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良传统培养时代新人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q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承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如今洋流来袭,洋文化扩张之势咄咄咄逼人,网络“快餐式文化”又纷至沓来,部分学生趋之若鹜,相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对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不屑一顾。眼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师,有个说法是,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师就是哪个阶段的好学生的水平。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教师本身疏于学习。而现在的学生,他们吸收新事物很有热情,而且速度相当惊人。此消彼长,可以想象,“囊中羞涩”的语文教师哪里还有魅力使学生为之倾倒?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人格的感染而形成良好人格。
  二、利用作品丰富的内涵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教学中,首先利用作者及作品简介,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和思想核心及成因,介绍他们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心生敬意,再带着敬意学习,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有关于学习方法、人格修养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其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养成诚信的美德。《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则显示中华民族对“舍生取义”的崇尚。而这些传统美德,对于生活在21世纪这个经济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三、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中学课本中的课文,尤其是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便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四、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我会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自制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五、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让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祖国经典名著,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引导学生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读一读,就此获得文化的熏陶。比如开展课前3分钟故事会,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经典著作在课堂上展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时代和职业都赋予了教师以使命:培养出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健全的人。而语文教师更应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利用好语文课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思想品德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因为这门课程说理性较强,所以学生大多对它不感兴趣。常言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让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若能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他们就乐意“信其道”,就能把精力集中在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妙用修辞手法更会使诗词的表达效果出神入化,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具,文采飞扬。  “愁”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愁” 却写得具体可感,深刻动人。究其原因,是诗人将抽象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愁”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在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力,“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同样,也是文学创作的起点。一篇文章,从灵感的触发到它的构思到材料组织,到对事物的描述,都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想象是文章写作者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想象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写作者产品的成色和价值的高下。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往往觉得无所可写,或者作文形象苍白,语言平直,其实这都是想象能力差或没有很好地运用
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三集的形式,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以及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下面,我们会从人物、故事、思考三个角度,进行该纪录片的素材解读与运用。  【故宫·人物】  “男神”王津  随着这部记录片的播出,55岁
语文课运用故事教学可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我在上课时就经常运用故事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趣味故事不愧是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一、运用趣味故事能巧妙导入课堂,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是否有好的开场白,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精彩程度以及教学效率。我认为趣味故事导入是诸多导入法中较佳的一种,能达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咬文嚼字》时
[摘要]改变语文选修课课堂学习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10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高二语文科的教师在高二上学期第1学段完成了必修课程5个模块的上课任务,接下来将进入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除了教好教材以外,还尝试将时事热点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信息,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将时事热点作为激趣手段导入英语教学  兴趣是激发学习个体强烈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内驱力的内在动力。教师选取近期国内外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既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
[摘要]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常新问题,近期的研究强调在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统筹发展。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的原因相互闻经济流量和社会流量少,关联性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推进三大区域的互动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就成为“十一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陕西经济发展的要务。为此,应坚持多元发展、同时推进、政府主导、城市群带动、科技渗透等战略思路
“作文是慢工”这是很多老师给学生灌输的错误思想。受这一思想影响,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的心理,甚至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事实上,只要遵循写作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训练方法得当,作文能力完全可以短时间内培养起来。说到底,写好作文必须兼顾思想积累,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这三方面的因素。  一、 作文的思想源于分析和思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很多学生抱怨自己没有思想,写作
如何正家风?一要修己身。“欲治国者,先正其家;欲正其家,先正其身。”领导干部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在家庭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管理好自己和家人。二要贤内助。妻贤夫祸少,要及时教育提醒妻子树立正确价值观,要经常倒吹“枕邊风”,要求妻子及时提醒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三要严子女。要立法三章,树立好家规,对子女严加管理,及时提出批评和教育,绝不能任意纵容子女、不加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