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欢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欢迎”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从《归去来兮辞》到今天的现代汉语,“欢迎”早已今非昔比。本文基于语料,对“欢迎”本义的发展、引申义的产生及其机制和语法功能的演变做一简要梳理,旨在对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欢迎;本义;引申义;语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古老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在漫长的文化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论语》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人来客至,迎来送往”更是最基本的待客礼节。“欢迎”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生动刻画了诗人久别归家时合家欢庆、轻松畅快的场景。
  “欢”,《说文解字》载:“欢,喜乐也。”[1]从字形字源上讲,“欢”是个形声字,本义就是快乐。从战国时玺印文的“欢”字可看出,其义符是一个站在那里张着嘴大笑的人的样子,表示欢乐喜悦。“迎”,《说文解字》载:“迎,逢也。”[1]“欢迎”连用,本义是指高兴某人来而欢快地迎接某人。时至今日,“欢迎”一词又有哪些发展变化呢?本文拟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一、“欢迎”本义的演变
  “欢迎”的本义为“欢快地迎接”,“欢快”主要体现在外现的动作上。其动作主体并不局限于人,也可为鸡犬等动物。如: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宋晁公遡《嵩山集》卷二十七:“凫鹥久别犹相识,鸡犬欢迎自不迷。”
  宋方勺《泊宅编》卷下:“须?,猫生一子。稍长,极驯扰。其重七八觔。每客至,则欢迎走报。”
  在“欢迎”一词的使用过程中,“欢”字的语义指向渐渐由侧重于外现的动作状态扩展到内心的情感感受。由此,“欢迎”一词从动态的描绘发展到了偏静态的刻画。得益于此,“欢迎”的动作主体也可不局限于充满活力的稚子童仆而能扩展到白发苍苍的拄杖老人。如:
  宋洪咨夔《平斋文集》卷第二十一:“北门老农扶杖以欢迎,喜谈旧事。”
  明杨士奇《东里集》东里诗集卷二:“涧底玉泉鸣石磬,云边红烛乱星光。欢迎天上来龙驭,一夜祗园散好香。”
  宋徐铉《徐公文集》卷第二十二:“楚老欢迎归旧里,春风留恋过杨州。”
  与此同时,缺乏内心情感活动的动物如鸡犬猿鹤等充当“欢迎”主体的情况逐渐消失。即便在现代汉语中,存在非人称类名词作为“欢迎”动作主体的用例,也是通过拟人手法,将人的情感思维赋予其中达到的。如:
  好客山东欢迎您。
  迎客松热情地张开双手,欢迎每一位游客的到来。
  二、“欢迎”引申义的产生
  “欢迎”的本义是“欢快地迎接”,此时“欢迎”的客体、主体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别,也即是客体到来在先,主体欢迎在后。而当主体欢迎在客体到来之前,且二者有一定时间间隔时,“欢迎”便由其本义引申出了“诚挚盼望,乐意接受”的意义。如:
  明邓庆寀《闽中荔支通谱》卷十三:“寒浆不待隆冬结,满座欢迎六月霜。”
  明杨士奇《东里集》东里诗集卷二:“涧底玉泉鸣石磬,云边红烛乱星光。欢迎天上来龙驭,一夜祗园散好香。”
  清徐哲身《大清三杰》(上):“后来督抚,反以制军前事之鉴,不敢再来禁烟,甚至欢迎烟土入口,此其三误也。”
  这样的用例在现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如:
  书中有不妥当之处,欢迎读者提出意见。
  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司参观指导。
  中国尊重和欢迎蒙古的无核武器地位。
  应当注意的是,当“欢迎”后接的对象是动词,也即该动作的施事省略时,一般情况下,动作的施事多数是第二人称,如你、你们等;动作的受事就是这句话的主语本身,行文中也可省略。如:
  欢迎订阅新华社报刊。
  欢迎光临。
  当“欢迎”用来表示“诚挚盼望、乐意接受”的意义时,“欢迎”的客体是可预见但尚未成为现实的。那么,从客体的角度,便可引申出“被人喜欢、受人青睐”的意义,行文中常常与“受”、“受到”连用。此类用例主要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如:
  你和柏杨的书在市场上都相当受欢迎,这反映出什么现象?
  当时那个乐队在学校受欢迎吗?
  三、“欢迎”语法功能的演变
  这里涉及到词与词组两个概念。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载:“词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而“词组又叫‘短语’,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构成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而词与词组的区别,在语法功能方面,“词是句法结构中最小的独立运用的单位;词组也是句法结构中的运用单位,但不是最小的,可以从中再分析为词的单位,例如‘感谢母亲’,可以分析出动词和宾语;‘生产的知识’,可以分析出定语和中心语。”[2]
  根据上述理论,不难分析,最早在《归去来兮辞》中出现的“欢迎”是一个词组。因为它还可以分析为“欢”和“迎”两个词,分别充当状语和中心语。“欢”表示“欢快地、欢乐地”,用来修饰“迎”的状态。“欢迎”连用,通常充当谓词性成分。如:
  宋陈传良《止斋文集》止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七:“晚尝杜门读佛书,间一日出,比邻欢迎之。”
  明谢诏《东汉秘史》第四十三回:“凡所经过州县,士民官吏远远欢迎。旄倪观者,伏满两旁,无不感悦。
  明程敏政《唐氏三先生集》筠轩文稿卷十:“已而凉风佳日,岁时珍赏。良朋四面而至,君必倒屣欢迎。”
  那么,“欢迎”是在什么时候由一个状中结构的词组变为一个词呢?根据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变化的开始时间不得而知,但是当“欢迎”引申出“诚挚盼望、乐意接受”以及“受到喜爱和青睐”的意义的时候,由于此时“欢迎”所表达的意义已经不是“欢”和“迎”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凝固了的,基本可以判定此时“欢迎”已经融合成了一个词。   不同于以词组形式出现的“欢迎”,作为一个词在句中出现时,“欢迎”的语法功能更为多样,这在现代汉语中最为明显。举例如下。
  “欢迎”充当谓语。如:
  仪式最终发展成一个欢乐的庆典,大家欢迎他回到集体当中。
  我们热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参观访问,投资考察,共同开发,共同富裕!
