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大师了一先生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27581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论资排辈,了一先生应该是我的老师。如果我记忆不错的话,他是1932年从法国回国到清华大学来任教的。我当时是西洋文学系三年级的学生。因为行当不同,我们没有什么接触。只有一次,我们的老师吴雨僧(宓)教授请我们几个常给《大公报》文学副刊写文章的学生吃饭,地点是在工字厅西餐部,同桌有了一先生。当时师生之界极严,学生望教授高入云天,我们没能说上几句话。
  以后是漫长的将近20年。1950年,我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和缅甸。因为是解放后第一个大型的出国代表团,所以筹备的时间极长。周总理亲自过问筹备工作,巨细不遗。在北京筹备了半年多,又到广州呆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们访问了岭南大学。了一先生是那里的文学院长,他出来招待我们。由于人多,我们也没能说上多少话。我同时还拜谒了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他也在那里教书。那是我第一次到广州。时令虽已届深秋,但是南国花木依然蓊郁,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我是解放后第一次出国,心里面欣慰、惊异、渴望、自满,又有点忐忑不安,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甜甜的,又有点酸涩。在岭南大学校园里,看到了含羞草一类的东西,手指一戳,叶子立即并拢起来,引起了我童心般的好奇。再加上见到了了一先生和寅恪先生,心里感到很温暖。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如在目前。
  以后又是数年的隔绝。1952年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了一先生也迁来北京。从此见面的时间就多起来了。
  从宏观上来看,了一先生和我都是从事语言研究的。解放以后,提倡集体主义精神,成立机构,组织学会,我同了一先生共事的机会大大地多了起来。首先是国务院(最初叫政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了一先生和我从一开始就都参加了。了一先生重点放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方面。我参加的是汉字简化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经常在一起开会,常常听到他以平稳缓慢的声调,发表一些卓见。其次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编纂工作。了一先生是中国语言学界的元老之一,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要听他的意见。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在一起开了不少的会。了一先生还承担了重要词条的编写工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写的词条别人提出了意见,他一点权威架子也没有,总是心平气和地同年轻的同志商谈修改的意见。这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将毕生难忘。最后是中国语言学会的工作。为这一个重要的学会,他也费了不少的心血,几次大会,即使不在北京,他也总是不辞辛劳,亲自出席。大家都很尊敬他,他在会上的讲话或者发言,大家都乐意听。
  通过了这样一些我们共同参加的工作,我对了一先生的为人认识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楚了。我觉得,他禀性中正平和,待人亲切和蔼。我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甚至大声说话,疾言厉色,也都没有见过。同他相处,使人如坐春风中。他能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待人,无论是弟子,还是服务人员,他都一视同仁。北大一位年轻的司机告诉我说:有一次,他驱车去接了一先生,适逢他在写字,他请了一先生也给他写一幅,了一先生欣然应之,写完之后,还写上某某同志正腕,某某是司机的名字。这一幅珍贵的字条,这位年轻的司机至今还珍重保存。一提起来,他欣慰感激之情还溢于言表。
  谈到了一先生的学术成就,说老实话,我实在没有资格来说三道四。虽然我们同属语言学界,但是研究的具体对象却悬殊很大。了一先生治语音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中国古文法、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诗律学、中国语法理论、中国现代语法、同源字等等。我自己搞的则是印度佛教梵文以及新疆古代语言文字、吐火罗文之类。二者搭界的地方微乎其微。了一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我确实读过不少他的著作,但是并没有读完他所有的著作。以这样一个水平来发表意见,只能算是管窥蠡测而已。可是我又觉得非发表一点意见不行。所以我现在只能从低水平上说一点个人的意见,至于是否肤浅甚至谬误,就无法过多地考虑了。
  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了一先生的学风或者学术成就:中西融会,龙虫并雕。
  什么叫中西融会呢?我举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了一先生治中國音韵学用力甚勤,建树甚多。原因何在呢?在中国音韵学史上,从明末清初起,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师辈出,成就远迈前古。顾炎武、戴东原等启其端。到了乾嘉时代,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诸大师出,辉煌如日中天。清末以后,章太炎、黄季刚、王静庵等,追踪前贤,多所创获。这些大师审音之功极勤,又师承传授,汉语古音体系基本上弄清楚了。但是,他们也有不足之处,他们对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缺乏近代科学的审析方法,因而间或有模糊之处。而这一点正是西方汉学家的拿手好戏。瑞典高本汉研究中国汉语古音,白成体系,成绩斐然,受到中国学者如胡适、林语堂等的尊崇,叹为得未曾有。实际上欧洲学者的成就正是中国学者的不足之处。