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发现了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方法和措施,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理念 教学改革
一、前言
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学的桥梁,它在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对象,以及学校的规模、管理方式、发展方向等不同因素,从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终身体育,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理念,开展各项工作。
二、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应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学校体育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的日益深化,终身体育思想在我国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很快就成为当今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三、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最后阶段。同时,高校体育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奠定了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确定了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高校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养成的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终身体育的思想应贯穿于高校体育的全过程。从我国的高校体育状况来看,从高校体育到社会体育缺乏延续性。因此,要想把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很好地链接,我们就必须落实“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把终身体育纳入体育教学内容。
四、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体育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要求产生了一定的脱节,缺乏与社会体育之间的连贯性和统一性。高校体育教育的教程片面地要求增强学生的体质,过于重视学生的现实锻炼,并且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盲目追求体育教学的近期效益,而忽视了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长远利益。在整个教学教程中,教师没有真正根据终身体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
五、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把教学内容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因此,高校体育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改革的方向,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从追求体育的形式向追求体育的实质的跨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并助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更新教学体制,实行课内外一体化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是指有针对性地把教学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专题,以课内专题讲座为主体,课外研究探索为补充,将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浑然一体。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就是将课堂授课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课内教学精讲主要知识技能,采用示范式、讲解式等教学方法,将主要的理论融会贯通;课外针对专题的内容,利用教学比赛、小组练习等,让学生在“实战”中应用理论、消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理论、拓展知识、创新发展的目的。由于除身体教育之外的健康、娱乐、生活、竞技体育、终身体育等内容的大量涌入,教师仅靠体育课是无法把这些内容全部囊括进去的,这些体育教学任务就必须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去弥补、完成。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可经常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通俗易练的传统体育项目,使学生能在快乐体育中学会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享受终身体育锻炼的乐趣。
七、提高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地位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成为体育课的继续和延伸,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育健身、运动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生活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充分、自主、自由地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内容、手段和方法,独立地制订锻炼计划,将体育教学中学到的专项技术和锻炼方法更好地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实践中。这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健身热情,而且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会锻炼,学会做人,学会健康生活。
八、结语
高等教育时期是大学生生长发育、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融合,将直接决定大学生走出学校后持续有效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体育脱节的现象,过于注重技术教育而忽视体育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淡化。所以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理念 教学改革
一、前言
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学的桥梁,它在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对象,以及学校的规模、管理方式、发展方向等不同因素,从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终身体育,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理念,开展各项工作。
二、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应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学校体育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的日益深化,终身体育思想在我国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很快就成为当今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三、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最后阶段。同时,高校体育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奠定了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确定了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高校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养成的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终身体育的思想应贯穿于高校体育的全过程。从我国的高校体育状况来看,从高校体育到社会体育缺乏延续性。因此,要想把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很好地链接,我们就必须落实“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把终身体育纳入体育教学内容。
四、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体育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要求产生了一定的脱节,缺乏与社会体育之间的连贯性和统一性。高校体育教育的教程片面地要求增强学生的体质,过于重视学生的现实锻炼,并且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盲目追求体育教学的近期效益,而忽视了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长远利益。在整个教学教程中,教师没有真正根据终身体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
五、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把教学内容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因此,高校体育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改革的方向,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从追求体育的形式向追求体育的实质的跨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并助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更新教学体制,实行课内外一体化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是指有针对性地把教学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专题,以课内专题讲座为主体,课外研究探索为补充,将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浑然一体。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就是将课堂授课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课内教学精讲主要知识技能,采用示范式、讲解式等教学方法,将主要的理论融会贯通;课外针对专题的内容,利用教学比赛、小组练习等,让学生在“实战”中应用理论、消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理论、拓展知识、创新发展的目的。由于除身体教育之外的健康、娱乐、生活、竞技体育、终身体育等内容的大量涌入,教师仅靠体育课是无法把这些内容全部囊括进去的,这些体育教学任务就必须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去弥补、完成。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可经常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通俗易练的传统体育项目,使学生能在快乐体育中学会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享受终身体育锻炼的乐趣。
七、提高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地位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成为体育课的继续和延伸,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育健身、运动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生活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充分、自主、自由地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内容、手段和方法,独立地制订锻炼计划,将体育教学中学到的专项技术和锻炼方法更好地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实践中。这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健身热情,而且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会锻炼,学会做人,学会健康生活。
八、结语
高等教育时期是大学生生长发育、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融合,将直接决定大学生走出学校后持续有效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体育脱节的现象,过于注重技术教育而忽视体育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淡化。所以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