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文章讲究给读者的第一印象。造就文章第一印象的是文章的题目。茅盾同志曾说:“好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犹如春云初展,鲜花露放,叫人一见钟情”。当然,一个好标题的拟定,有时需要花费比写文章更大的苦心。鲁迅先生一贯讲究标题艺术,其作品的标题,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一、变化多样,不拘一格
题目忌千篇一律、千题一式,而应当变化多样、不拘一格。鲁迅的论文并不都是《论……》,他的记叙文并不都是《记……》,而是各式各样、变化万千,其中有些标题,真是独出心裁,新颖奇警,令人耳目一新。中国有句成语叫作“人生识字忧患始”(此乃苏东坡句),这个旧社会的人生哲理是为人们所熟悉的。鲁迅先生将这一句成语推陈出新,改为“人生识字糊涂始”,用作文章的标题,使人觉得新奇,令人产生疑问:识了字便于学习,识字越多,汲取的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识字”是为了“不湖涂”。怎么会“湖涂始”呢?这就吸引人们去读一读文章的内容。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蔷薇是一种灌木,花朵美丽,茎带刺。鲁迅先生给他的一篇文章命题曰《无花的蔷薇》,其意是用蔷薇作比喻,蔷薇一般都有花,鲁迅先生却说是“无花的”,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刺”了。他以此说明他的文章不以“美丽”供人欣赏,而是以浑身的“刺”来进行战斗。鲁迅先生在“左联”五烈士遇害两周年后,其悲愤仍积于心头,他毅然拿起笔写文章来悼念烈士们,然而标题却拟作《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原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既然要“纪念”,当然就不能“忘却”。鲁迅却“纪念”之前加上了“为了忘却”,这样新奇的题目,就吸引读者去读一读,了解事情的原委。鲁迅在讽刺当时的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革命文学家”时,曾写过一篇《革命的咖啡店》,标题也是新颖的。咖啡店是供人们休闲的饮品商店,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无所谓革命不革命的问题,鲁迅以“咖啡店”来做文艺批评的标题,已经是新奇的了,特别是在“咖啡店”上面又冠以“革命”二字,就更奇上加奇了。鲁迅以这样的标题揭露、讽刺一些“革命文学家”如潘汉年、叶灵凤等,以“革命”为招牌作广告,其根本目的在于眸利、利已,鲁迅先生的这种标题方法还可以举出很多,象《无声的中国》、《谣言世家》、《捣鬼心传》、《文人无文》、《我要骗人》等,都是花样翻新、奇警引人的,这不必一一综述。
二、言简意赅,一目传神
在写作中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文章的标题切忌语言空泛,而应具体,且富有创造性。鲁迅先生的文章标题,有时往往只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短语,就能概括全篇的内容或精神实质。例如《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只用“拿来主义”这个词组概括了全文所阐述的观点: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作者提倡拿来主义,先有了解,然后再有所挑选、吸取的。
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然而眼睛却贵在有神和传神。鲁迅在标题艺术上深谙此道。《“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不仅言简意赅,概括了全篇的内容,而且活灵活现地画出了梁实秋之流的“尊容”,真是做到了“以一目尽传神”。文章的题目拟得好,犹“画龙点睛”,题目一点,全篇文章都活了。例如鲁迅先生的《现代史》,整篇文章讲的都是“变戏法”,这一伙变完了,又来了另一伙,文中点出“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都不过是以此来骗钱。许多年来,也总是这么一套。如果作者把这篇文章取名曰“无题”,可能会使读者不知作者的用意之所在,而对全篇顿觉无味。但作者加了“现代史”这样的标题,就能使读者恍然大悟。读完全篇,读者会回眸标题,如品尝香茗般细细回味:啊!原来一部“中华民国史”,不过是一部军阀混战、争权夺利,斯骗人民、搜刮人民钱财的历史。作者用这一标题,使通篇文章都活起来了,构成了文章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
三、激浊扬清、旗帜鲜明
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特别是驳论性文章,往往专门只从标题上看就知道他爱什么、恨什么,支持什么,标题本身就起到了一种评论作用。例如《我们不再受骗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等类文章,用陈述句或判断句式从正面表达了作者的立场、态度。而《中国人民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作者却是用反问句式从反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象《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样的标题,本身就有一种评论作用,作者以此来加强文章的战斗性。鲁迅先生为了使文章标题旗帜鲜明。有时采用一些具有对比意义的题目。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标题我们便不难看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对“百草园”作者是一片眷念之情,而对“三味书屋”,作者却非常厌恶。又如,(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把达官贵人的高追求,与下层人民的无法生存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题意格外显豁,给读者的印象也自然特别强烈。而鲁迅先生的有些标题,其对比却是暗藏其中的。例如,《三月的租界》暗藏着与革命作家田军所作《八月的乡村》相对比。“三月的租界”,看来似乎与文章的关系不大,但我们若想一想,革命者在硝烟弥漫的“八月的乡村”浴血奋战,而耿克《张春桥》之流却躲在“三月租界”,托庇于洋人的保护,对革命者的事进行攻击,他们的假革命、真向敌人“献媚”的面目不就昭然若揭了吗?
