是不对,但做公益事业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诚意,你平时要多与别人沟通,相信你的诚意会感化别人的!”
半个月后的一天,袁日涉在饭桌旁兴奋地说:“爸爸,那个故意扔纸团的男生向我道歉了!”袁放忙问:“你是怎样打动他的?”原来,袁日涉是个有心的女孩,那天,她看到那个男生感冒了,正好又轮到他值日,于是,放学后,袁日涉主动留下来,替那个男生打扫卫生,让他早些回家休息。那个男生被袁日涉的善良感动了,为自己嘲笑她的举动道了歉。此后,他还主动加入了袁日涉为节约纸张而成立的“一张纸小队”。
让孩子做个平凡有用的好人更重要
袁日涉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自然占用了很多学习时间。袁放和妻子担心从小就对学习有恐惧感的女儿成绩会更差,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袁日涉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觉得自己整天忙于公益活动,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别的同学就会对她有看法,所以,她必须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对于女儿的这种想法,袁放很支持。他对女儿说:“要想学习好,除了刻苦努力之外,课堂上还得认真听讲,对老师讲的要点能融会贯通。另外,你脑子反应慢,但只要认真对待课后习题以及老师推荐的复习资料,并经常练习,成绩就会提上去。”袁日涉听从了爸爸的建议,上课认真听讲,从不开小差,作业也按时完成,缺的作业及时补上。因为平时活动多,袁日涉放弃了许多玩的时间,网络游戏、电视连续剧几乎与她绝缘。
五年级期末考试,袁日涉的全部课程都是优。袁放明白,女儿成绩好是因为参加环保和社会活动,知识面越来越广,社交、表演和写作能力也大大提高。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
2005年9月,袁日涉小学毕业了。按她的条件可以保送重点中学,可袁放把选择权给了女儿。袁日涉经过认真思考,对爸爸说:“重点中学各方面条件虽然不错,但竞争压力大,离家又远,我还是上一所离家近些的普通中学吧!”袁放支持女儿的想法。最后,袁日涉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北京65中就读。
2006年春节期间,袁日涉打算编一本关于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方面的书,把热心环保的少年的事迹记录下来。袁放担心编书会占用太多时间,影响女儿的学习。袁日涉反过来安慰爸爸:“老爸,别担心,我会合理安排时间,不会影响学习的,您放心吧!”袁日涉说到做到,凭着对网络的熟悉,约稿、组稿、编稿,一切都是在网上快速完成的。有些同学不懂网页制作和网上操作,袁日涉就在网上开办“23步培训班”,把自己几年来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学。前后仅用了3个月时间,袁日涉就把书编辑出版了。2006年6月期末考试,袁日涉的全部科目都是优,还加入了共青团。
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为了当一名出色的志愿者,袁日涉刻苦地学习英语,口语越来越熟练。她和爸爸在北京市东城区举行的家庭迎奥运学英语活动中,以小品《外国友人与北京的士司机》荣获第一名,而这个小品是袁日涉独立创作的。袁放配合女儿排练了多日,父女俩以精彩的表演征服了评委。
袁日涉的努力换来了诸多荣誉。她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少先队员标兵、第八届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第九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2004年度中华十佳小记者,2008年7月,她荣获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袁日涉还曾以全国少工委委员的身份,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因为教女有方,袁放一家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近日,记者电话连线已退休在家的袁放,他谈到自己对女儿教育的切身体会时说:“让孩子成才不只读书这一条路。如果孩子智力一般,无法在学习上出类拔萃,那么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做个平凡有用的人,这比做个成绩好的学生更重要。”
【编辑:刘波】
1999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北京大学教师袁放迎来了放学的女儿袁日涉。女儿举着一份试卷嚷着让爸爸签字。袁放一看上面的考试成绩,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这么简单的数学试题,女儿仅考了80分,这孩子以后看来是没指望了!妻子要金枝看了女儿的试卷后,苦笑着和丈夫对视了一眼。
袁放的心情非常沉重,他44岁才有了女儿,他和妻子对女儿倾注了很大精力,期待女儿将来不辱没门庭。袁放的父亲袁微子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母亲董领娇是国内肿瘤治疗方面的专家。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怎么能培养出这样一个让他和妻子都很失望的女儿呢?
