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支持批评者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理越辩越明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对《红楼梦》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出版了一本专著《石头记索隐》,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其时,蔡元培将比自己小25岁的胡适破格录用为北大教授。胡适看了蔡元培的新书后,却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他这本书都是在生拉硬扯地解读,并不能让人信服。
  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胡适决定找一本叫《四松堂集》的书,这是清代满族诗人敦诚写的诗集,诗作是研究曹雪芹身世生平的第一手资料,但是胡适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這本书。就在他求而不得的时候,蔡元培明白他找此书的用意,是要拿来批判自己刚出的新书的。但蔡元培并没有害怕,而是托很多朋友帮忙一起找。终于找到后,蔡元培立马到胡适家里去送书,胡适感动不已。蔡元培说:“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所以,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它们并存,兼容并包。”胡适在对书中的史料记载充分研究之后,写出了《红楼梦考证》一书,毫不客气地指出蔡元培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由此拉开了红学史上著名的“蔡胡之争”,红学研究也从此分成了两大派:索隐派和考证派。
  “蔡胡之争”持续多年,尽管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但蔡元培倾力为胡适找书、支持他考证的举动却尽显大家风范。时人称赞:“蔡元培的举动无异于给敌人送弹药,此等雅量,几人能有?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这般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实所罕有。”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其他文献
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努力  在人民大会堂璀璨夺目的五星穹顶之下,一位衣帽整齐的“蓝骑士”微笑着站到了领奖台上。他就是宋增光,首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外卖骑手。  80后的宋增光是连云港人,他原来是一名货车司机,30岁那年他追随妻子来到上海谋职,他选择了做外卖骑手。穿上蓝色的夹克衫,戴着头盔,跨上电瓶车,宋增光正式在凯旋路站点上岗了。  一次,宋增光接了一份比萨订单,就骑上电瓶车马不停蹄地往写字
对自己负责,才可能对他人负责  清华大学教授刘勇年轻时,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是文艺理论家钱谷融最喜爱的关门弟子。1985年毕业前夕,刘勇和两位师兄去恩师家告别时,大师兄恳求道:“钱先生,能不能求您一幅墨宝?我想留个纪念。”二师兄也真诚地说:“钱先生,我早就喜欢您的字,但一直不好意思开口。”见此,刘勇顺水推舟:“我也想求先生一幅字。”闻言,钱先生微笑对三人道:“你们两个求字,我送。刘勇我就不给