了一先生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特别是乾嘉大师的衣钵,另一方面又精通西方学者的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中走出了一条新路。所以我说他是中西融会。至于他在汉语史等方面的研究上也表现出融会中西两方的优点的本领,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什么叫龙虫并雕呢?了一先生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龙虫并雕斋。意思十分清楚:既雕龙,又雕虫,二者同样重要,无法轩轾,或者用不着轩轾。他的著作中有《龙虫并雕斋诗集》 《龙虫并雕斋文集》《龙虫并雕斋琐语》等。可见了一先生志向之所在。这一件事情,看似微末,实则不然。从中国学术史上来看,学者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专门从事钻研探讨,青箱传世,白首穷经,筚路蓝缕,独辟蹊径,因而名标青史,举世景仰。一类专门编写通俗文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普及工作。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前者往往瞧不起后者,古人说:“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可以充分透露其中消息。实际上,前者不乐意、不屑于做后者的工作,往往是不善于做。能兼此二者之长的学者异常地少,了一先生是其中之一。在前者中,他是巨人:对于后者,他不但乐意做,而且善于做。他那许多通俗的文章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著作《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对于普及普通话工作所起的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了一先生的远大的眼光和广阔的胸怀。我认为,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是值得我们大家都去学习的。“阳春白雪”,我们竭诚拥护,这是不可缺少的。难道说“国中和者数千人”的“下里巴人”就不重要,就是可以缺少的吗?   我在上面谈了我对了一先生为人和为学的一些看法。在世界和中国学术史上,常常碰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个学者的为人和为学两者之间有矛盾。有的人为学能实事求是,朴实无华,而为人则诡谲多端,像神龙一般,令人见首不见尾。另外一些人则正相反,为学奇诡难测,而为人则淳朴坦荡。我觉得,在了一先生身上,为人与为学则是完全统一的。他真正是文如其人,或者人如其文。在这两个方面他给人的印象都是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只有实事求是之心,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大家都会承认,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多少年来,我曾默默地观察、研究中国的知识分子,了一先生也包括在里面。我觉得,中国知识分子实在是一群很特殊的人物。他们的待遇并不优厚,他们的生活并不丰足。比起其他国家来,往往是相形见绌。在过去几十年的所谓政治运动中,被戴上了許多离奇荒诞匪夷所思的帽子,磕磕碰碰,道路并不平坦。在“十年浩劫”中,更是登峰造极,受到了不公正的冲撞。了一先生也没有能幸免。但是,时过境迁,到了今天,我从知识分子口中没有听到过多少抱怨的言谈。从了一先生口中也没有听到过。他们依然是任劳任怨,勤奋工作,“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们中的很多人真正做到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培养青年学生,振兴祖国学术而拼搏不辍。在这样一些人中,了一先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如果把这样一群非常特殊的人物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知识分子,难道还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人们不禁要问:原因何在呢?难道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群圣人、神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吗?当然不是。我个人认为,只有在过去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这样的知识分子才能出现。在这些人身上,爱国主义是根深蒂固、血肉相连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某一些(不是全体)知识分子,不管在国家兴旺时多么高谈爱国,义形于色:只要稍有风吹草动,立即远走高飞,把白己的国家丢到脖子后面,什么爱国主义,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在中国则不然。知识分子在旧社会吃过苦头,受到过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今天得到了解放,当然会由衷地欢畅和感激。要说他们对今天当前的情况完全满意,那也不是事实。但是,只要向前看,就可以看到,不管我们目前还有多少困难和问题,不管还有多少大风大浪,总的来说,我们的社会还是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决不会改变。这一点,在了一先生身上,在许多知识分子身上,显得非常突出。我觉得,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宝贵的品质,年轻一代人应该永远保持下去。
  了一先生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的人品,他的学术却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他留给我们的一千多万字的学术著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再从而发扬光大之,使中国的语言研究更上一层楼。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从这一册琳琅满目的纪念论文集中,我仿佛听到了我们大家的共同的心声。
  愿了一先生为人和治学的精神永存。
  1987年11月4日
  (摘自《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序言)
其他文献
