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直接导致农村学校呈"空壳化"趋势。这种空壳现象除制度因素外更有深刻的社会因素。农民群体层化,农民行为理性化,农民社会流动稳定化都不同程度上使农村学龄人数的绝对总数下降,从而导致农村学校呈现"空壳化"。
关键词:农村学校;空壳化;社会因素
近年来,农村学生纷纷涌向城市,急剧减少了农村学校的生源。生源的大量流失,使农村的大部分学校逐渐"空壳化"。这一趋势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就制度因素而言,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带来了学龄人数的下降,使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再者,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农村生源不断流失。但除这些制度因素的影响外,深刻的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
一、农民群体阶层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群体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在经济上发生了较大差别,农民群体内部出现了层化现象。在职业活动是谋生手段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差别的集中体现[1]。而职业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社会群体的地位差别。因此,当今农村的贫富差别也已经成为决定农民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这种经济、职业、地位上的差别在农民群体中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使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教育观,进而影响人们的教育重视程度和教育投资方式。从经济差别来看,城市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优于农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就有能力实现子女进城读书的愿望。相反,对贫困家庭子女来说就只有留在本村学校读书。这样,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异地就读者会日益增多,本地生源会逐渐减少,乡村学校"空壳化"也就不可避免了。从职业差别来看,农村社会成员之间职业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例如,对农村从事教育、管理等职业的富裕阶层来说,他们更加注重发展与自我实现。在面对子女教育问题上,他们更愿意让子女离乡发展,一方面可以更快摆脱"农民"的标签,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接受现代化教育。相反,那些只能靠务农劳动以及生活难以自立的中间阶层和贫困阶层,受经济实力,传统"乡土"观念的制约就只能让子女留守农村。从地位差别来看,在农村成员中无论是拥有较好的先赋角色地位还是自致角色地位都拥有相对多的"关系"资源。随着农村群体的不断分化,这种关系面会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人群也会越来越广。在我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里,家庭通过动用社会资本来实现子女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因此,随着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价值观念的不断提高和改变,农村学校发展必将经历"正常化-空壳化-正规化"的发展过程。"空壳化"是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管理规范的过渡阶段。
二、农民行为的"理性化"
理性行为是农民经过合理考虑、权衡利弊、计算得失之后而选择的一种合乎自己主观要求并且符合规范、可能实现的行为[2]。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冲击着农村社会传统文化,农民行为也必然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逐渐演化为功利观念,社会行为更加理性,更会用理性行为行事。农民行为的理性化成为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趋于"空壳"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生育行为理性化直接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趋于"空壳"。农民的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但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农民的生育观和生育行为发生了变化。生育偏好已经从"多生"偏好转向"适可"偏好,生育行为已经从"非理性"转向"理性"。对绝大多数农民家庭而言多子女并不总是多福气,多子女将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教育负担。因此,随着他们自身认识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子女的质量,倾向于"少生、优生"。这样,在政策观念的共同影响下,农村学龄人数在下降,农村学校生源逐渐减少趋于"空壳"。
其次,教育投资行为理性化加速了农村学校"空壳化"。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除务农外,农民开始从事工业、商业、运输、服务等行业。人们的生产方式变得多样化,受教育已不再是走出田地,改变务农命运的唯一出路。农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开始学会计算成本,注意投入产出。因此,在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让子女接受技术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这样,辍学以及上技术学校人数的增长加速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源的下降,使农村学校趋于空壳。
三、农民社会流动的"稳定化"
稳定化的流动趋势进一步促使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趋于空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不断深入的城乡体制改革为农村社会流动提供与创造了条件,而且这种流动也呈现出稳定化的趋势。
从文化观念来看,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对故土及家的依恋比过去淡薄了,交往面也扩大了,哪能赚钱,就能往哪去。这些离土又离乡的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建筑、保姆、小商小贩等职业或成为企业合同工,这些职业稳定性强,他们大多是常年在外,只有年终时才回家。因此,为了能照顾孩子,留住工作,他们会带子女一起离乡,并且让子女在自己所工作的城市学校借读。这样,他们会慢慢稳定于某一城市,在流动中流出又返回的情况就比较少。
从生活观念来看,已婚子女逐渐从父母家庭中分离流向城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小型化趋势促使家庭生活观念出现代际差异,婆媳冲突、亲子纠纷等家庭矛盾更加凸显。[3]为了防止矛盾发生,已婚子女更多选择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去城镇或外地工作。因此,核心家庭及其后代逐渐远离农村,农村学龄人数不断减少,农村学校出现空壳化现象。
笔者主要以社会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趋于空壳的原因。在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农民呈现出阶级分化、行为理性化、流动稳定化的特点。他们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投资观、生活观,进而促使他们从农村向城市单一流动的必然性。相应地,农村就越来越空了,农村学校也会面临生源减少而趋于空壳。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出现空壳化是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教育资源实现整合的过渡阶段,它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农村剩余学生教育资源问题以及城市教育资源不堪重负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因此,解决好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促使学校由空壳化向正规化平稳过渡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88.
