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小学教师主体的农村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年提升,地位待遇不断提高,职业吸引力有所增强。但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优秀特岗教师流失、补充的新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一些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等现象,导致优质生源流失、教学质量下滑。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现状,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总结了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狠杀教师“走读风”,让教师坚守岗位
由于学校大部分农村教师固定的家在里,每周一早上才到校,周五就回家,所以,有些教师周一没课的老师就不到校,周二才到校,周五下午没课的教师上午就离校,这种现象被老百姓称为“教跑跑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迟到早退的老师多是其他杂科老师,这样一来,引起语、数、外老师的强烈不满,在工作中,也有思想情绪,认为在学校里,耍是耍的,做事是做事的,并且,绩效工资并没能体现多劳多得,都差不多,于是,主科老师也思想懈怠起来。解决农村教师“走读”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教师“心”留在哪里的问题。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以人为本,避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坚决治理庸懒散创先争优树形象”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又能持之以恒的长效制度,真正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这一行为。
建立让领导、教师“留守的制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学校领导带头执行升降旗制度,周一带头升旗,到办公室签到,一直坚持到周五降旗,再签到。学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每周坚持“留守”学校,领导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校发展,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师生生活,关注师生成长。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带动下,也自觉地周一签到,周五签到,严格执行《升降旗制度》。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学校里思考教学。
二、扎实开展学习活动,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1、要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一是紧紧围绕教育局“责任立教、质量兴教、依法治教、公信塑教”的发展思路,组织以“讲责任、树正气、重修身、严管理、创一流”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利用开学初和周末例会以及“夜学”等时间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及《师德师风问责办法》等。二是利用教师例会,组织全体教师召开《责任在心中》座谈讨论会;观看《感恩,责任》系列的演讲;进行师德演讲比赛,进行师德学习心得体会的评比。三是每周四个晚上带领没晚自习的老师开展“教材大解读”,解读的内容由值周教师安排,由行政值周负责考核。同时,伴随教师考核督查制度。
2、重养成,树典型。针对当前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心不在焉,出现职业倦怠等现象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也不是教出来的,它需要教师个人的自律与行业的自律,因此,学校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注重师德养成,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带动一大批教师。学校开展了“每月之星”评选活动,由学校行政、团队在每月末评选“每月之星”,在校务公开栏设立了“每月之星”优秀事迹,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全体教师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形成追赶的态势。
三、以课堂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制度建设,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在常规管理上体现一个“细”字,突出一个“常”字,重视一个“活”字,执行一个“刚”字。“细”是指管理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不留空白,分步进行。“常”是指规范教育经常化,常规管理人人抓,时时抓、反复抓、常抓常新。“活”是指把静态的制度进行动态管理,防止规章僵化,阻碍管理,不断改革、创新,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刚”是指对违反常规管理制度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例如,学校要求行政值周和值周教师每天的早读查课,课间至少三次查课,查教师到岗情况,查教师认真上课情况;学校要求行政班子成员每周必须听课2节,教导处两位同志每周必须听课5节;学校要求教导处每天必须至少三次查课,校长、副校长不定时查课。
2、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拓宽教师阅读面。为教师推荐理论书籍如陶行知的《陶行知名篇精选》等精典。为了不使这些学习活动流于形式,要求全体教师每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写一本读书笔记、教研论文、教育随笔,读书笔记写得好的教师、论文获奖教师年终考核可适当加分。学校还实行了教研组互相听评课,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听推门课,请专家到我校开展教学方面的知识讲座,请兄弟学校到我校上课,同时,派本校教师到其他学校听课。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考察。学校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查看班级校务日志的记载情况来对教师的到岗情况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考核;通过教导处听推门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进行随时考核;通过家长会,让家长提意见等及时反馈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整改。
3、开展形式多样教学技能比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三字一画一话”比赛。开展各种形式的上课活动。抓牢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我校以教导处为主体,立足本校,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全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教导处结合教育局提出的“一课二讲三研”要求,每学年分别开展了中年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课、新教师汇报课等多种形式的公开课活动,开展集体备课、微格课等“磨课”活动。
4、创新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一师一徒”培训模式。由学校骨干教师带新上岗教师的模式,学校每学年给骨干教师分配任务,带领一名新教师成长。“一师一徒”是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学校根据教师教育教学情况,分别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结成对子,师傅负责指导徒弟钻研教材、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学法等,要求徒弟师傅每周都要互相听课。徒弟每学月上一次汇报课,徒弟设计出教案之后,先面对师傅说课,师傅提出修改意见,共同商量修订,然后再上课。每学期师徒要上一次对手课,即同一节课分别由徒弟、师傅执教,然后进行剖析,以提升徒弟的教学业务水平。二是网络培训模式。建立学校中青年教师交流群,由教导处把平时的教研信息及教学方面的学习内容发布到群里,共同学习,共同交流。三是集体培训——个人反思模式。学校近三年来使教师的参培率达到百分之百,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夯实了根基。同时结合市进修校举行的教师规范性培训学习,要求教师写出学习心得体会;结合市教育局举行的各种专业教师的培训活动,要求参与培训的学科教师回校后,要作专业知识讲座,讲座中要把个人的反思作为重点向全体教师介绍。
总之,坚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指导思想,坚持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新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扩大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影响作用,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把教师考核、评价、奖励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全体教师整体、均衡、优先和特色的发展。力争在五年内,培养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科研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的务实型、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一、狠杀教师“走读风”,让教师坚守岗位