四、炼字炼句,准确生动
鲁迅先生在拟定文章标题的时候,常为一词一字推敲,总是挑选最精当的入题。例如:《哭范爱农》,其实这类诗的题目用哀、悲、悼、吊等词都可以,但我们细细一比较,还是用“哭”字好,“哭”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更为深沉,且富动感,更能显示鲁迅的悲愤心情,也可显示鲁迅与范爱农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又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个题中的“缓”字,用得极其准确。因为正当那时我国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复杂的时候,资产阶级的文人害怕人民的革命,提倡“费厄泼赖”大讲宽容,其目的是企图瓦解人民的斗志。鲁迅写这篇文章对这些文人及其主张进行批驳,他既反对“可行”,也不同意“不行”,而是提倡“绥”行,一个“缓”字,准确地表达了作者这一科学主张。另一篇文章《中国人的生命圈》的“圈”字用得巧妙生动极了!这篇文章是用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相勾结,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的。文章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在“腹”地炸,而日本帝国主义在“边疆”炸,在“腹地”与“边疆”之间,也许会是“安全”的,这就是中国人民的“生命圈”,若再从外面炸进来,这“生命圆”收缩而为“生命线”了,若又炸起来,这“生命圈”便成为“生命0了,也就是说,中国人民没有安全地带了。一个“圈”字却有双重含义,而且这个“圈”字很容易使人们想到“0”字,形容中国人民遭受内外屠杀,已经走投无路了,用得非常巧妙。
以上所谈鲁迅作品标题艺术的四个方面,均系笔者为了叙述方便,而分门别类地加以阐述。其实,鲁迅先生在为自己的文章拟定题目时,诸种艺术手法(这不只笔者分析的四种)都在考虑之列。同时,以上的分析(如《“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文)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题目的拟定,也往往不只融进了一个方面的艺术手法。古人云:“文章须惨淡经营”,从鲁迅先生标题的艺术,我们已经足见其匠心,足见其创造性。
一、变化多样,不拘一格
题目忌千篇一律、千题一式,而应当变化多样、不拘一格。鲁迅的论文并不都是《论……》,他的记叙文并不都是《记……》,而是各式各样、变化万千,其中有些标题,真是独出心裁,新颖奇警,令人耳目一新。中国有句成语叫作“人生识字忧患始”(此乃苏东坡句),这个旧社会的人生哲理是为人们所熟悉的。鲁迅先生将这一句成语推陈出新,改为“人生识字糊涂始”,用作文章的标题,使人觉得新奇,令人产生疑问:识了字便于学习,识字越多,汲取的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识字”是为了“不湖涂”。怎么会“湖涂始”呢?这就吸引人们去读一读文章的内容。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蔷薇是一种灌木,花朵美丽,茎带刺。鲁迅先生给他的一篇文章命题曰《无花的蔷薇》,其意是用蔷薇作比喻,蔷薇一般都有花,鲁迅先生却说是“无花的”,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刺”了。他以此说明他的文章不以“美丽”供人欣赏,而是以浑身的“刺”来进行战斗。鲁迅先生在“左联”五烈士遇害两周年后,其悲愤仍积于心头,他毅然拿起笔写文章来悼念烈士们,然而标题却拟作《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原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既然要“纪念”,当然就不能“忘却”。鲁迅却“纪念”之前加上了“为了忘却”,这样新奇的题目,就吸引读者去读一读,了解事情的原委。鲁迅在讽刺当时的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革命文学家”时,曾写过一篇《革命的咖啡店》,标题也是新颖的。咖啡店是供人们休闲的饮品商店,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无所谓革命不革命的问题,鲁迅以“咖啡店”来做文艺批评的标题,已经是新奇的了,特别是在“咖啡店”上面又冠以“革命”二字,就更奇上加奇了。鲁迅以这样的标题揭露、讽刺一些“革命文学家”如潘汉年、叶灵凤等,以“革命”为招牌作广告,其根本目的在于眸利、利已,鲁迅先生的这种标题方法还可以举出很多,象《无声的中国》、《谣言世家》、《捣鬼心传》、《文人无文》、《我要骗人》等,都是花样翻新、奇警引人的,这不必一一综述。
二、言简意赅,一目传神
在写作中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文章的标题切忌语言空泛,而应具体,且富有创造性。鲁迅先生的文章标题,有时往往只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短语,就能概括全篇的内容或精神实质。例如《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只用“拿来主义”这个词组概括了全文所阐述的观点: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作者提倡拿来主义,先有了解,然后再有所挑选、吸取的。
