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典籍英译的研究,是弘扬民族文化、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谨就创新创业模式下的典籍英譯研究进行分析与探索,以便于提高典籍英译的效果与水平,进一步推进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了解,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译者自身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能够充分掌握英译能力与技巧,并拥有较为高超的英文写作能力,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恰当的典籍作品。
关键词:创新创业模式;典籍英译;时代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4-0064-01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也逐渐加深了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深度与规模,这种环境下正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输出的重要时机,因而能否及时抓住这一机会,对中国传统典籍进行准确翻译并推进文化输出的进程,就成为创业者需要考量的问题。
一、典籍英译的主体阐述
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无论任何研究活动与研究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尽管近年来智能化的语音翻译得以不断发展、优化与完善,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日常的书面及语音翻译工作,但智能化的翻译软件还没能摆脱其固定性与刻板性,因而人在翻译工作中的重要性依旧是无可取代的。典籍的英译工作尤其如此,我国许多承载了传统智慧的文化典籍都是文言文的,许多对于文言文阅读与掌握水平不高的国人尚且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更遑论外国人,因此对于典籍的英译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情况下典籍的英译工作就更加不能采用智能翻译系统了,这是由于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许多文言内容需要进行白话文的转化,才能够便于英译,这一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可能导致翻译之后的语句失去了其原有的意思,因而造成错译、误译等情况。典籍英译的过程中,人起到的作用实际上是判断与决策的作用,是联系上下文,判断其语境,并采用合适的翻译方式。典籍英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重要地位并不能得到十分的凸显,这是由于翻译在译制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尊重原文的实际含义,保持客观与中立。
二、典籍英译在创新创业模式下的研究
(一)切实提升对原作的理解及英译能力
创新创业模式下的典籍英译工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切实提升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与实际翻译能力,能够充分而全面地将原作中的内容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并在保留其本意的基础上,对转化之后的语句进行修饰与润色,保持原作的美感。例如,对我国清代长篇神幻小说《镜花缘》的英译工作,需要在保持其原本含义的同时,也不能丧失了其中隐喻、暗讽等特点,否则则丧失了其中辛辣,令人读之而无味。同时,《镜花缘》这不作品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保有一定的女性主义色彩,在英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有所体现。此外,对于原作中的批注、标语、注释等内容的翻译工作也很重要。
(二)合理选择表达方式
对典籍的英译需要选用较为恰当的英语表达方式来进行,通常的翻译方式在于直译、音译、意译、批注、转化等等方式,通常而言,译者在翻译中会采用多种译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并以其中某种翻译方式为主。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人物名称,往往具有极为深厚的内涵与文化底蕴,因此应当尽量采用音译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杨宪益先生在《红楼梦》的英译本中,对于袭人的翻译就采取了音译,译为“Hsi-jen”。而有些译者对于袭人名字的翻译,则采用了其名字中的实际含义“花气袭人知昼暖”,将之译为“Aroma”(“芳香”),这显然也很贴近其名字本来的含义,十分有文化底蕴。最著名的例子是著名汉学与红学大师大卫·霍克斯对于林黛玉名字的翻译,初时,他根据其名字本来的含义将直译为“Black Jade”(黑色玉石),但受到其同事及好友吴世昌的批评,因而将之调整为音译“Lin Daiyu”,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典籍的翻译,应当依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表达方式,而非运用单一的翻译方式。
(三)合理选择英译对象
在创新创业模式下对于典籍进行英译工作,需要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创业的动机,了解创新与创业模式的实际含义,而非单纯的学术行为。因而,对于英译对象的选择应当更加严谨。中华传统典籍浩如烟海,即便明处永乐年间变成的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锦——《永乐大典》中,都无法完全将其囊括其中,中国典籍的英译历史仅有二百余年,所翻译的典籍数量与质量都不甚理想,因而亟须更加高水平的典籍英译作品,因而在创新创业模式下的典籍英译工作应当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充分了解国外的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典籍的选择。此外,时代的发展也使得语言的表述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进行典籍英译时,可以尽量加入一些时代性的元素,提高典籍的吸引力与与可读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对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心力。
三、结语:
总而括之,创新创业模式下对于中华传统典籍的英译,是一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工程,因而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翻译水平。此外,译者还应当与时俱进,尽量采用在当下语境中时代元素,从而减少典籍中的艰深与晦涩,提高其可读性与趣味性,获取更多的读者,进一步打开创业局面,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 李文革.中国文化典籍的文化意蕴及翻译问题[J].外语研究,2000,21(01): 155-156.