由于学校大部分农村教师固定的家在里,每周一早上才到校,周五就回家,所以,有些教师周一没课的老师就不到校,周二才到校,周五下午没课的教师上午就离校,这种现象被老百姓称为“教跑跑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迟到早退的老师多是其他杂科老师,这样一来,引起语、数、外老师的强烈不满,在工作中,也有思想情绪,认为在学校里,耍是耍的,做事是做事的,并且,绩效工资并没能体现多劳多得,都差不多,于是,主科老师也思想懈怠起来。解决农村教师“走读”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教师“心”留在哪里的问题。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以人为本,避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坚决治理庸懒散创先争优树形象”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又能持之以恒的长效制度,真正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这一行为。
建立让领导、教师“留守的制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学校领导带头执行升降旗制度,周一带头升旗,到办公室签到,一直坚持到周五降旗,再签到。学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每周坚持“留守”学校,领导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校发展,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师生生活,关注师生成长。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带动下,也自觉地周一签到,周五签到,严格执行《升降旗制度》。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学校里思考教学。
二、扎实开展学习活动,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1、要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一是紧紧围绕教育局“责任立教、质量兴教、依法治教、公信塑教”的发展思路,组织以“讲责任、树正气、重修身、严管理、创一流”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利用开学初和周末例会以及“夜学”等时间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及《师德师风问责办法》等。二是利用教师例会,组织全体教师召开《责任在心中》座谈讨论会;观看《感恩,责任》系列的演讲;进行师德演讲比赛,进行师德学习心得体会的评比。三是每周四个晚上带领没晚自习的老师开展“教材大解读”,解读的内容由值周教师安排,由行政值周负责考核。同时,伴随教师考核督查制度。
2、重养成,树典型。针对当前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心不在焉,出现职业倦怠等现象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也不是教出来的,它需要教师个人的自律与行业的自律,因此,学校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注重师德养成,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带动一大批教师。学校开展了“每月之星”评选活动,由学校行政、团队在每月末评选“每月之星”,在校务公开栏设立了“每月之星”优秀事迹,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全体教师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形成追赶的态势。
三、以课堂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制度建设,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在常规管理上体现一个“细”字,突出一个“常”字,重视一个“活”字,执行一个“刚”字。“细”是指管理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不留空白,分步进行。“常”是指规范教育经常化,常规管理人人抓,时时抓、反复抓、常抓常新。“活”是指把静态的制度进行动态管理,防止规章僵化,阻碍管理,不断改革、创新,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刚”是指对违反常规管理制度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例如,学校要求行政值周和值周教师每天的早读查课,课间至少三次查课,查教师到岗情况,查教师认真上课情况;学校要求行政班子成员每周必须听课2节,教导处两位同志每周必须听课5节;学校要求教导处每天必须至少三次查课,校长、副校长不定时查课。
2、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拓宽教师阅读面。为教师推荐理论书籍如陶行知的《陶行知名篇精选》等精典。为了不使这些学习活动流于形式,要求全体教师每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写一本读书笔记、教研论文、教育随笔,读书笔记写得好的教师、论文获奖教师年终考核可适当加分。学校还实行了教研组互相听评课,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听推门课,请专家到我校开展教学方面的知识讲座,请兄弟学校到我校上课,同时,派本校教师到其他学校听课。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考察。学校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查看班级校务日志的记载情况来对教师的到岗情况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考核;通过教导处听推门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进行随时考核;通过家长会,让家长提意见等及时反馈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整改。
3、开展形式多样教学技能比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三字一画一话”比赛。开展各种形式的上课活动。抓牢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我校以教导处为主体,立足本校,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全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教导处结合教育局提出的“一课二讲三研”要求,每学年分别开展了中年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课、新教师汇报课等多种形式的公开课活动,开展集体备课、微格课等“磨课”活动。
4、创新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一师一徒”培训模式。由学校骨干教师带新上岗教师的模式,学校每学年给骨干教师分配任务,带领一名新教师成长。“一师一徒”是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学校根据教师教育教学情况,分别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结成对子,师傅负责指导徒弟钻研教材、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学法等,要求徒弟师傅每周都要互相听课。徒弟每学月上一次汇报课,徒弟设计出教案之后,先面对师傅说课,师傅提出修改意见,共同商量修订,然后再上课。每学期师徒要上一次对手课,即同一节课分别由徒弟、师傅执教,然后进行剖析,以提升徒弟的教学业务水平。二是网络培训模式。建立学校中青年教师交流群,由教导处把平时的教研信息及教学方面的学习内容发布到群里,共同学习,共同交流。三是集体培训——个人反思模式。学校近三年来使教师的参培率达到百分之百,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夯实了根基。同时结合市进修校举行的教师规范性培训学习,要求教师写出学习心得体会;结合市教育局举行的各种专业教师的培训活动,要求参与培训的学科教师回校后,要作专业知识讲座,讲座中要把个人的反思作为重点向全体教师介绍。
总之,坚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指导思想,坚持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新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扩大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影响作用,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把教师考核、评价、奖励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全体教师整体、均衡、优先和特色的发展。力争在五年内,培养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科研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的务实型、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