袁放对女儿的资质早就不看好。袁日涉4岁时,袁放把她送到北京景山公园少年宫学前艺校,让女儿接受学前教育。哪知进校后没有多久,女儿和别的孩子相比就差了一大截:朗诵、舞蹈、美术、踢毽子,样样都落在别人后面。美术课上,别的小朋友画完离开教室很长时间了,袁日涉还没有完成;她跳绳动作也很笨拙,硬是不敢往绳子下面钻;踢毽子,能踢5个就算不错了,连老师也苦笑着直摇头。
那天晚上,袁放和妻子躺在床上整夜没有睡着。听到丈夫唉声叹气,要金枝劝慰丈夫:“女儿智商不高,我们还是把她当普通人来培养吧。”袁放叹了口气说:“我们这种知识分子家庭,如果女儿连大学都考不上,说出去岂不让人笑话?”要金枝对丈夫的观点不以为然:“我们不能为了大人的面子逼垮孩子啊!上午,同事们聊天时,谈到对于幸福的理解,有位同事说,清华大学一位著名教授退休后,每天和老伴形影不离,因为他的孩子们都在国外定居,一年中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回来看他们。而附近胡同里一位蹬三轮车的大爷,虽然他的儿女都是普通工人,但每天都到父母家里嘘寒问暖。你说哪位老人的幸福更实在呢?最后,大家都说,幸福有很多种,人老了身边有儿女陪伴就是最大的幸福!”妻子的这一番话对袁放触动很大。他想,虽然女儿智力平平,可能无法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但高尚的品格更为重要,他决心把女儿培养成品质高尚的人。
从那以后,袁放夫妻俩对女儿的学习降低了要求,对女儿的德育培养更加重视了,开始着重发掘女儿身上的闪光点。袁放发现,女儿虽然美术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但每天回到家后,无论多晚都要坚持画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女儿的绘画作品竟然得到了十校联赛的第一名。由此,袁放得出一个结论:女儿虽然智商一般,但有一般孩子不具备的超常毅力和耐心,更有乐于助人的品性。如果在这方面对女儿加以引导和培养,或许对女儿的成长有帮助。
于是,袁放让女儿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有时,他身体不舒服,就躺在床上指挥女儿做这做那,教育她“百善孝为先”,做人要先从孝顺父母开始。袁日涉7岁多,袁放就开始带她到超市“见习”,让女儿学会购物。
一次,袁放带女儿从超市回到家就坐在沙发上,故意喘着气说:“孩子,爸爸又累又渴,帮我削个苹果好吗?”袁日涉拿着刀削了10多分钟也没能削好一个苹果。袁放也不着急,一直等着女儿削好后递给他。突然,袁放听到女儿惊叫一声,回头一看,发现女儿已经捂住了手指。原来女儿不小心划破了指头,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这时,正好有个朋友来串门,看到袁日涉眼泪汪汪的样子,便大声指责袁放太狠心,女儿小小年纪竟让她做这种事情。袁放不动声色。其实,他也很心疼女儿,但这是他对女儿实施的行为养成教育,他不想因为心慈手软而半途而废。经过袁放夫妇的细心引导和培养,袁日涉成了一个勤快、孝顺的小姑娘。
女儿成了环保网站最年轻的CEO
2000年元旦前的一天,袁放做好晚饭,却迟迟不见女儿回来。他有些着急,正要出门找时,门铃响了。袁放急忙打开门一看,是女儿,手脏兮兮的,还拎着个塑料袋。袁放有些生气,正想训斥她几句,只见女儿把那个塑料袋打开,兴奋地说:“爸爸,这是我捡的废电池!”袁放一看,袋子里果然装了十几节废电池。他有些诧异。女儿认真地说:“爸爸,报纸上不是说废电池有毒,会破坏环境吗?以后我上学时只要看到废电池就捡起来!”
袁放这才想起来,前几天,他在报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位来中国旅游的德国女士,把在中国捡到的废旧电池攒起来带回了德国。当时,他把这则消息讲给女儿听,还告诉她,电池里含有铅、汞、镉等有毒的重金属,但中国没有废电池回收处。注重环保的德国人就把它收集起来,带回德国处理,以免污染环境。没想到,这则新闻被女儿牢牢记在脑子里。她上学时特意带上塑料袋,专门盛放捡来的废电池。袁放认为,女儿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就是有孝心的表现,应当鼓励。他不但夸奖了女儿,还决定和女儿一起上街捡废电池。
一天,袁日涉和爸爸商量,她打算与人民日报社有关部门沟通,在单位的大厅门口放一个废电池回收箱,想让爸爸和她一起去。袁放爽快地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第二天,袁放陪女儿来到人民日报社保卫处。本来说好是让女儿亲自去找处长商谈的,可袁日涉有些胆怯,眼巴巴地望着爸爸求助。袁放赶紧上前说明了来意,保卫处处长非常赞成和支持这件事。在回家的路上,袁放对女儿说:“爸爸只帮你一次,以后就要你自己去联系了!”就这样,袁日涉又相继与多家单位谈妥了在大厅门口放置废电池回收箱的事情。袁放心里暗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2001年,袁日涉迎来了做环保的第一个奖项——“福特汽车环保奖”,奖金5000元。这笔钱该怎么用呢?袁放建议说:“孩子,环保是大家做的,你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明白爸爸的意思吗?”袁日涉为这笔奖金的用途想了好几天,终于做出了决定:用这笔钱开办一个属于少年儿童自己的环保网站。虽然做网站有了启动资金,但技术问题成了“拦路虎”。袁放鼓励女儿:“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不懂你可以学呀!”于是,袁日涉开始自学网页制作。每天下课,她就看书、查资料,请教老师,有时忙到凌晨一两点钟才睡觉。
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袁日涉创办的“红领巾环保网”就开通了。年仅8岁的袁日涉成了全世界环保网年龄最小的CEO。很快,她的网站聚集了30万名环保人士,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随着媒体的不断报道,袁日涉在学校小有名气,也引起班里个别同学的妒忌。有一次,袁日涉刚到班里,一个废纸团便滚到她脚下。扔纸团的那个男生斜着眼睛,用嘲笑的口吻说:“你不是‘环保小卫士’吗?这个纸团帮我捡起来吧!”袁日涉弯腰捡起了那个纸团。不料,那个男生一脸坏笑地说:“纸里面可是我的鼻涕啊!”这句话引来了其他同学的哄笑。袁日涉气得趴在桌子上哭了。
放学后,袁日涉把白天的经历说给爸爸听,袁放笑着说:“乖女儿,那个男生做得是不对,但做公益事业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诚意,你平时要多与别人沟通,相信你的诚意会感化别人的!”
