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儿科抗生素用药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方法:根据儿童的用药需求及其生理特点,对儿童运用抗生素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儿童的药物滥用问题提出建议。结论: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及剂型,考虑临床诸多因素,使抗生素在儿童合理用药达到最安全也最有效。
【关键词】 抗生素;儿童;合理运用
儿童用药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疗效及副作用[1]。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具有极其特殊的生理特点,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在发育阶段,这决定了儿童对药物的种类、剂型、剂量及规格用法等的选择有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因此,要知道儿童用药的客观需要及存在的问题,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
为了保证儿童运用抗生素安全、合理、有效,在防治儿科疾病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药物的两面性——治疗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并且特殊人群要特殊对待。临床药师必须指导儿科的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 儿童生理特点及对儿童合理用药的特点
1.1 儿童生理特点 儿童体内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比成人低,容易产生过度游离的血药浓度,药物易进入组织细胞,使药效更加强,引起不良反应。
1.2 对儿童不合理用药的特点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形式多样,比如剂量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太短、盲目用药。目前儿童用的专用抗生素少之又少,大多是因成人所用抗生素用公斤体重加以折算运用。
2 儿童抗菌药物治疗目标
彻底清除病原,让感染得到痊愈,使耐药菌率降到最低,让抗菌效果最大化,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
3 抗生素
抗生素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它是临床应用最广的药物之一,抗生素对儿童的不合理运用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儿科抗生素使用率达40%~90%,其中联合用药30%,超过了欧美国家抗生素平均使用率23%~25%的标准。各国使用情况有较大的差异,通过2011年一项门诊儿童使用抗生素的系统评价可以看出[1],加拿大、意大利的儿童抗菌药物处方率较高,分别是14%和52%,在意大利内酰胺类的药物只占抗菌药物的39%,在丹麦则高达89%。我国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单位为主,使用联合药应有明确的目的,尽量杜绝无指证用药,特别三联及以上复联运用原菌药更应严格审查。
无指证用药(抗菌药)是指对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以及病毒感染者给予抗生素,许多临床医生缺少专业知识,凭经验用药,选用药物不合理,剂量不合理,用药疗程过短或过长,药物有效血药浓度都未上来就频繁换药,有一些单次用药剂量较大,造成儿童身体的损伤,这种不合理用药不符合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不但使药效降低,更无法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让患儿长期用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也使一些抗生素之间产生拮抗作用,交叉耐药,增加药物毒性。
4 对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产生的诸多问题
毒副反应:没有按公斤体重精确用药剂量,没有准确掌握其肾功能的情况,盲目过量使用一些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其本身就可引起抽搐;氨基糖甘类的抗生素,引发耳毒性及肾毒性。更应控制好他们的血药浓度。因此,对新生儿等肝、肾功能未发育的患儿应适当减少用量,严格抗生素对儿童的使用剂量。耐药菌的产生: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的出现,因此,医生应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分级规范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二重感染及多重感染:作为儿童,抵抗力极其低下,发育不完全,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力低下,致使一些真菌侵入体内,造成一些重度感染及真菌感染及一些预想不到的并发症。过敏及变态性反应:对于儿童用药,该做皮试的一定要做皮试,如内酰胺类、青霉素类等,慎用抗生素,减少一些如皮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感染、发热、抽搐等不良反应。
5 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5.1 诊断清楚明确 合理使用是指儿童机体有明确感染指征的情况下,在适宜的时间选用适宜的抗生素,而且必须剂量准确,疗程掌握恰当,从而控制或杀灭病原菌,控制好感染,防范副反应的发生,或者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做到经济安全有效,及时合理,家长也应掌握基本知识,以便放心使用。
5.2 儿童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不知道是什么菌群感染时,可凭借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若病情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或加重,可进行病原学检查,最后根据病原学结果及药敏试验,选用适合的窄谱抗生素。其次选用抗生素首要条件,要看是否为真的感染性疾病,结合儿童的以往病史、体征及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加以诊断。
5.3 选择适合的剂型、剂量及给药途径 对一些重度细菌感染,剂量应该达高限范围,并用静脉输液的给药途径,病情得到控制,有所好转后,可以更改为口服给药途径。而对于一些轻度细菌感染,则可选用口服剂型、口服剂量的低限范围,选择口服给药,应依据儿童身体的特殊性选择药物。
5.4 选择合理的用药疗程 一般抗生素使用的疗程也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普通的细菌感染,治疗到体温正常,机体体征恢复正常后2~3d,一些细菌感染较为严重的患者用药时间较长。因此,不合理的用药时间会增加许多毒副作用的发生。
总之,为儿童选用抗生素,要谨慎考虑其具体感染情况及特殊生理特点等,正确选用药物的品种、剂型、剂量、用药时间及给药途径,做到精益求精,对患儿的感染控制及药物耐药等方面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儿童的特殊生理特点使其抗菌药物选择性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因此,合理对儿童使用抗生素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Clavenna A,Bonati M. Differences in antibiotic prescribing in paediatric outpatients. Arch Dis Child.,2011,96(6):590-5.
