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物画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画家,他们的画风和绘画理论对后世中国人物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盛唐时期比较著名的几个画家为例,研究唐代人物画的表现风格。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唐代;线条;精神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9-1
唐代初年人物画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艺术,扩大了表现题材,创造了一些表现当时人物和生活的作品,风格更趋于雄健。另外在与西域美术交流的基础上,丰富了表现技巧,为盛唐美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端庄凝厚、浓重典雅———阎立本
阎立本出身贵族,一家都善画。其父阎毗及其兄阎立德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工程学家兼工艺家,又善绘画。阎立本绘画师法张僧繇、郑法士及其父阎毗。他对张僧繇的绘画曾做过一番认真的研究,起初不能理解,再三观赏后在张僧繇作品前“留恋十日不能去”。阎立本绘画题材十分广泛,除当时流行的宗教画之外,人物、车马、山水、台阁等无所不能,他最擅长、成就最突出的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他的人物画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统治的需要,远承汉魏绘画的宣教传统,利用绘画来歌颂王朝功德、表彰功臣勋将,为巩固政权服务。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两汉至南北朝隋代的13个帝王像。作者并非简单地描绘形象,而是根据每个帝王所处的时期、经历和个性,各自的成败及昏庸或开明,做了精心细致的刻画,揭示出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在这幅图上作者不画背景,侍从的体型要比帝王小,线条劲健,是典型的“铁线描”,作品设色仅用朱、黑、白、绿等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搭配,端庄凝重而干净利落。阎立本的另一幅作品《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四年10月吐蕃派遣使者到长安请婚。作品以简练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唐太宗坐步辇接见来使禄东赞的情景。此画同样省略了背景的刻画,简练而工致。勾线虽纤弱但松紧得度,设色浓重典雅,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都体现了鲜明的初唐风范。
《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尽管风格上有所不同,但艺术表现上都重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用笔方面,他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不同,是一种比较浑健坚实的铁线描。用色上,善朱砂、石绿,显得大胆泼辣。从阎立本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初唐绘画逐渐走入“焕烂求备”的盛唐阶段。
二、态浓意远、富贵奢华———张萱和周昉
人物画到盛唐时期出现了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称为“绮罗人物画”。“绮罗人物”的造型特点最明显的是曲眉丰颊、体态肥胖,既是贵族妇女的实际写照,也是当时上层统治阶级审美要求的反映。
张萱是唐玄宗时的宫廷画家,善画仕女、婴儿、鞍马、屏障,其中尤以妇女婴儿题材的创作最有特色。他的仕女画大特点是能够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通过画面形象地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在表现技法上,仕女均以朱色染耳根,人物造型曲眉丰颊、体型丰满,表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为宋徽宗所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捣练图》可以窥见他的作品风范。
《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设色,描绘玄宗时显赫一时的皇亲虢国夫人的出游。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充分表现出那些主要人物“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色。虢国夫人神态自若,风姿绰约,显得格外富贵。对做伴的从监和侍女描绘工细,马的刻画亦具匠心,全画气脉连接,生意盎然。《捣练图》绢本、设色,描绘唐代妇女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劳动场景,生活意趣浓厚,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
周昉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出身与生活和他的艺术表现密切相关。他善画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最突出的是描绘绮罗人物。他的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及《调琴啜茗图》等,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善抓形象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刻画。《挥扇仕女图》描绘的是唐代中晚期文艺中流行的宫怨题材,作者把13名宫廷妇女分为独坐、抚琴、对镜、刺绣、倚桐等几组,刻画了她们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空虚冷漠、郁郁寡欢的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差,他生动入微地表达出人物的精神特征。
三、离批点画、挥霍磊落———吴道子
吴道子具有超凡的艺术天赋,他擅长各类题材的创作,其中以人物、山水最为突出,在唐代时已有“冠绝于世,国朝第一”的称号。
他绘画生动,善于塑造富有特征让人们容易知觉地受感染的形象,他画神鬼,能“髯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所画的地狱变相令人“不寒而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所创立的宗教人物画表现模式被称为“吴家样”。
吴道子的绘画风格据说是一种“疏体”,与前代顾、陆的周密笔迹不同,吴道子“离批点画,时见缺落”,笔虽不周,但不失其神。用笔方面“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将六朝以来的紧劲连绵变为提按明显,波折起伏,用笔轻重多变,线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他注意画面气氛的统一和运动感的表现,有“吴带当风”之称,和曹家样“曹衣出水”体制稠密衣衫紧贴形成对比。用色方面吸取了西域画的明暗画法之长,以线条为主,略加色彩的渲染,使形象有一定的立体感,郭若虚称之为“吴装”。
吴道子的作品经著录的不少,但画迹没有流传下来。除了文献外,可以通过下列作品了解他的艺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盛唐172窟《净土变》、盛唐103窟《维摩变》、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等。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0.