[2]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
[3]谷中原.农村社会学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68.
作者简介:刘兵,男,汉中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关键词:农村学校;空壳化;社会因素
近年来,农村学生纷纷涌向城市,急剧减少了农村学校的生源。生源的大量流失,使农村的大部分学校逐渐"空壳化"。这一趋势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就制度因素而言,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带来了学龄人数的下降,使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再者,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农村生源不断流失。但除这些制度因素的影响外,深刻的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
一、农民群体阶层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群体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在经济上发生了较大差别,农民群体内部出现了层化现象。在职业活动是谋生手段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差别的集中体现[1]。而职业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社会群体的地位差别。因此,当今农村的贫富差别也已经成为决定农民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这种经济、职业、地位上的差别在农民群体中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使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教育观,进而影响人们的教育重视程度和教育投资方式。从经济差别来看,城市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优于农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就有能力实现子女进城读书的愿望。相反,对贫困家庭子女来说就只有留在本村学校读书。这样,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异地就读者会日益增多,本地生源会逐渐减少,乡村学校"空壳化"也就不可避免了。从职业差别来看,农村社会成员之间职业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例如,对农村从事教育、管理等职业的富裕阶层来说,他们更加注重发展与自我实现。在面对子女教育问题上,他们更愿意让子女离乡发展,一方面可以更快摆脱"农民"的标签,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接受现代化教育。相反,那些只能靠务农劳动以及生活难以自立的中间阶层和贫困阶层,受经济实力,传统"乡土"观念的制约就只能让子女留守农村。从地位差别来看,在农村成员中无论是拥有较好的先赋角色地位还是自致角色地位都拥有相对多的"关系"资源。随着农村群体的不断分化,这种关系面会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人群也会越来越广。在我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里,家庭通过动用社会资本来实现子女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因此,随着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价值观念的不断提高和改变,农村学校发展必将经历"正常化-空壳化-正规化"的发展过程。"空壳化"是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管理规范的过渡阶段。
二、农民行为的"理性化"
理性行为是农民经过合理考虑、权衡利弊、计算得失之后而选择的一种合乎自己主观要求并且符合规范、可能实现的行为[2]。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冲击着农村社会传统文化,农民行为也必然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逐渐演化为功利观念,社会行为更加理性,更会用理性行为行事。农民行为的理性化成为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趋于"空壳"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生育行为理性化直接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趋于"空壳"。农民的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但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农民的生育观和生育行为发生了变化。生育偏好已经从"多生"偏好转向"适可"偏好,生育行为已经从"非理性"转向"理性"。对绝大多数农民家庭而言多子女并不总是多福气,多子女将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教育负担。因此,随着他们自身认识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子女的质量,倾向于"少生、优生"。这样,在政策观念的共同影响下,农村学龄人数在下降,农村学校生源逐渐减少趋于"空壳"。
其次,教育投资行为理性化加速了农村学校"空壳化"。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除务农外,农民开始从事工业、商业、运输、服务等行业。人们的生产方式变得多样化,受教育已不再是走出田地,改变务农命运的唯一出路。农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开始学会计算成本,注意投入产出。因此,在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让子女接受技术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这样,辍学以及上技术学校人数的增长加速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源的下降,使农村学校趋于空壳。
三、农民社会流动的"稳定化"
稳定化的流动趋势进一步促使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趋于空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不断深入的城乡体制改革为农村社会流动提供与创造了条件,而且这种流动也呈现出稳定化的趋势。
从文化观念来看,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对故土及家的依恋比过去淡薄了,交往面也扩大了,哪能赚钱,就能往哪去。这些离土又离乡的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建筑、保姆、小商小贩等职业或成为企业合同工,这些职业稳定性强,他们大多是常年在外,只有年终时才回家。因此,为了能照顾孩子,留住工作,他们会带子女一起离乡,并且让子女在自己所工作的城市学校借读。这样,他们会慢慢稳定于某一城市,在流动中流出又返回的情况就比较少。
从生活观念来看,已婚子女逐渐从父母家庭中分离流向城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小型化趋势促使家庭生活观念出现代际差异,婆媳冲突、亲子纠纷等家庭矛盾更加凸显。[3]为了防止矛盾发生,已婚子女更多选择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去城镇或外地工作。因此,核心家庭及其后代逐渐远离农村,农村学龄人数不断减少,农村学校出现空壳化现象。
笔者主要以社会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趋于空壳的原因。在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农民呈现出阶级分化、行为理性化、流动稳定化的特点。他们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投资观、生活观,进而促使他们从农村向城市单一流动的必然性。相应地,农村就越来越空了,农村学校也会面临生源减少而趋于空壳。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出现空壳化是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教育资源实现整合的过渡阶段,它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农村剩余学生教育资源问题以及城市教育资源不堪重负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因此,解决好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促使学校由空壳化向正规化平稳过渡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88.
[2]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
[3]谷中原.农村社会学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68.
作者简介:刘兵,男,汉中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社区建设、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