一本名著你需要读好几遍。第一遍一般读得快,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然后,慢慢地再读一遍。第三遍阅读时,你记住了其中的一些重要情节,有了一些观点。有些情节是不是像电影镜头一样,镶嵌在脑海中?  你对主题、故事情节、人物等,需要特别关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命运也会变化。谁改变了?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并不全是从头讲到尾的。有直叙、倒叙,还有从故事中间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近年来,在百色各县区,两广、贵州、云南的岑氏后人频频前来聚会,建立宗亲会,举行拜祖活动,一本本古旧的家谱、族谱,勾连起来的宗亲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家族故事与历史情怀?笔者曾拜访岑氏后人、查阅岑氏族谱及方志,简略理清了岑氏家族近千年的历史传承——这是一个“土皇帝”家族,统治着广西西部大片土地数百年,引领广西南宁、河池、百色历史风骚,稳固祖国南疆版图,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团结。  功袭土司 教化“土人” 
班里的同学对我羡慕得要死要活,因为我有一对儿对我不管不问的爸妈,而他们的爸妈则是什么都管,什么都问。  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有多悲伤,不知道我多么渴望有人来管我、问我。可能你不相信,没关系,我可以举一大堆例子,让你知道,我没有信口胡说。  每到周末,当我的同学都在看电视或玩耍的时候,我却在厨房和洗衣房里穿梭。干什么?洗碗呀!洗完了碗就接着洗衣服,洗完衣服还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这就是爸妈甩手不管的表现
维萨里昂·罗明纳兹,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员,1927年7月下旬至11月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来到中国,接替鲍罗廷、罗易和维金斯基等人的工作。罗明纳兹在华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对中国革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国际派全权代表罗明纳兹来中国接替鲍罗廷、罗易和维金斯基的工作    罗明纳兹1898年出生于俄国高加索格鲁吉亚,1917年3月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十月革
考试结束了,女孩不知不觉走到了球场。她想这曾经兴奋过的球场此刻也会为考试的到来而寂静了。突然,一匹桀骜不训的“黑马”进入了她的视线,女孩惊呆了。没想到在这烦躁的7月,在这学子都把自己埋于书山题海之中的日子里,还会有人在这里与球游戏。女孩不懂打球,但她觉得眼前这幅画实在美丽:晚霞,男孩,球——一种与世无争的美,一种与地相融的美,一种超越世俗的美,一种生命力萌发时的美。女孩一直站在球场边上欣赏这幅柔和
提起高秉坊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他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极为重要的痕迹。这是因为,高秉坊不但与中国“四大家族”的孔祥熙关系密切,而且还是中国直接税的开创人。每年的7月1日为台湾的“税务节”,以此纪念1936年直接税的开征。直接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税金落入地方和私人腰包的腐败现象,从而使民国财力迅速大增,为后来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  也正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有两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广场,一个是位于城东老城区的傩面广场,上面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傩面雕像,展示毛南族民间神秘而特有的傩神信仰:另一个是位于城西新城区的铜鼓广场,原称花竹帽广场,它占地2万平方米,广场主体图案以毛南族宝——“顶卡花”为原型,展示毛南族另一传奇的文化与习俗。  说到“顶卡花”,那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久远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汉族青年是编织能手,他走到哪里就用那里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  史载,目睹秦始皇出巡的大阵仗,楚名将之后项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也。”草莽刘邦放话:“大丈夫当如是也。”后来项刘先后起事反秦,秦亡后爆发楚汉战争。项羽图诸侯霸主,唯我独尊、刚愎自用,虽勇冠三军却兵败垓下;刘邦欲一统天下,兼收并蓄、知人善用,最终以弱胜强统一中华。  大格局,往往伴随大智慧、大觉悟、大手笔。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宣告以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最高
王力先生的《龙虫并雕斋诗集》中有《登黄山七绝四首》。该组诗记叙了他1983年5月在参加完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以后,以84岁高龄徒步登黄山,战风斗雨的情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王力先生老当益壮的精神状态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其实,除了这4首七绝之外,王力先生还写了一篇描述更为详尽的散文《冒雨登黄山》,而且将这4首诗以结束语的形式在文末呈现,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因为这篇《冒雨登黄山》并未收录在《王力文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使黄河水改道流向东南,虽然暂时达到了阻挡日军进攻的目的,却也给豫皖苏3省44县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出于内战的需要,故伎重演,精心设计了一个“黄河战略”:将黄河水道归故,水淹并割裂黄河故道两岸的广大解放区。中国共产党识破了蒋介石的这个二次“水兵计”,围绕黄河归故问题与其展开激烈斗争,最终使归故后的黄河安然入海,保卫了沿黄数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