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enhv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历史,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死记硬背过去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学不学历史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这门学科包含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相传下来的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学好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学好历史对一个中国人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只有学生对你所讲的东西感兴趣了,或者认为重要,他们的注意力才能集中,而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知识,也只有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激发兴趣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导入语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所以每一节课的导入语都精心设计,争取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对这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目的。
  另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力求讲解得生动形象,但过多的文字还是难免让学生觉得枯躁无味。而多媒体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历史事件以电影片段的形式叙述,让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多媒体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较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想要知道,这就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地方:学生通过视听的手段接受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当然,教师在运用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不能单纯的为用而用,——教学手段的选择是为教学服务的。
  二、有意识地穿插趣味历史故事
  历史知识是要把已经过去了的历史现象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充分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及时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的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有趣的相关故事、图片、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记忆相关历史知识,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其实很轻松。
  三、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讲为主,是一种“满堂灌”的形式,学生学起来很被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构建一种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中生由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对感兴趣的知识就愿意接受,不感兴趣的就不爱学习,即使强迫他们记忆,也不会产生永久的印象,几天后就会淡忘。利用挂图投影教学,画面既不会动,又没有声音,只能靠老师的语言去解释,时间长会给学生厌倦感和疲劳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图象、解说、动画、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意无意地对知识进行记忆,且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记得快,记得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创设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学生“动”起来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成了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师生间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意见、共同探讨,学生不敢也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自始至终缺乏民主平等的气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教学气氛过于严肃,或者死气沉沉,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活跃起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更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教学理念,教学必须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坚持以学生为本,提供师生情感交流平台,促成师生良性互动,让学生自觉去发现知识,并在课堂内外体会到应用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出宽松、温馨的教学氛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会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同教师讨论、争辩,从而真正“动”起来。
  五、精心设计、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一)把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课内“动”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不一、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课内“动”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现在我们课堂里用得较多、较普遍的一种活动方式就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课堂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课前课后的各项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生生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活动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感悟的载体。有活动才有感悟,学生的心理思想观念是在活动中得以成长和提升的。活动是实现“认知情感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途径,活动不能离开预先所计划的教学目标,我们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因此。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设计合适的活动,尽可能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正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应尽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成功之母。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他文献
凡具有一定空间区域分布规律的任何事物、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展现出来,它是最直观、最简明的“教科书”。凡是对地理学科有所了解的人都明白,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地图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那么,地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  一、地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