[2] 刘笑敢. 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3(11):241-242.
[3] 崔永禄.试论中国经典文献外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4(10):188-189 .
关键词:创新创业模式;典籍英译;时代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4-0064-01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也逐渐加深了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深度与规模,这种环境下正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输出的重要时机,因而能否及时抓住这一机会,对中国传统典籍进行准确翻译并推进文化输出的进程,就成为创业者需要考量的问题。
一、典籍英译的主体阐述
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无论任何研究活动与研究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尽管近年来智能化的语音翻译得以不断发展、优化与完善,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日常的书面及语音翻译工作,但智能化的翻译软件还没能摆脱其固定性与刻板性,因而人在翻译工作中的重要性依旧是无可取代的。典籍的英译工作尤其如此,我国许多承载了传统智慧的文化典籍都是文言文的,许多对于文言文阅读与掌握水平不高的国人尚且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更遑论外国人,因此对于典籍的英译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情况下典籍的英译工作就更加不能采用智能翻译系统了,这是由于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许多文言内容需要进行白话文的转化,才能够便于英译,这一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可能导致翻译之后的语句失去了其原有的意思,因而造成错译、误译等情况。典籍英译的过程中,人起到的作用实际上是判断与决策的作用,是联系上下文,判断其语境,并采用合适的翻译方式。典籍英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重要地位并不能得到十分的凸显,这是由于翻译在译制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尊重原文的实际含义,保持客观与中立。
二、典籍英译在创新创业模式下的研究
(一)切实提升对原作的理解及英译能力
创新创业模式下的典籍英译工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切实提升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与实际翻译能力,能够充分而全面地将原作中的内容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并在保留其本意的基础上,对转化之后的语句进行修饰与润色,保持原作的美感。例如,对我国清代长篇神幻小说《镜花缘》的英译工作,需要在保持其原本含义的同时,也不能丧失了其中隐喻、暗讽等特点,否则则丧失了其中辛辣,令人读之而无味。同时,《镜花缘》这不作品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保有一定的女性主义色彩,在英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有所体现。此外,对于原作中的批注、标语、注释等内容的翻译工作也很重要。
(二)合理选择表达方式
对典籍的英译需要选用较为恰当的英语表达方式来进行,通常的翻译方式在于直译、音译、意译、批注、转化等等方式,通常而言,译者在翻译中会采用多种译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并以其中某种翻译方式为主。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人物名称,往往具有极为深厚的内涵与文化底蕴,因此应当尽量采用音译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杨宪益先生在《红楼梦》的英译本中,对于袭人的翻译就采取了音译,译为“Hsi-jen”。而有些译者对于袭人名字的翻译,则采用了其名字中的实际含义“花气袭人知昼暖”,将之译为“Aroma”(“芳香”),这显然也很贴近其名字本来的含义,十分有文化底蕴。最著名的例子是著名汉学与红学大师大卫·霍克斯对于林黛玉名字的翻译,初时,他根据其名字本来的含义将直译为“Black Jade”(黑色玉石),但受到其同事及好友吴世昌的批评,因而将之调整为音译“Lin Daiyu”,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典籍的翻译,应当依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表达方式,而非运用单一的翻译方式。
(三)合理选择英译对象
在创新创业模式下对于典籍进行英译工作,需要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创业的动机,了解创新与创业模式的实际含义,而非单纯的学术行为。因而,对于英译对象的选择应当更加严谨。中华传统典籍浩如烟海,即便明处永乐年间变成的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锦——《永乐大典》中,都无法完全将其囊括其中,中国典籍的英译历史仅有二百余年,所翻译的典籍数量与质量都不甚理想,因而亟须更加高水平的典籍英译作品,因而在创新创业模式下的典籍英译工作应当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充分了解国外的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典籍的选择。此外,时代的发展也使得语言的表述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进行典籍英译时,可以尽量加入一些时代性的元素,提高典籍的吸引力与与可读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对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心力。
三、结语:
总而括之,创新创业模式下对于中华传统典籍的英译,是一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工程,因而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翻译水平。此外,译者还应当与时俱进,尽量采用在当下语境中时代元素,从而减少典籍中的艰深与晦涩,提高其可读性与趣味性,获取更多的读者,进一步打开创业局面,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 李文革.中国文化典籍的文化意蕴及翻译问题[J].外语研究,2000,21(01): 155-156.
[2] 刘笑敢. 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3(11):241-242.
[3] 崔永禄.试论中国经典文献外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4(10):188-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