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但目前小学生课外作业既多又滥,缺乏创造性,影响到儿童思维的发展,甚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我对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置进行了变革,以期把学生从烦琐机械的练习中解放出来。
一、把兴趣还给学生,让作业成为快乐的实践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就会处于费时低效的窘迫状态。因此,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了多种形式的作业:随堂练习、课前预习,动手动脑练习,如: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如学了《小小的船》,让学生唱歌、跳舞、画月亮;学了《秋天》,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找秋天,并练习说几句赞美秋天的话;学了《将相和》、《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做《乌鸦喝水》实验;讲《穷人》后来发生的故事……这些作业比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大,但与众不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把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套餐
学生有权利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完成形式。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我设计了三套“快餐”作业,能力强的选择难题,能力弱的做简单题。如A套餐,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有的学生知难而进,有的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另外,在作业形式上,从“写”的单一形式到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同时完成作业,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如制作拼音卡,搜集资料、参观调查,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如小制作、小实验、排演课本剧等。
三、把各学科整合,让作业成为开放性作业
学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在作业改革中,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他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如学了有关蔬菜的词语,让他们跟爸爸妈妈学着去菜市场认识购买蔬菜;学了课文《四季》,让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学了《黄河象》、《琥珀》等科普文章,让学生选定一种事物,在仔细观察后查阅资料,把探究到的知识写成小论文……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各学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从三年级开始,我尝试对本班学生的课外作业进行了三度变革。
1.内容开放,自主选择。这个阶段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家庭作业由日常式变为常规性:阅读摘录或生活随笔的练习内容,由学生自主确立,教师可作相应的推荐引领,提供书目让学生选择,有时结合学校热点新闻和班级中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发表见解,记录真情实感。针对课内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引导点拨。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内容开放,作业呈现的丰富性和差异性,都成了教师教育的资源,促进了教师对学生需求的真实解读,对扩大学生的需求空间有准确的把握。
2.时间开放,自主安排。每天,学生要面对不同学科的作业,而学科教师之间因为缺乏实质的了解和沟通,出现某天作业量少、某天作业量多的情况。即便作业总量基本恒定,但每个学生,每天所面对的生活是不同的,也会有“今天补英语”“明天我过生日”“后天看电影”的事。以往的作业“今日事,今日毕”,学生面对作业,没有任何的弹性区间,所以有时轻松,有时会做到很晚。于是我把“天作业”变革为“周作业”,即周一布置一周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机安排、调整。如六年级时,周作业为三篇阅读摘录、两篇生活日记。哪天做阅读摘录,哪天做生活日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分散在五天完成,或集中在三四天完成,还是提前完成,都自主安排。当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提前完成并实施监督。
3.过程开放,自主策划。这阶段的变革实施,是培养学生自主作业的意识和能力。为了把完成作业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教师策划教学的过程变为师生共同策划教学的过程,每周五和学生一起,规划下周学习内容、班级活动及一周的作业,然后预告。这个环节,师生参与,对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都要有了解,因此很多学生从双休日就开始自主学习,把即将学习课文的预习、查找资料等工作集中完成,基础性作业提前完成,把难题遗留在课堂或课后完成。作业类型在学生的策划下整合或增删,这样学生变被动完成作业为主动策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作业的变革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挖掘潜能。同时,作业变革也是当前学校教学工作中减负提质的重要手段,所以,变革课外作业很有必要。
一、把兴趣还给学生,让作业成为快乐的实践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就会处于费时低效的窘迫状态。因此,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了多种形式的作业:随堂练习、课前预习,动手动脑练习,如: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如学了《小小的船》,让学生唱歌、跳舞、画月亮;学了《秋天》,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找秋天,并练习说几句赞美秋天的话;学了《将相和》、《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做《乌鸦喝水》实验;讲《穷人》后来发生的故事……这些作业比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大,但与众不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把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套餐
学生有权利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完成形式。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我设计了三套“快餐”作业,能力强的选择难题,能力弱的做简单题。如A套餐,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有的学生知难而进,有的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另外,在作业形式上,从“写”的单一形式到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同时完成作业,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如制作拼音卡,搜集资料、参观调查,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如小制作、小实验、排演课本剧等。
三、把各学科整合,让作业成为开放性作业
学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在作业改革中,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他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如学了有关蔬菜的词语,让他们跟爸爸妈妈学着去菜市场认识购买蔬菜;学了课文《四季》,让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学了《黄河象》、《琥珀》等科普文章,让学生选定一种事物,在仔细观察后查阅资料,把探究到的知识写成小论文……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各学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从三年级开始,我尝试对本班学生的课外作业进行了三度变革。
1.内容开放,自主选择。这个阶段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家庭作业由日常式变为常规性:阅读摘录或生活随笔的练习内容,由学生自主确立,教师可作相应的推荐引领,提供书目让学生选择,有时结合学校热点新闻和班级中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发表见解,记录真情实感。针对课内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引导点拨。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内容开放,作业呈现的丰富性和差异性,都成了教师教育的资源,促进了教师对学生需求的真实解读,对扩大学生的需求空间有准确的把握。
2.时间开放,自主安排。每天,学生要面对不同学科的作业,而学科教师之间因为缺乏实质的了解和沟通,出现某天作业量少、某天作业量多的情况。即便作业总量基本恒定,但每个学生,每天所面对的生活是不同的,也会有“今天补英语”“明天我过生日”“后天看电影”的事。以往的作业“今日事,今日毕”,学生面对作业,没有任何的弹性区间,所以有时轻松,有时会做到很晚。于是我把“天作业”变革为“周作业”,即周一布置一周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机安排、调整。如六年级时,周作业为三篇阅读摘录、两篇生活日记。哪天做阅读摘录,哪天做生活日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分散在五天完成,或集中在三四天完成,还是提前完成,都自主安排。当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提前完成并实施监督。
3.过程开放,自主策划。这阶段的变革实施,是培养学生自主作业的意识和能力。为了把完成作业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教师策划教学的过程变为师生共同策划教学的过程,每周五和学生一起,规划下周学习内容、班级活动及一周的作业,然后预告。这个环节,师生参与,对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都要有了解,因此很多学生从双休日就开始自主学习,把即将学习课文的预习、查找资料等工作集中完成,基础性作业提前完成,把难题遗留在课堂或课后完成。作业类型在学生的策划下整合或增删,这样学生变被动完成作业为主动策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作业的变革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挖掘潜能。同时,作业变革也是当前学校教学工作中减负提质的重要手段,所以,变革课外作业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