  近些年来,一些大学陆续恢复了进化论的课程。学生欢迎这门课程,很多文科和社会科学的学生也纷纷选读。
  “欢迎”还常常与“表示”连用,充当句子谓语。如:
  史玉柱对于外界的诸多批评和讨论表示欢迎,这可以看出成大事者所必备的大气已经在这个书生身上初显端倪。
  天竺人听到中国派使者来求佛经,表示欢迎。
  对近千名中外记者的采访,周觉表示欢迎 。
  “欢迎”与“受、受到”连用,充当谓词性成分。如:
  周迅在出两张唱片之后,就完成了从一个新人到最受欢迎的女歌手的跨越。
  这种强大的共鸣使得影片在华人圈深受欢迎,经久不衰。
  “欢迎”充当定语。如:
  我是先到达洛阳的,旋又接到张副司令的欢迎电报,今天便来到了。
  其实我到部队里以后,我所在的连队就给我开了一个小型的、非常隆重的欢迎会。
  “欢迎”作为名词性成分,充当主语、宾语。如:
  一天他回巴黎,巴黎人士对他自然十分钦敬,便在车站上举行盛大的欢迎。
  热情的欢迎很快消失了,我们进入了完完全全的竞争之中。
  “欢迎”用在祈使句中,多见于直接引语、演讲稿、标语、宣传口号等等。如:
  门口的迎宾小姐甜笑着鞠躬,说“欢迎光临”。
  “欢迎来到美丽的西藏,欢迎来到大昭寺!”流利的中、英文从一位身披袈裟的年轻喇嘛口中说出,让在场所有的国内外游客惊讶不已。
  “欢迎”的历史渊源流长,笔者从语料入手,基于中国基本古籍库和北大语料库所获得的语料,对“欢迎”本义的发展、引申义的产生以及语法功能的演变等作了简要的分析。但由于笔者才能所限,研究尚有不足,有些关于“欢迎”的问题尚未解决:其一,“欢迎”由词组凝固成词是在什么时候?其二,“欢迎”意义、语法功能的一系列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是什么?如此种种,尚需进一步讨论。也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有学之士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汉]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一直受到青睐,影视艺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从未停止过。这种改编一方面使得影视汲取文学的营养获得了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影视改编;文学经典;传播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文学从诞生到现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方也产生了无数经典,文学经典不仅反映了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的蓬勃发展,含氮、硫等原子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众所周知,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蛋白质、酶和核酸都是含氮化合物,许多天然产物如生物
摘 要:电影《阿凡达》( Avatar)是好莱坞著名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于2010年执导的一部3D 科幻电影,它以高超的拍摄技术和完美的画面带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影片中导演将思想性和技术主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运用高超的3D 技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梦幻般的景象。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对电影《阿凡达》( Avatar)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各种形式的后殖民主义元素的解构剖析,对影片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
摘 要:关联理论是关于人类认知与交际的普遍理论。它的提出为阐释诸多语言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在关联理论看来,幽默话语的理解是听话人寻求关联的一个认知过程。《艾伦秀》是美国的一档热门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艾伦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受青睐。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并基于关联理论的重要概念,结合《艾伦秀》中出现的一些幽默对话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关联理论视角下言语幽默的理解过程和语用策略。  关键词:关联理论
摘 要: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转喻翻译研究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对纯粹转喻翻译、文学文本转喻翻译、实用文本转喻翻译等不同类型的转喻翻译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发现不同文本类型的转喻翻译采取策略不同,转喻翻译研究有待继续发展。  关键词:转喻翻译;文学文本;实用文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梧州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一般项目)“基于勒菲弗尔操纵理论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关于性描述翻译的对比研究”(编号:2010C003)的成果之一;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基于操纵理论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性描述翻译的对比研究”(编号:201204LX370)的成果之一。  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为文学巨作,它的英译也备受关注。许多学者从
摘 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近些年来发展成为语言学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对财经新闻语篇进行了及物性分析。旨在探究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及物性用于分析此类语篇的适应性,以及此类语篇在过程类型分布上的规律性及其语言特点,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财经新闻内涵的理解、增强语篇阅读的目的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财经新闻语篇;及物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中国电影产业出口的繁荣,恰当的电影名称翻译便成为了促进电影宣传,传播文化内涵的必要途径。中文电影名称的简洁性、大众性和文化性如何在译入语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表达则成为了需要探讨的问题。在此前提下,本文选取《2015华语电影》对电影名称进行分析,并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电影名称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文电影;功能对等理论;电影名称;翻译策略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