【关键词】 抗生素;儿童;合理运用
儿童用药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疗效及副作用[1]。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具有极其特殊的生理特点,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在发育阶段,这决定了儿童对药物的种类、剂型、剂量及规格用法等的选择有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因此,要知道儿童用药的客观需要及存在的问题,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
为了保证儿童运用抗生素安全、合理、有效,在防治儿科疾病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药物的两面性——治疗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并且特殊人群要特殊对待。临床药师必须指导儿科的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 儿童生理特点及对儿童合理用药的特点
1.1 儿童生理特点 儿童体内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比成人低,容易产生过度游离的血药浓度,药物易进入组织细胞,使药效更加强,引起不良反应。
1.2 对儿童不合理用药的特点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形式多样,比如剂量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或太短、盲目用药。目前儿童用的专用抗生素少之又少,大多是因成人所用抗生素用公斤体重加以折算运用。
2 儿童抗菌药物治疗目标
彻底清除病原,让感染得到痊愈,使耐药菌率降到最低,让抗菌效果最大化,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
3 抗生素
抗生素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它是临床应用最广的药物之一,抗生素对儿童的不合理运用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儿科抗生素使用率达40%~90%,其中联合用药30%,超过了欧美国家抗生素平均使用率23%~25%的标准。各国使用情况有较大的差异,通过2011年一项门诊儿童使用抗生素的系统评价可以看出[1],加拿大、意大利的儿童抗菌药物处方率较高,分别是14%和52%,在意大利内酰胺类的药物只占抗菌药物的39%,在丹麦则高达89%。我国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单位为主,使用联合药应有明确的目的,尽量杜绝无指证用药,特别三联及以上复联运用原菌药更应严格审查。
无指证用药(抗菌药)是指对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以及病毒感染者给予抗生素,许多临床医生缺少专业知识,凭经验用药,选用药物不合理,剂量不合理,用药疗程过短或过长,药物有效血药浓度都未上来就频繁换药,有一些单次用药剂量较大,造成儿童身体的损伤,这种不合理用药不符合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不但使药效降低,更无法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让患儿长期用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也使一些抗生素之间产生拮抗作用,交叉耐药,增加药物毒性。
4 对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产生的诸多问题
毒副反应:没有按公斤体重精确用药剂量,没有准确掌握其肾功能的情况,盲目过量使用一些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其本身就可引起抽搐;氨基糖甘类的抗生素,引发耳毒性及肾毒性。更应控制好他们的血药浓度。因此,对新生儿等肝、肾功能未发育的患儿应适当减少用量,严格抗生素对儿童的使用剂量。耐药菌的产生: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的出现,因此,医生应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分级规范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二重感染及多重感染:作为儿童,抵抗力极其低下,发育不完全,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力低下,致使一些真菌侵入体内,造成一些重度感染及真菌感染及一些预想不到的并发症。过敏及变态性反应:对于儿童用药,该做皮试的一定要做皮试,如内酰胺类、青霉素类等,慎用抗生素,减少一些如皮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感染、发热、抽搐等不良反应。
5 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5.1 诊断清楚明确 合理使用是指儿童机体有明确感染指征的情况下,在适宜的时间选用适宜的抗生素,而且必须剂量准确,疗程掌握恰当,从而控制或杀灭病原菌,控制好感染,防范副反应的发生,或者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做到经济安全有效,及时合理,家长也应掌握基本知识,以便放心使用。
5.2 儿童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不知道是什么菌群感染时,可凭借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若病情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或加重,可进行病原学检查,最后根据病原学结果及药敏试验,选用适合的窄谱抗生素。其次选用抗生素首要条件,要看是否为真的感染性疾病,结合儿童的以往病史、体征及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加以诊断。
5.3 选择适合的剂型、剂量及给药途径 对一些重度细菌感染,剂量应该达高限范围,并用静脉输液的给药途径,病情得到控制,有所好转后,可以更改为口服给药途径。而对于一些轻度细菌感染,则可选用口服剂型、口服剂量的低限范围,选择口服给药,应依据儿童身体的特殊性选择药物。
5.4 选择合理的用药疗程 一般抗生素使用的疗程也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普通的细菌感染,治疗到体温正常,机体体征恢复正常后2~3d,一些细菌感染较为严重的患者用药时间较长。因此,不合理的用药时间会增加许多毒副作用的发生。
总之,为儿童选用抗生素,要谨慎考虑其具体感染情况及特殊生理特点等,正确选用药物的品种、剂型、剂量、用药时间及给药途径,做到精益求精,对患儿的感染控制及药物耐药等方面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儿童的特殊生理特点使其抗菌药物选择性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因此,合理对儿童使用抗生素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Clavenna A,Bonati M. Differences in antibiotic prescribing in paediatric outpatients. Arch Dis Child.,2011,96(6):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