[2]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源流[M].香港: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作者简介:
张伟,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唐代;线条;精神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9-1
唐代初年人物画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艺术,扩大了表现题材,创造了一些表现当时人物和生活的作品,风格更趋于雄健。另外在与西域美术交流的基础上,丰富了表现技巧,为盛唐美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端庄凝厚、浓重典雅———阎立本
阎立本出身贵族,一家都善画。其父阎毗及其兄阎立德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工程学家兼工艺家,又善绘画。阎立本绘画师法张僧繇、郑法士及其父阎毗。他对张僧繇的绘画曾做过一番认真的研究,起初不能理解,再三观赏后在张僧繇作品前“留恋十日不能去”。阎立本绘画题材十分广泛,除当时流行的宗教画之外,人物、车马、山水、台阁等无所不能,他最擅长、成就最突出的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他的人物画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统治的需要,远承汉魏绘画的宣教传统,利用绘画来歌颂王朝功德、表彰功臣勋将,为巩固政权服务。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两汉至南北朝隋代的13个帝王像。作者并非简单地描绘形象,而是根据每个帝王所处的时期、经历和个性,各自的成败及昏庸或开明,做了精心细致的刻画,揭示出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为。在这幅图上作者不画背景,侍从的体型要比帝王小,线条劲健,是典型的“铁线描”,作品设色仅用朱、黑、白、绿等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搭配,端庄凝重而干净利落。阎立本的另一幅作品《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四年10月吐蕃派遣使者到长安请婚。作品以简练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唐太宗坐步辇接见来使禄东赞的情景。此画同样省略了背景的刻画,简练而工致。勾线虽纤弱但松紧得度,设色浓重典雅,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都体现了鲜明的初唐风范。
《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尽管风格上有所不同,但艺术表现上都重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用笔方面,他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不同,是一种比较浑健坚实的铁线描。用色上,善朱砂、石绿,显得大胆泼辣。从阎立本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初唐绘画逐渐走入“焕烂求备”的盛唐阶段。
二、态浓意远、富贵奢华———张萱和周昉
人物画到盛唐时期出现了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称为“绮罗人物画”。“绮罗人物”的造型特点最明显的是曲眉丰颊、体态肥胖,既是贵族妇女的实际写照,也是当时上层统治阶级审美要求的反映。
张萱是唐玄宗时的宫廷画家,善画仕女、婴儿、鞍马、屏障,其中尤以妇女婴儿题材的创作最有特色。他的仕女画大特点是能够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通过画面形象地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在表现技法上,仕女均以朱色染耳根,人物造型曲眉丰颊、体型丰满,表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为宋徽宗所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捣练图》可以窥见他的作品风范。
《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设色,描绘玄宗时显赫一时的皇亲虢国夫人的出游。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充分表现出那些主要人物“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色。虢国夫人神态自若,风姿绰约,显得格外富贵。对做伴的从监和侍女描绘工细,马的刻画亦具匠心,全画气脉连接,生意盎然。《捣练图》绢本、设色,描绘唐代妇女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劳动场景,生活意趣浓厚,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
周昉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出身与生活和他的艺术表现密切相关。他善画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最突出的是描绘绮罗人物。他的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及《调琴啜茗图》等,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善抓形象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刻画。《挥扇仕女图》描绘的是唐代中晚期文艺中流行的宫怨题材,作者把13名宫廷妇女分为独坐、抚琴、对镜、刺绣、倚桐等几组,刻画了她们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空虚冷漠、郁郁寡欢的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差,他生动入微地表达出人物的精神特征。
三、离批点画、挥霍磊落———吴道子
吴道子具有超凡的艺术天赋,他擅长各类题材的创作,其中以人物、山水最为突出,在唐代时已有“冠绝于世,国朝第一”的称号。
他绘画生动,善于塑造富有特征让人们容易知觉地受感染的形象,他画神鬼,能“髯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所画的地狱变相令人“不寒而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所创立的宗教人物画表现模式被称为“吴家样”。
吴道子的绘画风格据说是一种“疏体”,与前代顾、陆的周密笔迹不同,吴道子“离批点画,时见缺落”,笔虽不周,但不失其神。用笔方面“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将六朝以来的紧劲连绵变为提按明显,波折起伏,用笔轻重多变,线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他注意画面气氛的统一和运动感的表现,有“吴带当风”之称,和曹家样“曹衣出水”体制稠密衣衫紧贴形成对比。用色方面吸取了西域画的明暗画法之长,以线条为主,略加色彩的渲染,使形象有一定的立体感,郭若虚称之为“吴装”。
吴道子的作品经著录的不少,但画迹没有流传下来。除了文献外,可以通过下列作品了解他的艺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盛唐172窟《净土变》、盛唐103窟《维摩变》、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等。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0.
[2]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源流[M].香港: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作者简介:
张伟,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