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承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如今洋流来袭,洋文化扩张之势咄咄咄逼人,网络“快餐式文化”又纷至沓来,部分学生趋之若鹜,相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对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不屑一顾。眼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师,有个说法是,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师就是哪个阶段的好学生的水平。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教师本身疏于学习。而现在的学生,他们吸收新事物很有热情,而且速度相当惊人。此消彼长,可以想象,“囊中羞涩”的语文教师哪里还有魅力使学生为之倾倒?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人格的感染而形成良好人格。
二、利用作品丰富的内涵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教学中,首先利用作者及作品简介,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和思想核心及成因,介绍他们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心生敬意,再带着敬意学习,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有关于学习方法、人格修养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其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养成诚信的美德。《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则显示中华民族对“舍生取义”的崇尚。而这些传统美德,对于生活在21世纪这个经济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三、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中学课本中的课文,尤其是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便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四、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我会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自制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五、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让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祖国经典名著,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引导学生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读一读,就此获得文化的熏陶。比如开展课前3分钟故事会,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经典著作在课堂上展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时代和职业都赋予了教师以使命:培养出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健全的人。而语文教师更应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利用好语文课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责任编辑韦淑红)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师,有个说法是,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师就是哪个阶段的好学生的水平。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教师本身疏于学习。而现在的学生,他们吸收新事物很有热情,而且速度相当惊人。此消彼长,可以想象,“囊中羞涩”的语文教师哪里还有魅力使学生为之倾倒?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人格的感染而形成良好人格。
二、利用作品丰富的内涵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教学中,首先利用作者及作品简介,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和思想核心及成因,介绍他们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心生敬意,再带着敬意学习,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有关于学习方法、人格修养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其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养成诚信的美德。《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则显示中华民族对“舍生取义”的崇尚。而这些传统美德,对于生活在21世纪这个经济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三、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中学课本中的课文,尤其是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便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四、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我会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自制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五、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让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祖国经典名著,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引导学生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读一读,就此获得文化的熏陶。比如开展课前3分钟故事会,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经典著作在课堂上展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时代和职业都赋予了教师以使命:培养出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健全的人。而语文教师更应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利用好语文课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