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播出这部电影,之所以引起这番群体性的敏感,能带给人们这样多“内涵化”冲动和联想,也并非无所出处,人们的围观热情和随之而来的过分解读,其实是内心殷切使然,是一种随着新任领导人一起新生出来的殷殷之情。
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一部片子引起不小轰动。这部6年前的老电影有着一个略显俗气的名字——《V字别动队》,它讲述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以暴制暴的故事。在CCTV6播出后不到两天的时间,仅在新浪微博就诞生了77万余条相关讨论,而当人们在网络各个角落谈起它在央视播出的时候,那种“压低声音、欲言又止、目光隐约、附耳过来、语带双关”的样子也跃然纸上。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虚拟的未来世界,假定德国赢得了二战而英国沦为法西斯国家,人民生活在没有政治和人身自由的境况下。一个叫“V”的保安员在街上悄悄奔走,试图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甚至不惜用恐怖主义去推行所谓“暴力革命”。当他摧毁了伦敦两个标志性建筑并控制了被政府摆布的电视广播以后,一场革命爆发了。
很明显,这部被归入科幻类型的电影,有着很多的政治惊险片的影子。而这部片子放映之初,也确是因其恐怖主义色彩而在西方国家引起过极大的争议,甚至影片不得不推迟上映整整一年时间,并且首映被改在了德国。很容易理解,自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在全球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尤其在这样一部片子中,赤裸裸地宣扬用恐怖主义来作为正义一方的工具,自然成为这部片子在西方甚至是全球被敏感化的最主要原因。
但在中国大陆,其实并未对这部片子有过明确的禁映或是禁止传播。实际上不仅在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随便都可以搜索到全片,甚至有网友称早就曾在某地方台和央视的某些频道播放过。更有接近电影频道的消息人士出面证实,央视6套现在播出的电影,应该早在半年前就已然通过审片决定引进了,人们往政治上的过度联想,只不过是捕风捉影。而至于以前的网上影评被删之举,你我都可以想象,哪怕没有“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等直白露骨的台词,网上愤青的习惯性攻击和夸大解读,也总会有太多出格之处吓倒谨慎的网编,这样拿删影评来作为“解禁说”的论据,还是略显单薄。
但如今在央视播出的这部《V字别动队》,之所以引起这番群体性的敏感,能带给人们这样多“内涵化”冲动和联想,也并非无所出处,人们的围观热情和随之而来的过分解读,其实是内心殷切使然,是一种随着新任领导人一起新生出来的殷殷之隋。
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下语三分”的讲究,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度人之意”的惯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满月,新的领导班子的一系列细微动作,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可盼之意。关于出行轻车简行,不封路、不清场等作风要求,一经出台便被称之为“习式新八项注意”,引致了人们对之前整风的联想;而习近平对于反腐的重视和决心,也被人们解读为坚守父辈江山的坚定,从而让民众更有对其言出必行的信任。甚至小清新风格的“美丽中国”之说,和会议上不打领带的随意之举,也给了人们对民生和亲民的联想。
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央视、人民日报等“口舌”的关注。由央视“找幸福”引发的重民生揣意,由人民日报“问元芳”引发的亲民感触,甚至像今天这样,由一部央视播出的老电影引发的政群关系或是舆论管制变革的猜测等等。而人们对这些细节的关注和津津乐道,实则出于渴盼的心理,一则是久旱盼甘霖之意,同时也是对新领导集体的一種信任。
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一部片子引起不小轰动。这部6年前的老电影有着一个略显俗气的名字——《V字别动队》,它讲述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以暴制暴的故事。在CCTV6播出后不到两天的时间,仅在新浪微博就诞生了77万余条相关讨论,而当人们在网络各个角落谈起它在央视播出的时候,那种“压低声音、欲言又止、目光隐约、附耳过来、语带双关”的样子也跃然纸上。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虚拟的未来世界,假定德国赢得了二战而英国沦为法西斯国家,人民生活在没有政治和人身自由的境况下。一个叫“V”的保安员在街上悄悄奔走,试图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甚至不惜用恐怖主义去推行所谓“暴力革命”。当他摧毁了伦敦两个标志性建筑并控制了被政府摆布的电视广播以后,一场革命爆发了。
很明显,这部被归入科幻类型的电影,有着很多的政治惊险片的影子。而这部片子放映之初,也确是因其恐怖主义色彩而在西方国家引起过极大的争议,甚至影片不得不推迟上映整整一年时间,并且首映被改在了德国。很容易理解,自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在全球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尤其在这样一部片子中,赤裸裸地宣扬用恐怖主义来作为正义一方的工具,自然成为这部片子在西方甚至是全球被敏感化的最主要原因。
但在中国大陆,其实并未对这部片子有过明确的禁映或是禁止传播。实际上不仅在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随便都可以搜索到全片,甚至有网友称早就曾在某地方台和央视的某些频道播放过。更有接近电影频道的消息人士出面证实,央视6套现在播出的电影,应该早在半年前就已然通过审片决定引进了,人们往政治上的过度联想,只不过是捕风捉影。而至于以前的网上影评被删之举,你我都可以想象,哪怕没有“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等直白露骨的台词,网上愤青的习惯性攻击和夸大解读,也总会有太多出格之处吓倒谨慎的网编,这样拿删影评来作为“解禁说”的论据,还是略显单薄。
但如今在央视播出的这部《V字别动队》,之所以引起这番群体性的敏感,能带给人们这样多“内涵化”冲动和联想,也并非无所出处,人们的围观热情和随之而来的过分解读,其实是内心殷切使然,是一种随着新任领导人一起新生出来的殷殷之隋。
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下语三分”的讲究,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度人之意”的惯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满月,新的领导班子的一系列细微动作,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可盼之意。关于出行轻车简行,不封路、不清场等作风要求,一经出台便被称之为“习式新八项注意”,引致了人们对之前整风的联想;而习近平对于反腐的重视和决心,也被人们解读为坚守父辈江山的坚定,从而让民众更有对其言出必行的信任。甚至小清新风格的“美丽中国”之说,和会议上不打领带的随意之举,也给了人们对民生和亲民的联想。
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央视、人民日报等“口舌”的关注。由央视“找幸福”引发的重民生揣意,由人民日报“问元芳”引发的亲民感触,甚至像今天这样,由一部央视播出的老电影引发的政群关系或是舆论管制变革的猜测等等。而人们对这些细节的关注和津津乐道,实则出于渴盼的心理,一则是久旱盼甘霖之意,同时也是对新领导集体的一種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