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提问时机的选择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dui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今的一些课堂教师变得不敢问了,害怕被说成是用“满堂问”代替原来的“满堂灌”,这种现象很明显有违新课标初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问,更要研究如何“问”。课堂提问的成败及作用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时机的选择。怎样选择与确定课堂提问的时机?我的体会是:
  
  一、提问于新课导入时
  
  教师导入新课时,应巧妙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采用问题先行的方法,制造悬念,造成学生渴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拿出一根塑料小棒,提问:要测量这根小棒有多长,可以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接问:把塑料小棒围成一个方框,用这个方框做一个镜框,要配多大的玻璃呢?揭示课题: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能解决了。
  这样导入,不拖泥带水,不牵枝带叶,简洁、清晰,突出重点,直指目标,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为接下来的新知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二、提问于新旧知识衔接处
  
  教师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点中,选择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处,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性、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减缓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76.5÷85,然后过渡到7.65÷0.85,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设计一组问题:1.这道题与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2.这道题怎样变化就好算了?3.你能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吗?4.要使商不变,在除数变成整数的同时,被除数应当怎么变?为什么?
  这组提问,抓住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衔接点——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学生在思考中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掌握了利用转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提问在学生思维受阻时
  
  小学生最乐于学习新知识,他们肯于想问题,却往往又不会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疏导”和“点拨”,要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通过恰当的提问,促使学生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准备练习阶段我出示了:修一条600米长的公路,甲队单独修,20天可以修完,乙队单独修30天可以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可以修完?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列出算式:600÷(600÷20+600÷30)﹦12(天)而且能讲出道理。然后我把600米擦去,问:还能做吗?这时有的学生说:这段路的具体长度不知道,没办法做?有的学生接着说:总长度不知道,每个队每天修多少米就不知道,没法做……很显然,学生思维“卡壳”了。怎么办?我先把刚才的600米,改成900米、1200米、1500米……让学生计算两队合修要多少天修完?学生经过计算惊奇的发现不论总长度是多少米,两队合修都是12天完成。这时老师趁机问:你发现了什么?两队合修完成的天数与总长度有关系吗?接着向学生讲清像这样的问题叫做“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未知的工作总量看做“1”,用几天完成,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进而得出: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四、提问在学生思维定势时
  
  心理实验表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维,在问题和周围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定势就能使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迅速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定势的正面效应;但多次单一的重复练习所巩固起来的思维方法和计算习惯,有可能形成一种定势,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起到干扰和限制作用,这是思维定势的负面效应。
  如在教学了比例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判断下面各题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1)6:10 (2)9:15 (3)20:5 (4)6:4 (5)1/2:1/3,由于学生做了大量的求比值练习,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是先求出四个比的比值,然后作出判断。 “不可否认,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决不能仅限于次,稍停片刻,我接着说,“不过,要计算5个比的比值,是不是麻烦了一些?不计算比值,你能迅速做出判断吗?学生们露出了不解的神色,教室里静了下来……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当学生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判断时,教师巧妙追问:“要计算5个比的比值,是不是太麻烦了,不计算比值,你能迅速做出判断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追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五、提问在规律形成时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学得的知识通常都是零散的、孤立的,往往是见树不见林。怎样将这些单一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在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通过提问设疑,借以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达到强化本质,突出联系,揭示规律之目的。
  例如教学完20以内进位加法,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加法表。
  9+2 8+3 7+4 6+5 5+6 4+7 3+8 2+9
  9+3 8+4 7+5 6+6 5+7 4+8 3+9
  9+4 8+5 7+6 6+7 5+8 4+9
  9+5 8+6 7+7 6+8 5+9
  9+4 8+7 7+8 6+9
  9+3 8+8 7+9
  9+2 8+9
  9+9
  教师根据加法表,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竖着看每一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横着看每一行,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一列中的第二个加数与和有什么关系?你能说出9加几的规律吗?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下,有序地进行观察、思考、探索,找出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内在联系,发现了加数与和之间的变化规律。这样既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归纳和探索能力。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把握住课堂提问的契机,精心设计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张家港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超高的今天,我们应应用新的课程理念,改革小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一、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即听、说、读、写,乃至眼、手、耳、口。让学生充分的读,认真地想,无拘无束地说,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低段语文课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无疑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春雨的色彩》,把一个五彩斑斓的春天呈现在我们面前。课文语言优美,美的语言需要着重的表现,因此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本文写的是春雨的童话
期刊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方法,突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
[教材分析]《春天的盛会》是“春天来了”这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对这个单元的总结。按照教材的安排,只是让学生演演春天、唱唱春天,在春的氛围中,爱上春天。这样容易使教学流于形式,缺少知识的增长。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突破和重组,先让学生通过开展“春天在哪里”、“大家来种植”等系列活动,获得并积累了有关春天的经验后,再把“春天在哪里”与“种植春天”两个主题的学习汇报结合到本活动中。课堂活动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