半个月后的一天,袁日涉在饭桌旁兴奋地说:“爸爸,那个故意扔纸团的男生向我道歉了!”袁放忙问:“你是怎样打动他的?”原来,袁日涉是个有心的女孩,那天,她看到那个男生感冒了,正好又轮到他值日,于是,放学后,袁日涉主动留下来,替那个男生打扫卫生,让他早些回家休息。那个男生被袁日涉的善良感动了,为自己嘲笑她的举动道了歉。此后,他还主动加入了袁日涉为节约纸张而成立的“一张纸小队”。
让孩子做个平凡有用的好人更重要
袁日涉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自然占用了很多学习时间。袁放和妻子担心从小就对学习有恐惧感的女儿成绩会更差,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袁日涉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觉得自己整天忙于公益活动,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别的同学就会对她有看法,所以,她必须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对于女儿的这种想法,袁放很支持。他对女儿说:“要想学习好,除了刻苦努力之外,课堂上还得认真听讲,对老师讲的要点能融会贯通。另外,你脑子反应慢,但只要认真对待课后习题以及老师推荐的复习资料,并经常练习,成绩就会提上去。”袁日涉听从了爸爸的建议,上课认真听讲,从不开小差,作业也按时完成,缺的作业及时补上。因为平时活动多,袁日涉放弃了许多玩的时间,网络游戏、电视连续剧几乎与她绝缘。
五年级期末考试,袁日涉的全部课程都是优。袁放明白,女儿成绩好是因为参加环保和社会活动,知识面越来越广,社交、表演和写作能力也大大提高。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
2005年9月,袁日涉小学毕业了。按她的条件可以保送重点中学,可袁放把选择权给了女儿。袁日涉经过认真思考,对爸爸说:“重点中学各方面条件虽然不错,但竞争压力大,离家又远,我还是上一所离家近些的普通中学吧!”袁放支持女儿的想法。最后,袁日涉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北京65中就读。
2006年春节期间,袁日涉打算编一本关于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方面的书,把热心环保的少年的事迹记录下来。袁放担心编书会占用太多时间,影响女儿的学习。袁日涉反过来安慰爸爸:“老爸,别担心,我会合理安排时间,不会影响学习的,您放心吧!”袁日涉说到做到,凭着对网络的熟悉,约稿、组稿、编稿,一切都是在网上快速完成的。有些同学不懂网页制作和网上操作,袁日涉就在网上开办“23步培训班”,把自己几年来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学。前后仅用了3个月时间,袁日涉就把书编辑出版了。2006年6月期末考试,袁日涉的全部科目都是优,还加入了共青团。
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为了当一名出色的志愿者,袁日涉刻苦地学习英语,口语越来越熟练。她和爸爸在北京市东城区举行的家庭迎奥运学英语活动中,以小品《外国友人与北京的士司机》荣获第一名,而这个小品是袁日涉独立创作的。袁放配合女儿排练了多日,父女俩以精彩的表演征服了评委。
袁日涉的努力换来了诸多荣誉。她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少先队员标兵、第八届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第九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2004年度中华十佳小记者,2008年7月,她荣获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袁日涉还曾以全国少工委委员的身份,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因为教女有方,袁放一家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近日,记者电话连线已退休在家的袁放,他谈到自己对女儿教育的切身体会时说:“让孩子成才不只读书这一条路。如果孩子智力一般,无法在学习上出类拔萃,那么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做个平凡有用的人,这比做个成绩好的学生更重要。”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