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吸引……眼球”的是与非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boy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新词、新语及其新用法在网络报刊书籍等各种传媒中大量涌现,让人应接不暇。它给现代汉语带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起语法界一些人士的关注和忧虑。
  出现新造词的领域主要是以大、中学生等年轻人为阅读对象的通俗报刊,以后逐渐扩展到有影响的大报刊。如多次出现于媒体上的“吸引……眼球”式的词语组合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如《人民日报》2002年一篇新闻,题目为《西部开发吸引外商眼球》;《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28日一篇文章中也有“先把骇人听闻的内容兜出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只有强调这种窥视欲的满足,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该报2004年5月18日又有文章说道:“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学术刊物很难吸引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眼球。”诸如“吸引……眼球”式的组合不乏其例,《燕赵都市报》2005年11月8日所载文章《我们今天的知识为现实服务了什么》中也有“不是我们的资源出现了瓶颈,是我们的知识出现了瓶颈……中国人有能力、有办法、有条件解决我们面临的瓶颈”的句子。这里多次出现了“瓶颈”一词,并且用“解决”与之组合。
  以上例子,是传统语言中前所未有的新用法,但它实在和语法规范悖离太远。新词语新用法是否符合语法规范主要依据两大原则:一是交际需要的原则,包括表义的需要、经济的需要和修辞的需要;二是表义明确的原则。下面对这个组合作简要分析:
  首先。从交际需要的原则上看,吸引注意力常常说成“吸引目光”、“吸引眼光”或“吸引视线”,传统语言中的词语已能满足表义的需要,无须再增加人们的学习负担。另外,在意义搭配上它不够恰当:《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眼球”的解释为:“眼的主要组成部分,呈球形,外部由角膜、巩膜、脉络膜、视网膜等薄膜构成,内部有水状液、晶状体和玻璃体,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瞳孔……通称眼珠子。”对“吸引”一词解释为“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来”。可见,“眼球”是一个单义词,而“吸引”是一个多义词,它能搭配的对象相对较多,可以用于有形的物体之间,而更多的可引申用于无形的注意力。“吸引”可以和“注意力”组合成“吸引注意力”的短语。在人的感官中,眼睛是最敏感的,它收发的信息量最大,所以,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吸引”作用于眼睛必须通过光线,因此,常用“吸引目光”、“吸引眼光”,不能直接吸引“眼球”。
  其次,我们姑且认为“眼球”可以用在“吸引”后面构成动宾短语。可是从语体色彩上说,“眼球”属于专业性很强的科技语体,就像“星球”、“月球”这类词一样,常用于科技文章中。报纸上的新闻属于一般书面语,读者包括不同的文化层次,所以应该通俗易懂,合乎常规。假如我们不是纯粹为了搞笑,而把“满天星星的夜晚”说成“满天星球的夜晚”、把“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说成“今晚的月球又大又圆”,会显得多么不伦不类。
  第三,从修辞角度说,修辞的目的是使语言尽可能生动活泼,增强表达效果,一些非常规的、看似不通的语言组合,之所以固定在语言中,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就是因为它们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充满活力。而“吸引眼球”不仅无法达到以上效果,反而因为“眼球”没有“光”使整个句子失去神韵,甚至成为病句。
  综上所述,“吸引眼球”的组合方式,既不能满足语言中表义的需要,又不适合语体环境,并且有损于语言的表达效果。所以。从语法规范化角度出发,我认为它没有存在的必要,还是不用为好。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连续几年的高考阅卷,使我们感慨颇多:高三学生绝大多数已进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并不完全同步,少数高中生的不成熟现象还很突出,尤其表现为作文的低幼化。这种低幼化现象不仅在普通中学存在着,在一些重点高中也存在着。阅卷中我们发现高中生作文低幼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的幼稚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非常肤浅,反映事物、说明事理只限于表面层次。如为了论证在人生之路上好人不会变成坏人,举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党的领导、从严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强调指出,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充分彰显了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高度政治自觉。实现自我革命,关键是要靠自身力量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纪检监察工作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是推动自我革命的
近年来,高考作文把文章的“感情”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感情真挚,有自己的深切感悟”。可见“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找到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准确真挚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在此,我想以《项脊轩志》为例就“动之以情”来谈谈记叙文写作的问题。    一、何谓感悟真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活呼唤真情,人人渴望真情,人间处处洋溢着真情,真情存在于我们的身
摘要: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有PCK理论并且能应用PCK理论指导实际教学.本文以“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为例,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及多年教学形成的经验应用到加速度的概念教学中,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学科教学设计.从引入新课、引入概念、深入理解、深化应用等方面应用PCK理论,采取“问题”引导方式,将新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关键词:PCK理论;
“早一分钟建成医院,就能早一分钟战胜疫情,一分钟都耽误不起!”这就是中建集团武汉火神山医院安装项目部总工程师金晖。  主动请缨加入战斗  1月24日,大部队集结前,金晖就已经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作为火神山安装项目部总工程师,他为帮助设计院快速出图,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以最快速度将第一版图纸送到现场,又立马转入现场施工。  偌大的工程,十天交付,资源调配压力极大。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是劳动力资源和材料
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教师经常谈到的一句话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文字是作者思想的服饰,一篇好的作品只有包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才能打动人。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是说,写文章的人大都内心有所触动,就把这种情感写出来,那看文章的人呢,就要一层层剥开文字,一步步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做就像沿着水波寻找
公元534年,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东方的北魏王朝,因内忧外患而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波斯的萨珊国王科斯洛伊斯一世正致力于恢复由马兹达克运动造成的破坏,西欧的法兰克人成功灭亡了罗纳河谷的勃艮第远亲。至于占据半个地中海的拜占庭罗马人,也颁布了里程碑式的《查士丁尼法典》。  不过,在当年的北非内陆,还有一场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玛梅斯战役。虽然和许多大事相比,并无太多特殊价值,但对当地居民和新来的入侵
随着2007年高考的结束,此前倍受人们关注的新课程下的高考业已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新高考究竟考什么、怎么考,我们似乎可以从部分省区的高考中看到一些端倪。今年我国有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参加新课程高考。从四省区高考试题来看,总的特点是稳中有变化,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和新课标新要求。就语文学科而言,具体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试卷结构:试卷长度加长了,但试题答量与以往基本一致。试卷分为必考试题和选考
当苏联红军的反击在1943年秋指向乌克兰时,一场空降作战在第聂伯河西岸上演了,这是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罕见的空降行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它未能取得预期的战役效果。奔向大河  在举世闻名的库尔斯克坦克会战之后,趁胜追击的苏联红军发起了一系列反击行动,时至1943年9月下旬,其兵锋直指乌克兰第一大河:第聂伯河。  接连败退的德军打算依河据守,而第聂伯河正是其所谓“东墙”防线的中心,这条防线分为“黑豹”和“沃
2007年浙江卷的三道语用题出人意料地全部以新颖的面貌展现在考生面前,面对命题者“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很多考生“慌不择路”,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和答题漏洞。为此,笔者想通过这三个题目来探寻高考语用题的本质特点,并结合考生的答题情况,给正在备考的考生几点应考建议。  先来说说第22题:  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