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然而眼睛却贵在有神和传神。鲁迅在标题艺术上深谙此道。《“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不仅言简意赅,概括了全篇的内容,而且活灵活现地画出了梁实秋之流的“尊容”,真是做到了“以一目尽传神”。文章的题目拟得好,犹“画龙点睛”,题目一点,全篇文章都活了。例如鲁迅先生的《现代史》,整篇文章讲的都是“变戏法”,这一伙变完了,又来了另一伙,文中点出“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都不过是以此来骗钱。许多年来,也总是这么一套。如果作者把这篇文章取名曰“无题”,可能会使读者不知作者的用意之所在,而对全篇顿觉无味。但作者加了“现代史”这样的标题,就能使读者恍然大悟。读完全篇,读者会回眸标题,如品尝香茗般细细回味:啊!原来一部“中华民国史”,不过是一部军阀混战、争权夺利,斯骗人民、搜刮人民钱财的历史。作者用这一标题,使通篇文章都活起来了,构成了文章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
三、激浊扬清、旗帜鲜明
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特别是驳论性文章,往往专门只从标题上看就知道他爱什么、恨什么,支持什么,标题本身就起到了一种评论作用。例如《我们不再受骗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等类文章,用陈述句或判断句式从正面表达了作者的立场、态度。而《中国人民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作者却是用反问句式从反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象《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样的标题,本身就有一种评论作用,作者以此来加强文章的战斗性。鲁迅先生为了使文章标题旗帜鲜明。有时采用一些具有对比意义的题目。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标题我们便不难看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对“百草园”作者是一片眷念之情,而对“三味书屋”,作者却非常厌恶。又如,(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把达官贵人的高追求,与下层人民的无法生存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题意格外显豁,给读者的印象也自然特别强烈。而鲁迅先生的有些标题,其对比却是暗藏其中的。例如,《三月的租界》暗藏着与革命作家田军所作《八月的乡村》相对比。“三月的租界”,看来似乎与文章的关系不大,但我们若想一想,革命者在硝烟弥漫的“八月的乡村”浴血奋战,而耿克《张春桥》之流却躲在“三月租界”,托庇于洋人的保护,对革命者的事进行攻击,他们的假革命、真向敌人“献媚”的面目不就昭然若揭了吗?
四、炼字炼句,准确生动
鲁迅先生在拟定文章标题的时候,常为一词一字推敲,总是挑选最精当的入题。例如:《哭范爱农》,其实这类诗的题目用哀、悲、悼、吊等词都可以,但我们细细一比较,还是用“哭”字好,“哭”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更为深沉,且富动感,更能显示鲁迅的悲愤心情,也可显示鲁迅与范爱农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又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个题中的“缓”字,用得极其准确。因为正当那时我国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复杂的时候,资产阶级的文人害怕人民的革命,提倡“费厄泼赖”大讲宽容,其目的是企图瓦解人民的斗志。鲁迅写这篇文章对这些文人及其主张进行批驳,他既反对“可行”,也不同意“不行”,而是提倡“绥”行,一个“缓”字,准确地表达了作者这一科学主张。另一篇文章《中国人的生命圈》的“圈”字用得巧妙生动极了!这篇文章是用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相勾结,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的。文章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在“腹”地炸,而日本帝国主义在“边疆”炸,在“腹地”与“边疆”之间,也许会是“安全”的,这就是中国人民的“生命圈”,若再从外面炸进来,这“生命圆”收缩而为“生命线”了,若又炸起来,这“生命圈”便成为“生命0了,也就是说,中国人民没有安全地带了。一个“圈”字却有双重含义,而且这个“圈”字很容易使人们想到“0”字,形容中国人民遭受内外屠杀,已经走投无路了,用得非常巧妙。
以上所谈鲁迅作品标题艺术的四个方面,均系笔者为了叙述方便,而分门别类地加以阐述。其实,鲁迅先生在为自己的文章拟定题目时,诸种艺术手法(这不只笔者分析的四种)都在考虑之列。同时,以上的分析(如《“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文)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题目的拟定,也往往不只融进了一个方面的艺术手法。古人云:“文章须惨淡经营”,从鲁迅先生标题的艺术,我们已经足见其匠心,足见其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